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孤山)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1)

对小时候走街串巷艺人制糖人的记忆特别深刻。放学之后,听到铜锣叫卖的声音,就会被吸引过去,看一群孩子围着制作糖人。制糖者挑一个担子,两头放的是加热用的炉具、糖料和工具。糖料由麦芽糖和蔗糖加热调制而成,颜色显得棕色。为了制作人物、动物、花草,也加入红色,黄色等色素使之呈各种颜色。

手工糖艺人把糖稀熬好后, 用一根麦秸杆挑上一点糖浆, 吹气糖浆,糖浆随即鼓起。糖艺人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捻成各种造型,如人物、动物、花草等。几分钱或几个铝锡合金制作的牙膏皮就可换一个糖人。拿到糖人之后,开始灵魂考验,什么时候把它吃掉?随着年龄稍微增大,知道这样的糖人不卫生,不再对它感兴趣。但是,美好的儿童年代回忆却留在心里。

第一次见到棉花糖好像是出国前在北京颐和园,买了尝一下。棉花糖是砂糖受热膨胀所产生的,制作过程用小马达转动加热的糖,糖丝随之如春蚕吐丝般缓缓而出。到了美国,在集市,游乐场里,见到棉花糖,颜色有多色的,常见的是粉红色的,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记忆中出国之前,在中国买糖一直凭票。市面上除了白砂糖,还有黑乎乎的古巴糖卖。大概是因为长途海运的缘故,古巴糖吸湿后板结成小块。古巴糖带点儿咸味,来自生产过程中作为结晶核的食盐。另外,古巴糖杂质很多,估计是因为蔗汁没有完全被过滤。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2)

古巴糖,糖票与棉花糖

来美国之后,接触到中东,印度人,他们吃糖较猛。穆斯林虽然不吃猪肉,但是,做的点心却是甜得好像糖不要钱似的。

统计显示,穆斯林国家和美洲国家的糖摄入量普遍较高,一是源于当地的饮食习惯,二是源于当地是白糖(甘蔗、甜菜)的重要生产国家。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农副作物产量最高的是甘蔗,比玉米的产量还高。

甜食是提供热量的最佳载体,所以有关甜的记忆一直存在人的潜意识中。寻找带有甜味的食物成了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古代人类,最早尝到的甜味,不是果子,就是蜂蜜。现在普遍认为,最早糖的出现是大约1万年前在太平洋上新几内亚岛。当地人种植甘蔗,他们采下甘蔗生吃,嚼食茎部,直到舌尖迸发出令人心荡神驰的滋味。糖在公元前1000年传入亚洲大陆。糖在古老神话被认为是一种万灵丹,能治百病、解千愁。

著名大学者季羡林在德国读研究生时观察到,“糖”这个字,英文是sugar,德文是Zucker,法文是sucre,俄文是caxap,均来自印度的梵文sarkara,为此,欧美国家认为白糖是印度人发明的。但是印度文的白糖却是cini(中国的意思)。这样推测,印度人是认为白糖是中国人传过去的。

波斯皇帝大流士(Darius)带兵入侵印度时带回了用甘蔗制糖的秘密。公元642年,阿拉伯人侵略波斯发现了蔗糖的制作方法,把它带到了北非和西班牙。当阿拉伯军队征服某一地区时,也一并带来了糖的知识与对糖的喜好习惯。糖的传播就像火焰四射,凡是信奉阿拉的地方,都出现糖的踪迹。西欧人在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时,返家的十字军带回来这种“新的香料”以及其美妙的味道。于是西欧与东方通过威尼斯商人开始了源源不断的糖贸易。但糖的价格很贵,仅仅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受到。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3)

糖征服西半球

中国在商朝西周时,从含有淀粉质的粮食中提取并记载了“饴”和“饧”,相当于浓、薄的麦芽糖。但是,因为制“饴”需要粮食,而粮食首先要用于填饱肚子,所以,饴糖很珍贵,它只是上层贵族才能享受的奢侈品,一般人难以享受。而且麦芽糖不够甜,当代经过提纯的麦芽糖甜度只有蔗糖的1/3,因此古代人为了甜味,都讲究吃蜂蜜。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使得印度人发明的蔗糖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印度人发明的制蔗糖方法是把甘蔗榨出甘蔗水晒成糖浆,用火煮炼成为蔗糖块。汉朝人把这种比麦芽糖甜得多的美味称为“西极石蜜”,著名文青魏文帝曹丕曾点评道“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在他看来龙眼、荔枝比不上印度进口的蔗糖。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派遣工匠到印度学习熬糖法。此后数百年,中国采用近似上述的技术炼糖,期间亦有用鸡蛋和鸭蛋作为一种有效的凝结剂,达到净化糖的更高水平。明朝时出现制造白砂糖新的方法 “黄泥水淋糖法”,人们从此吃上了白砂糖。

明朝《天工开物》记载:福建和广西将过冬成熟的甘蔗,榨蔗汁,盛入缸中,然后用火熬,等到变成了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桶中凝结成黑沙糖。然后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质漏斗,用稻草塞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漏斗中,等黑沙糖结成块,再去掉稻草,然后用黄泥水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黑砂糖就变成了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就像我们今天吃的白砂糖一样。现代制糖,用多次过滤,提高糖的白精程度。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4)

