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1)

每逢教师节临近,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之高尚的歌颂就会再次被掀起,也就不得不提到第一位专职教师——孔子。他的出现,不仅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划时代的作用,也对教师这个职业地位的不断上升影响巨大,正是他开启了国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尊师重道。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2)

战国末期的荀子明确提出了教师的地位: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将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而历朝历代的教育家们也不断为教师地位的提高“添砖加瓦”: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是“人之模范”,是道德的楷模,很多德行、学养出类拔萃的名师不仅受到当时帝王将相、黎民百姓的景仰,还会在后世不断受到封赠、赐号和祭祀。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3)

近代以来的教师节,也是为了表彰在“育人”、“师德”方面有杰出贡献的老师们,但是今天小编不想再说这些“崇高光环”,只想说点儿“俗”的——在古代做老师的,收入和待遇怎么样?

古代的教学机构分为两大类:公学和学塾。公学就是官办大学,比如太学、国子监,那里的老师都有相应的官衔,是“吃皇粮”的,自然工资稳定,不必多说,而在学塾当老师的,那就是冷暖自知了。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4)

学塾也分很多种,富裕家庭聘请老师来家里教课的,是家塾;某一宗族在宗祠内设立的学堂,称为族塾;村民共建的,叫作村塾;由地方政府、富商显贵出自兴办、面向特定对象开放,减免学杂费的,称作义塾;还有塾师自己开办的,用自己的房子或者借祠堂、庙宇做校舍,则是私塾,也叫散馆,而所有这些私立学校的老师,统称为塾师,他们主要是当地的举人、秀才、儒生,退位的官员,或者只是一般的知识分子。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5)

这些塾师的收入有哪些呢?以明清时期的风俗为例,他们会有聘礼、束脩、膳食、节敬和谢仪等等。

东家和塾师达成聘用的意向之后,会签订聘用契约。在开学前一天,学生要拜见老师,给老师呈上礼物,这就是“贽见之礼”,也叫聘礼,在拜师仪式过后,东家还要盛情款待老师。

塾师的工资称为“束脩”,支付的方式可以是银钱,也可以是谷物,或者两者兼有。

塾师一般是住在东家,他的日常饮食,可以由东家提供,富裕人家为塾师提供的饭菜,平常是一荤一素,遇到节日、宴会则会加倍,特别富有的家庭还会为塾师单独开灶,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甚至连塾师孩子的饮食也包了。也有的东家为塾师提供柴、米、油、盐、菜蔬,塾师自己做,这种被称为“自爨公养”。有些由几家合请一位老师的,是由学生家庭轮流提供膳食,称为“吃转饭”,这些不太富裕的家庭也许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肉,但是为老师提供的饭菜却是有鱼有肉,荤素搭配,平时还会额外给老师送一些生活用品。也有的东家会将伙食费折合成银两,算在束脩当中,由塾师自行解决。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学生还要给老师送礼。端午节要送猪肉、包子、白酒,中秋节要送茶叶、糕点,到了腊月要送猪肉、糖等等,而像孔子诞辰日、老师生日,也都是送礼的好日子。如果东家觉得老师教导有方,或者孩子考中生员,也会额外再给“谢仪”,以示感谢。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6)

这么看来,塾师们的待遇是不是还不错呢?注意,这只是民间约定俗成的风俗而已,也就是说这只是“理论”上而已,至于现实情况,那差别可就大喽。

有的塾师因此发家致富,比如明代的钱福,被人以“五百金”的高薪聘请去做塾师;名师王考,因“弟子录者不下数十百人”,以脩金置“田逾千亩,富甲一乡之内”;而《醒世姻缘传》中的无良塾师汪为露,靠给学生放高利贷,提高束脩、节敬、谢仪等买田置地,“家计渐至饶裕”。

也有一些塾师,虽然说不上富裕,但收入也算小康。比如明代嘉兴的塾师魏邦直,养家之余还可以接济他人,还有青冈的塾师施凤,靠着收入能“辟园击池, 养鱼种树”,与朋友宴饮娱乐,小日子也是过得很滋润了。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7)

除了少部分的“幸运儿”,相当大一批的塾师过的是非常清贫。作为塾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束脩,东家经常拖欠,逼得这些以谈钱为耻的读书人也不得不上门讨要,却又经常是被东家搪塞敷衍,以至一家老小的生活都没着没落的。有的东家还会随意辞退塾师,甚至招呼也不打一个,而且辞退之后拖欠的工资也不结清。即使最终支付了工资,塾师拿到的也常常是缺斤短两的银钱和已经发霉变质的谷物。

至于住宿条件,也是苦不堪言。以塾师为业的蒲松龄曾经做过总结:“塾堂三两间, 东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湿, 常在泥堡坐。炎天气郁蒸, 难学羲皇卧。一朝朔风起, 林端发吼怒。窗破不能遮, 飘然入庭户。一吹寒彻骨, 再吹指欲堕。曝日无阳乌, 拨炉又绝火。”至于寝具,只有“两捆乱稻柴,一条粗衾布,虽有青麻帐, 又被鼠咬破”,夏天遭蚊虫叮咬,冬天枕席冰凉,常常是彻夜难眠。

至于日常饮食,吝啬的东家更是做得“素”不可耐。“鱼肉不周全,时常吃豆腐。非淡即是咸, 有酱又没醋”,有的饭“夹湿连糠又杂砂”,所以只能“勉强吃些饭, 腹中常带饿”,有时候外出回来晚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所以塾师们自嘲吃的是“长斋”,而且一年更比一年强。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8)

吃住条件都这么差,更别说“节敬”和“谢仪”了。这种礼节性的支出,东家给的很随意,甚至是不给了。

既然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过日子,那塾师还得有点眼力见儿。下课了,得帮着东家提水、扫地、看孩子、帮厨、写对联、起草书信,东家请客,要负责招呼宾客,擦桌子端菜,东家遇到棘手的事,还得帮着出谋划策。当然了,这些都是“义务劳动”。

这些生活在知识分子底层的塾师们,哪还有闲心谈什么诗和远方,赚钱养家糊口才是最紧要的,所以他们常常要做兼职。

作为教书先生,靠文字赚钱当然是最方便的。比如帮人写信、写家谱、写传记、写碑文、写小说,甚至写诉讼的状子都可以获得佣金,也有的一不小心靠着副业名留史册的,比如塾师计六奇写出了《明季南北略》,蒲松龄写出了《聊斋志异》。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9)

也有的塾师借着与东家的特殊关系给人做媒。因为学生们都是家境良好、又读书识字的未婚青年,塾师会帮着亲戚朋友或官员富家在其中挑选有前途的作为他们的良婿,甚至有些人看上了塾师东家的女儿或者寡妇,也会请塾师帮忙,这项副业在明清的塾师中很常见。

除此以外,耕田、看风水、卖药,甚至做枪手也都是塾师们逼不得已的兼职。日日被“俗事”所扰,耽于生计的他们连专心教书都做不到,何谈“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呢?

教师节感谢慰问发言稿(教师节的慰问负责)(10)

从古至今,对于“老师”,除了精神上的尊敬,口中的颂扬,是否也能关心一下这些“俗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