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上映5日票房已突破20亿,这部电影的确很震撼和感人,观影之余还找来许多史料深入了解,希望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怎么成长的(只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最低层次)(1)

电影《长津湖》

民族气节支撑的战争

对于1950年打响的那场战争,印象中官媒和舆论从没有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过,包括1962年、1979年的那两场战争。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只要是战争,就一定会有各种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更何况伤亡巨大(62年那场除外)本身也是伤痛。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怎么成长的(只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最低层次)(2)

冰雕连

小时候看过“无数”遍《英雄儿女》和《上甘岭》,知道这场战争出了许许多多英雄,每当《我的祖国》音乐响起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后来又在语文课本上读到《黄继光》、《邱少云》、《谁是最可爱的人》,再后来就没有更多的记忆了。

为了发展经济,国家开始“韬光养晦”,为了争取大国间合作而淡化这段历史。与此同时各种“有识之士”冒了出来,大力鼓吹“金钱换和平”、“民主意识形态”,质疑电视里整天播放宣扬同胞相残的《大决战》,认为朝鲜战争以巨大伤亡为代价还没能打赢,并不值得炫耀,甚至将其蔑视为对他国入侵。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怎么成长的(只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最低层次)(3)

三八线

这些言论颇有些蛊惑性,有段时间我也有些动摇,也在思考这场战争究竟是为什么而打。身穿单薄的棉衣,手握三八式步枪,一口炒面一口雪,行军全靠双脚,这样一大群敌人眼里的“落后的土农民”,为何会如此“盲目自大”地对抗后勤补给充足、全机械化装备、陆海空全方位占优的美军?还如此地义无反顾、前仆后继?

随着中国强势崛起、中美对抗加剧,这个思考有了清晰的答案——中国的民族气节!这气节就是“明知不可而为之”。

仁者“为不可为”

“明知不可而为之”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夜宿石门,看门人问其来自哪里,答曰从孔子那里来,看门人于是说:就是那个“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人吗?

孔子一方面对“知”很重视,提出“有教无类”,任何人都可以受到教育,通过教育可以消除智和愚的差别。人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对事物有更客观、全面的判断,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有清醒认识,从而成为一个“智者”,因而“知”通“智”。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怎么成长的(只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最低层次)(4)

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另一方面还对“仁”推崇备至,仁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只有做到自我约束才能成为仁者。他还对智者和仁者做过比较,“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因此,只做一个“智者”还不够,“仁者”是另一个努力的方向。

一个人知识广博,固然受人尊敬,然而只有“仁者”才真正令人敬仰。仁者首要考虑的是“成就大我”、“舍身取义”,格局更加宽广,目标更为远大,在思想境界上已然超越了智者。

国人中从来不缺智者,苦心钻研计谋、处世之道,追求的是个人修炼、成就自我。智者的身体和精神都离俗世很近,很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并成为众人效仿的榜样。

仁者则有着远高于常人的思想境界,往往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因而往往被视为异端、另类。然而在重大时刻改变历史的,却不是智者,而是仁人志士们。

家国情怀一统天下

中华文明在上下五千年间从未中断过,靠的就是连绵不绝的民族气节,这气节除了前面提到的“明知不可而为之”,还有四个字——家国情怀(保家卫国)!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民族存亡的几个最为危险的时期,一是从始于西晋的“五胡乱华”(公元304年-439年)到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时期;二是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79年)到宋、辽对峙,再到宋、金、西夏并存(北宋为公元960年-1127年,南宋为公元1127年-1279年),再到蒙古建立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三是清朝时期(公元1636年-1912年);四是抗日战争时期(公元1931年-1945年)。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怎么成长的(只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最低层次)(5)

五胡乱华

有必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这几段历史。

首先,在每一个危险时期,国人的家国情怀都会被大大激发,一代又一代人舍弃小我、抗击外侮,这样的精神传承保证了文化乃至文明的传承,成为了国人中真正有识之士深入骨髓的精神寄托。

其次,这四个时期中前三个业已成为华夏文明的内部纷争,是中原汉文化升华为更广泛的华夏文明的重要推动力。很多人说这些“外族”是被汉文化所同化了,是文化上的认同。我认为归根结底是思想、精神上的认同:一是他们对中原仁者的气节高度重视,二是这种气节很适合对广大疆域的统治,三是各方均视这种气节为华夏正统,四是他们自身缺乏系统的思想体系。结果就是,“外族”一次又一次从“取而代之”变成“共同传承”。

