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育种7条经验(赛鸽近亲育种贵在)(1)

80-90年代《赛鸽》杂志主编姜晨光为了找到赛鸽育种成功的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所知的各大铭鸽血统进行追踪剖析,分析它们育成的近亲系数,如一羽成绩鸽上代沾了某某铭鸽百分之几的血缘,近亲配对的套路又是怎样。

血统书整理了不少,但最后都没有理出什么固定的成功套路。有一段索性提出“耗散结构”,就是不论血统用各种超远程冠军鸽或是高位鸽之间配对的操作,不得不说那是一种倒退。

关于赛鸽的近亲育种无疑是提高赛鸽遗传稳定性的一条大路,但不同的鸽系会有不同的近亲耐受度。

而以怎样的近亲程度来育种会获得成功,往往都写在了特定鸽族不同近亲系数育成过程的血统书里,这是要维护一个鸽系的稳定遗传,不能不参考血统书的最大原因。

过往近亲育种追求血统书里数字意义上的纯是没有用的,其关键点在于近亲所作的种鸽能达到“能归巢的特性”在遗传上面所表现出来的纯,详细请看下文:


自从近交育种的理论正式在我国信鸽界提出来之后,不少的养鸽人就好像在育种的漆黑的荒野中望见了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不仅使这些养鸽人在理论上得到了信服的认识和提高,同时在育种的实践中,也以此套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指南。

这对我国的信鸽育种理论是一种充实与丰富,对培育成功众多的名种名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挥指导性的作用,我们深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在我国各地,必将会出现不少的具有优良品质、具有真实的遗传性、具有大致相同的外貌和性能的优良信鸽种系。

近几年来,在全国不少的养鸽人的心目中,都错误地认为近亲交配等于1 1=2,他们用数学方法概念来认识近交育种所要达到的目的——优良性状(种质)的提纯。

近交育种,在计算血缘占有的比例时,常常用百分比(数学概念)来表示,于是不少人就陷入了这个“比例”当中,错误地认为“血缘比例的纯”,就等于“种质优良与否的纯”。

其实,血缘提纯程度的高低,并不等于种质优劣的程度如何?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近亲交配的结果,性状会产生分离,优良的、劣质的、处于中间阶段的个体都会得到表现的机会。

育种者正可以从近交后代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个体当中,筛选出能满足自己育种目的的个体。无论它是理想的个体,还是基本满足要求的个体。

但是,在这些筛选出来的已提纯过的个体,是否就携带了育种者所需要的“能归巢”这一种优良性状?这确实得打上一个大问号。

赛鸽育种7条经验(赛鸽近亲育种贵在)(2)

我们信鸽育种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能否归巢这一性状及这种性状能否真实遗传。

如果连续进行近交,那怕“血缘”的纯度已经趋于1了(百分之百),而“能归巢”这一种性状并没有在近交的过程中得到遗传、得到加强(即提纯),那么,这种百分之百的“纯种”也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它只是“血缘”关系上纯种,而不是“能归巢”性状上的携带者。

反过来说,如果在近交的过程中,“能归巢”这一性状同时也得到了提纯与加强,那么,哪怕是只进行了一次(代)的近亲交配,所产生的近交子1代,就能达到我们育种者的目的。尽管这当中离“理想型”还会有一定的距离。

下边我举三个近交试验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例一:1979年我用父配女这种高度近交形式育出了十几羽近交子1代,从外观上(表现型)选来选去,留下三羽作为试验用。

在1980年一岁左右时训放到200公里时,又淘汰了一羽虽然它也飞回昆明,但是它却钻入到别家的鸽棚里去,我又花钱从市场上买回后又送给一位熟人,只留下了另外二羽当天归来的正常体型的近交子代作试验的对象。

结果是:我留用的二羽并没有达到提纯种质的目的,而淘汰给别人的这一羽又瘦又小的近交鸽子所出的后代,却有着相当稳定的成绩(子1代在昆明500公里基本不丢鸽子,千公里放翔归来过,子2代千公里归来多羽);

例二:1987年我用远亲交配繁殖出来的一羽灰雄,支援给山东临清市的鸽友,这羽远亲交配出来的灰雄配了三只雌鸽,出的子1代都从干公里归来(共七羽)。

这种成绩说明了这羽灰雄鸽虽为远亲配对所育出,但在遗传中,“能归巢”这一性状提纯了,否则七羽千公里鸽如何会飞出来?!

例三:1990年我用两只汪种近交(这两只汪种都是汪顺兴前辈放张掖7名的孙代),出得的一羽雨点沙眼雄支援山东临清市鸽友,其子1代飞了1500公里第三名!

这三个例子,一个是父女配这种高度近交形式;二个是远亲交配形式;三个是近交中的中亲交配形式,都属于近交育种,只是其近交的程度不同,但都达到了提纯种质的目的。

因此,近交产生出来的鸽子,关键就是是否筛选到了携带了“能归巢”等我们所需要的优良性状的鸽子。

育种工作走到这一步,选择就成了致命的关键!而能否归巢这种生理化特征的性状肉眼是看不见的,这就给近交育种的筛选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

我们如何来克服这个困难呢?

一、扩大试验面,可以约上几个能共甘苦的亲朋好友,共同来完成这项试验。

二、不断从近交育种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记录;

三、不要只采用1种近交繁育的形式来进行,应采取多种近交育种的形式。

我们从主观上明确这两种不同内容的近交育种的概念,就能使我们跳出对近交育种中所产生的那种困惑的圈子,就不会产生那些绝对化的提问:“要提纯几代才能飞出成绩来呀?”。

就能更深入、更细致,更科学化地来研究信鸽育种中的问题。否则,我们浠里糊涂地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以为近交就能提纯(分血缘的纯和能归巢这种性状的纯),然后连续近交若干代,还自以为手中已拥有百分之多少的提纯鸽了,这岂不白白耽误了若干种鸽,若干年的时间,这种误解实在是误人子弟,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END

文|韩信一


[狗头]感谢阅读!如喜欢本号可添加关注,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赛鸽育种7条经验(赛鸽近亲育种贵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