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周兴华汉灵洲(宁夏周兴华汉灵洲)(1)

宋代《西夏地形图》

汉灵洲、灵武与北魏灵州辨正

(一)

【说明】

研究历史的最高目标就是追求真实!

“灵武古称灵洲”之说火炒热卖很多年!

究竟是耶?非耶?

(一)

侯仁之错说

“灵武古称灵洲”引发学术混乱

宁夏周兴华

两唐书记载,唐肃宗是在“灵武”登基的,既没有说是“灵武郡”,也没有说是“灵武县”。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读《资治通鉴》时,将唐肃宗登基的“灵武”二字首次注释为“灵武郡,灵州朔方节度使治所。”

据杨森翔先生说:1960年,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亲自到灵武考察,又听到当地接待他的干部说“今灵武就是唐肃宗登基的灵武”。侯仁之忍不住了:本来他不愿扫那干部的兴,但事关科学,事关历史事实,他不得不说了如下—段“殊非本愿”的话:“只消翻开地方志书(如《灵州志迹》、《朔方道志》之类),把点点滴滴的材料拼凑起来,就很容易看出:灵武古称灵洲,‘洲’是河中小岛的意思,名之为‘灵’,因为它虽处水中,却不沦没,好像有灵一样,总之这是两千多年以前就在‘川地’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居民点。后来改‘洲’为‘州’,‘州’是行政单位,称之为‘州’,则表示它已成长为这一带地方的一个政治中心了。……随着黄河游荡的威胁,历代城址屡有迁移,名称也屡有改变。晚至明朝,灵武城还曾三易其址。现在的灵武城的初址,正是明朝最后一次迁城时所奠定的。历代城址迁移的情况,很是复杂,无须在此细讲。但是今城之决非唐城,已属确凿无疑。因而唐肃宗即位灵武的故事,虽然实有其事,却不在今天的灵武城,这难道还有什么疑问么?”(见1961年5月20日《光明日报》侯仁之《沙行小记·灵武》,转引自杨森翔:《吴忠、灵武与灵州·史实十三问》)。

说也惭愧,杨森翔引证的侯仁之先生的大作近年始见。拜读其开篇大作,唐肃宗登基的“灵武”是“灵武郡”耶?还是“灵武县”耶?唐代正史记载本身就含糊不清,引起一些争议在所难免,可以理解。但侯先生作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其一句“灵武古称灵洲”的错说,便知其不知“古称灵洲”的出处,可谓言出无据,引发了学术研究的许多混乱是意想不到的。因为读点《汉书·地理志》的人都知道,“灵武”“灵洲”是西汉在北地郡建置的两个辖境不同的县级行政单位,古代哪个文献都没有记载过“灵武古称灵洲”啊!本想仅就此指出侯先生说“灵武古称灵洲”是错话的文献证据,谁想又发现侯先生此错说一出,追风者、附和者、引申者层出不穷,数十年来盛行不衰,把个历史名县“灵洲”“灵武”考证得面目俱非,像个逃难的,有家难归!把个历史文献记载的西汉“灵洲”县硬是绑架到了今吴忠市利通区(唐回乐县),号称“古灵州”!以此“古灵州(今吴忠市利通区)”为地标牵引沙漠绿洲丝路国道改线,弄得沙漠绿洲丝路国道到到处乱找,到处乱跑,结果是一些研究者竟至于连通过宁夏的丝绸之路国道的方向路线都弄错了,弄丢了!

数十年来,由侯先生“灵武古称灵洲”的错说而衍生出来的炒作成果、洋洋错说汗牛充栋。史地研究上的指鹿为马,张冠李戴,如此这般的“古”为今用,莫此为甚!

因为侯仁之先生 “灵武古称灵洲” 的无据之言“事关科学,事关历史事实”,我也只能按图索骥,就事论事,这也实在是“殊非本愿”,非为不敬!

宁夏周兴华汉灵洲(宁夏周兴华汉灵洲)(2)

宋《西夏地形图》

(红圈)标注中卫原是古灵州:

“古灵州(西汉灵洲县)”标记在黄河北岸的今中卫市地区。

“灵州(北魏、唐宋灵州)”标记在黄河南岸的今吴忠市利通区。

(转载请署名原作者及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