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最早成立的托儿所(与儿童有关的第一)(1)

1950年,宋庆龄创办中国福利会婴儿托儿所,后改名为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寄宿制托儿所。

从1950年到1954年间,为了帮助最急需托儿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最大程度地发挥托儿所的作用,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曾免费接收了七组三胞胎。2018年6月,在中国福利会成立80周年之际,开展了“寻找和宋庆龄在一起的孩子们”的活动。当年托儿所接收的这七组三胞胎,有五组又回到了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如今,虽然他们都已白发苍苍,但对在托儿所的日子,他们还都记忆犹新。

咸慕真、咸慕和、咸慕群三姐妹出生于1950年1月28日,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组三胞胎。她们回忆说:“中福会托儿所的老师们很尽心,我们吃得也很丰富,有钙片、牛奶、蜂蜜这些稀罕物,还有菜谱呢。我们从托儿所待到幼儿园,后来还去了少年宫,所以中福会就是我们的娘家。”

李惠敏和两个同胞哥哥出生于1952年5月7日。她回忆说:“我们那时都是全托,周一去,周六回。我们一直在托儿所待到四五岁。”

郑家三兄妹(郑珊忆、郑珊毅、郑姗姗)出生于1954年1月30日。郑珊忆在重返托儿所时说:“从1950年至1954年,这里共有七组三胞胎,我们郑家是最小的,也是中福会托儿所最后一组三胞胎。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成长、壮大,从前的小毛头现在都成为年轻的老人了。我们将继续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的说法,一般是用在大学上,被称作“研究型幼儿园”的还十分少见,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之初,中福会托儿所做了不少婴幼儿保育保健、教养结合方面的探索,曾在国内率先开展婴幼儿三浴锻炼(日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冷水按摩、中草药防病等研究。另外,注重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参加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劳动锻炼,等等。

如今,除了中福会托儿所,中福会旗下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的直属机构还有中福会幼儿园、宋庆龄幼儿园。这些幼教单位,也都致力于“研究型幼儿园”建设。例如,中福会托儿所形成了以营养为特色,以保健为基础,保教结合、身心并举的健康教育模式,出版《给孩子最健康的食物———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膳食宝典》等图书。中国福利会幼儿园运用“学生活、学学习、学做人”的生存课程体系,形成了健体健心、自理自信、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保教结合特色,出版《沐浴世界的色彩———幼儿园节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等书籍。宋庆龄幼儿园则长期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成长规律,形成了“尊重”与“要求”并重的幼儿保教原则,培养幼儿宽阔的胸襟、活跃的思维、好学的态度、开阔的国际视野,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以最初中福会托儿所为起点,今天的中国福利会的教育事业板块已经远远超出了幼教领域,宋庆龄学校开展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教学。目前,正探索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努力从实践的层面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经验。

编辑:陈瑜

来源:人民政协报(黄红山),作者系中国福利会宋庆龄研究办公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