因此,从北魏开始的北朝,以及后来的辽、清都实行了高度汉化,文化上保持了多元化,核心思想上则实现了统一。否则没有统一的思想,何来多民族大一统的华夏文明?这个统一的思想,就是家国情怀。

在国家发展中,经济是动力,政治是方法,思想是纽带。当前中国和西方的对抗加剧,必须要统一思想,才能同仇敌忾。国人以和善为优良传统,一直心存侥幸,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就能为西方世界所接受;甚至有人狭隘地认为,只要政治上向西方靠拢,就能成为他们的同类。在这方面日本是血的教训,全盘西化后经济确实上去了,政治上却沦为附庸,思想上新旧断裂、七零八落,何以获得他国认同和尊重?

在社会中,在企业中,甚至在家庭中,思想同样也是纽带。

人和企业成长的三个层次

国人常说“量力而行”,并将其与“不贪”划为等号,似乎成了一种美德。殊不知在个人和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上升阶段,未来有很大的能力成长空间。能力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何以能作为做事的参照标准呢?

既然能力有变化,就要另外寻找衡量是否努力的标准,做事的态度相比而言就更加适合,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状态。我们可以将思想状态划分成三个层次:

层次1:尽力而为

有人会说尽力而为不还是在说“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吗?实则不然,尽力而为“尽”的不是能力,而是努力。尽力而为是说只要确定了目标,就会用尽办法去达成目标,决不轻易放弃努力,有勇往直前的含义在里面。

在很多情况下,尽力而为还意味着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即在实践中学习;也意味着善于借力,借助外部资源的支持,这就超越了个人或单个企业的范畴,属于更高级别的“尽力”了。

可以看到,尽力而为者最多算是“智者”,他人能看得懂;接下来的两个层次则就是“仁者”了,他人很可能看不懂。

层次2:为不可为

如果说尽力而为是一种姿态,为不可为就是一种追求、一种情怀、一种理想,是一种高层次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思想的加持下,往往能够突破极限,实现质的变化。

在这一层次,超乎常人的执着将不以外力为转移,高度的自我约束看似迂腐,对事物的严格要求让人觉得不近人情。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外力干扰,从而获得了异于常人的意志力。意志力是超越普通能力的超凡能力,是一个人所能释放的最大能量。

我们在做决策时,其实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或“会不会”的选择,而是“敢不敢”的问题。当然也不能简单说孰是孰非,适用的场合不同罢了,用能力做判断是短期和解决问题的视角,用意志力做选择则是长远和消除问题的视角。

在企业发展中有两种意志力,一是方向选择的意志力,这是关于企业发展的规划,长远规划是长远发展的前提,敢于制定“不可为”的目标,才有可能获得超常规发展。二是团队执行的意志力,这是团队对于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其实绝大多数团队缺的不是能力,而正是意志力。

层次3:独立自主

兴党兴国的三大法宝: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每个人、每家企业、每个国家的情况各有不同,要想走得更远、更好,就要先清醒认识自己的特点和所处阶段,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思想和方法,这就是独立自主。

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怎么成长的(只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最低层次)(6)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是一种意志的基本定位,靠独立意志了解、分析、解决问题,可以拿来主义(消化吸收),但决不人云亦云,也不刻意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独立自主要求对事物有极其深刻的见解,并从中洞悉他人所不见。

打个比方,我们在爬山时多数人会选择平坦的、大家都走的路,其实这条路只不过是前人留下的罢了,不会有人去深究这“前人”的选择是否合理,只要能爬上山就好了。没有人走过的路一定难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未知,无法借鉴他人的经验。有人认为走他人走过的路、借鉴他人经验是捷径,其实往往重新开辟一条看似难走的新路,才是真正的捷径!

总结

成长的路有很多,成长路上的心态更多。从短期看,人们往往纠结要走哪一条路;但从长远看,会发现走哪条路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思想状态才更重要。本文提出了个人和企业成长中思想状态的三个层次:尽力而为是必胜的姿态,为不可为是一种强大的意志力,独立自主则是独立意志的基本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