“黄泥水淋糖法”传到了印度,这对印度人来说几乎是一种更新型更先进的技术,印度因此把这白砂糖的叫做“cini”。后来,经过印度白砂糖及其技术传到了欧洲。

近代糖的历史是人类社会从单一的谷物饮食方式演化成多样的富含加工食品的历史,人类从此步入了肥胖社会的不归路。同时。近代糖的历史也是一部奴隶贩卖史。

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中叶,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甘蔗。奴隶贩子在非洲把黑人奴隶弄到手,经过海运,前往加勒比海,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把白糖销回欧洲,在欧洲高价卖了白糖,买枪再卖到非洲,并换取奴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角贸易。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5)

因为新大陆大量的白糖生产,糖不再是贵族皇亲的专用品,欧洲的平民百姓也能买得起糖了,人们开始习惯于在喝咖啡和喝茶中放糖,吃糖的习惯也成为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

在十九世纪之前,欧洲人吃糖,喝咖啡完全是建立在贩卖到美洲的黑人的鲜血和痛苦上的。1838年英国废除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度﹐甘蔗种植园的黑奴自由了,没有劳动力,怎么办?他们想到了从中国获得劳工。

1846年﹐洋人在厦门开设德记洋行﹐西方种植园主用欺骗的手段,开始贩卖了大量的华工,在华工的胸前打上烙印﹐以S﹑P﹑C三字分别贩卖到夏威夷﹑秘鲁和古巴的甘蔗园和制糖厂。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之为的“卖猪仔”。孙中山的两个叔叔被卖到夏威夷之后再没有回来。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6)

罪恶的奴隶贸易

糖的品种变化虽然没有咖啡和茶那么多,但也包括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口香糖、乳糖、麦芽糖,枫糖,玉米糖等多个品种。平常人吃糖只限制在白糖,红糖,果糖。

因为太甜,跟糖有关的成语好像都不是正面的词语,如:糖衣炮弹,甜言蜜语,口腹蜜剑,乖嘴蜜舌,香甜可口。

国外跟糖有关的成语有:

If you can’t give any sugar then speak sweetly (印度谚语:如果你不给糖,那就甜言蜜语)。Too much sugar is bitter(尼泊尔谚语:糖多致苦) 。Flies will never leave the shop of a sweet maker (伊朗谚语:苍蝇永远不会离开糖果店)。

糖的坏处不少:发胖,得二型糖尿病,蛀牙,增加心血管病的风险,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尽管现在许多食品包装袋上显示无糖(sugar free),但是,它往往还是含有许多糖的替代品和人工甜素。有人统计说食品标签里至少有36种糖的替代品和人工甜素。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不买软饮料,所以孩子长大后不喝软饮料。软饮料里的糖分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迅速抬高。中国江浙菜系偏甜,几个名菜,无不加糖,比如西湖醋鱼,红烧肉,东坡肉,糖醋排骨,松鼠鳜鱼,荤菜里好像没有不加糖的,无糖不欢。数据显示,江浙上海一带是糖尿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

血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山梨糖,阿拉伯糖等是单糖。双糖主要是指那些蔗糖、乳糖和麦芽糖。蔗糖其实是指果糖和葡萄糖的结合,麦芽糖是指两个葡萄糖结合,而乳糖就是指半乳糖和葡萄糖的结合。由10个以上的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糖称为多糖。淀粉中,植物纤维素属于多糖。

我们平时吃的一些糖分,它只有被分解成像单糖这样的形式,才能够完全的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这些糖分在分解的这个过程,人体也在逐渐的吸收这些糖分。但是,这些糖分的吸收,需要我们身体中一些类糖酶的参与,而且不同的糖分也是需要不同的糖酶去参与消化的。如果我们人体缺乏了某种类糖酶,那么就会导致我们身体对这些糖分没有办法消化和吸收。糖尿病人不宜多吃单糖的食物,因为它们容易转为葡萄糖,造成血糖的飙升。吃淀粉,植物纤维素至少能够延迟转化成葡萄糖的时间,让血糖慢慢地上升。

多糖,双糖和其他单糖在人体中分解或转变成葡萄糖的“加工厂”主要是肝脏细胞,少部分位于肾脏和小肠。尽管人的大脑重量仅占全部体重的2%,它不具备加工生产葡萄糖,是葡萄糖的纯粹消耗者,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全身耗能最大的器官。当血糖水平低于一定水平时,脑细胞最容易“受伤”。低血糖可造成脑功能受损,出现认知、判断力下降、意识改变,严重时脑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脑功能发生不可逆损害,直接危及生命。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7)

因为多吃糖对健康的危害,美国一些城市对销售带糖饮料加收额外的税。显然,这一经济措施是起作用的。加大伯克利分校在湾区做的研究调查表明,加税的三年后,人们饮用带糖饮料下降了50%。在我看来,光靠加税并不一定有效,人们还是得充分认识到多吃糖的危害,才能控制吃糖。

人类离开糖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糖的泛滥也造成了人类的许多疾病。

(完)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8)

糖好吃就难受什么原因(孤山糖多致苦)(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