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坝区牧草青青,微风过拂,成片的甜高粱泛起阵阵涟漪百亩草场旁,一处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态养殖场矗立于此,两百余头肉牛在杨承营及同村五名饲养员的精心喂养下,长得膘肥体壮,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目前贵州畜牧业发展状况怎么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目前贵州畜牧业发展状况怎么样(生态畜牧乘风奋进)

目前贵州畜牧业发展状况怎么样

八月,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坝区牧草青青,微风过拂,成片的甜高粱泛起阵阵涟漪。百亩草场旁,一处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态养殖场矗立于此,两百余头肉牛在杨承营及同村五名饲养员的精心喂养下,长得膘肥体壮。

“牛吃的是甜高粱,现割现喂秋膘好。”在印江贵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内,饲养员杨承营将刚割下的甜高粱用铡草机铡成小段,定量分发到每一头牛嘴下。说到养牛,杨承营的养牛经也是张口就来:“牛喂新鲜的青储饲料,会吃皮毛就长得好,但不能说牛会吃就要多喂,必须要定量,这样牛才健康,长出来的肉也结实。”

而在三年前,杨承营在当地还只是一名地道的庄稼汉,能有今天的这番变化和满腹的养牛经,还得从杨家寨近三年来的发展与变革中找寻答案。

杨家寨作为杨柳镇唯一一处县级500亩以上坝区,距印江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共有耕地面积525亩,是我县13个500亩坝区中唯一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分且海拔最高的坝区。多年来,该坝区周边群众因土壤肥力不足、高海拔缺水等因素,一直以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业为主,亩产值仅2000元左右。后该坝区在当地镇党委政府的指引下,通过发展油菜种植带动乡村旅游等方式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带动群众增收效果不明显,这不得不让当地政府再一次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

2019年,印江自治县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围绕全县13个坝区海拔、气候、土壤等因素,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杨家寨村500亩坝区由以往油菜、辣椒轮作的低效益发展模式,调整为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种养结合”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贵州梵净山平顺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驻该牛场,组建起印江贵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将畜牧业发展方式逐步由传统畜禽分散养殖向产业化、生态化模式转型升级,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种养的生态畜牧种养模式还一举克服了坝区高海拔、土壤肥力不足等不利因素,走出了一条高山农牧产业现代化、机械化复合型发展之路。

“目前,我们公司从种草到收储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割草机,翻土机,铡草机一共7台,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养殖效益。”据印江贵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场经理介绍,该基地现存栏肉牛有250头左右,2021年出栏了140头左右,每头肉牛平均售价在1.5到1.8万元间,毛收入超两百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割草、饲养的固定岗位8个,临时性就业岗位三十余个。”

在杨家寨村,该村除了在贵邦现代农业专业合作带领下,按照“企业 基地 农户”模式进行肉牛产业发展外,还通过“村党支部 合作社 家庭农产”模式,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撬动社会资金,争取到东西部协作资金和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等共计350万元,打造出该村第二座可存栏百头以上的现代化、标准化的花园式牛场,开启了杨家寨村第二条全新的肉牛养殖发展之路,让该村成为了该镇名副其实的“肉牛养殖专业示范村”。

对此,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杨家寨村支部书记表示:“修建这个牛场,目标是将杨家寨村打造成肉牛养殖专业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10头以上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现抱团化发展,同时,通过养殖场的建立,将坝区500余亩土地流转盘活,发动群众通过种牧草和卖玉米秸秆等增收。”

据了解,杨家寨村花园式牛场共占地面积17亩,可存栏肉牛400头,目前已经存栏160头,围绕打造肉牛产业发展示范乡镇的定位,杨柳镇成为印江自治县肉牛产业示范试点,正逐步实现以“牛”强镇、以“牛”富镇、以“牛”兴镇目标。

“近年来,杨柳镇按照‘镇建牛超市、村有示范场、户均两头牛’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全省肉牛养殖示范乡镇为目标,采取‘龙头企业 合作社 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推行‘返租倒包’和‘集中 分散’养殖,形成了龙头企业投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能人大户和党员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据杨柳镇党委副书记介绍:“目前,全镇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6个,400头规模养殖场2个,肉牛存栏3000余头,牧草1200余亩,全镇下半年肉牛存栏将达4000余头,将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印江县人民政府网 邹雪庆、王东、田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