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国,嬴姓,商时立国,后归顺周朝,成为南方江淮诸侯,养国历史虽不见史载,但出土青铜器铭文上多有“养伯”字样,故养国当为伯爵,与江、黄、樊三国并称为“江淮四嬴”。据现代考证,西周养国故地当在河南沈丘县与安徽临泉县交界一带。

古代的养国(江淮古国养国)(1)

“养”的甲骨文分左右两部,左边画着“羊角”,右边是“手的持鞭状”,合起来意为“某人在赶羊群”。很容易想像,“养”的本义是根据远古牧人野外放羊的形像而来,所以古代放牛叫“牧”,放羊叫“养”。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养”字甲骨文从左右两部变成了上下两部,“羊角”被移到了上面,下面加了一个“食”字,表示“羊低头取食”的一种意像,这也是“养”字现代字义的最早雏形。虽然现在“养”的本义早已消失,但可以推测,早期养地部落牛羊成群,畜牧业比较发达,族人们每天要做的大事便是放羊,也可以想像这个部落的安详宁静,富裕安康。

古代的养国(江淮古国养国)(2)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岳山一座楚墓中出土春秋早期青铜器“养伯簠”,其铭文有:“养伯受用吉金作其元妹叔嬴为心馈簠,子子孙孙其永用之。”根据铭文得知,“养伯簠”当是养伯为自己的长妹叔赢为心制作的陪嫁物,也是楚养通婚的一个实证。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河南桐柏县月河镇境内出土了一批青铜器,铭文显示为养国国君的墓葬,出土的盘、匜(yí)、罍(léi)、鼎等铜器均有“养伯庸”的铭文字样,可证明此地为春秋时期的养国活动地。但西周养国既然在河南沈丘县与安徽临泉县交界一带,为何在河南桐柏境内有养国的器物?据推测,养国很有可能在春秋早期时被楚国吞并,后将养国南迁到今河南桐柏县月河镇境内继续国祚,这是春秋争霸时大国常用的政治手段,比如鄀国,楚国担心鄀国投靠秦国,便灭了鄀国,将鄀国迁入楚国腹地圈养起来(见鄀国篇);再比如宿国也有同样的命运,当时宿国夹于宋鲁之间,宋国趁鲁国与齐国对峙时,趁机将宿国灭了,然后将宿人整体迁到自己身边,换掉亲鲁的国君,成为自己的附属国(见宿国篇)。楚国对另一个“江淮四嬴”之一的嬴姓樊国(见嬴姓樊国篇)也是采取同样的手段,先灭樊,再将樊人迁入邓国故地(今湖北襄樊)。被迁后的养国实际上已经成了楚国的笼中鸟,实力尽失,只是名义上的存在。

古代的养国(江淮古国养国)(3)

据《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吴)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说得是公元前512年,吴国公子掩余、烛庸(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出逃楚国,楚昭王接纳了他们,并派人将他们哥俩安顿在养地,这里提到的养地应该是被灭后的西周养国故地,因为地处楚吴交界,楚昭王便让吴王容不下的两位楚公子来镇守。并派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为他们筑城,再把城父和胡地的土田赐给他们。这是《左传》中第一次提到养地,但很显然,这个时候的养地已经成了楚国的一个邑。楚昭王的这记封赏出手是相当大的,当然是出于政治需要,动机是为了“将以害吴也”,是为了将来对付吴国。

古代的养国(江淮古国养国)(4)

养国被楚吞并后,虽然在楚国腹地尚有一块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楚国的行政治理和文化灌输下,养人渐渐融入到楚文化中,国人以养为氏,形成养姓。楚庄王时期,养国出了个神箭手,名叫养由基,为楚庄王的大将,应该是养国后裔。《战国策·西周策》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由此得名。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西周古国——凡国,国君多诗才,成语“无可救药”出自凡伯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