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4月15日傍晚,三个穿着军装的人面色严肃地走向了天安门广场。

这三人来到了升起的国旗旗杆之下,缓缓地降下了国旗。一些人在外围惊讶地看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三人是国旗班的三名旗手,降下国旗是为了更换现在的旗杆。这旗杆是从开国大典的时候设计的,如今因老旧功成身退。

它从哪里来,又将会到何处去呢?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

当时场景

曲折的诞生过程:由自来水管拼接,前夕将红旗卷入滑轮

1949年9月14日,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召开后,北平建设局局长赵鹏飞行色匆匆地找到了局里的技术负责人——林治远。

时年36岁的林治远接到了一个重任:设计打造开国大典上,升国旗的旗杆!

开国大典对新中国的成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稍有差池可能会搞砸整个大典,林治远一下子觉得身上沉甸甸的。

当时是距离开国大典还有半个月左右,林治远需要解决两个难题:设计旗杆的规格并找好相应的材料制作;添加电动按钮。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2)

第一个难题是来自于上面的要求,旗杆要在天安门的中轴线的位置,和天安门广场的高度齐平。

林治远当下便去量了天安门的高度,是35米。但是那个时候,中国百废待兴,许多材料都很难入手,何况是三十五米长的旗杆材料?

为此,林治远挠破了脑袋,想尽办法找类似的材料。所有人都动员起来,只要是细长的铁管都可以作为旗杆的材料备选。

这时,林治远发现了当时北京自来水公司送来的自来水管,其直径距离很适合旗杆的规格。林治远灵机一动:既然找不到那么长的材料,不如用自来水管拼接起来!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3)

然而当时自来水公司的水管,不同型号的参差不齐,可以用作旗杆的只有四根,无论怎么拼接最高都只能达到22.5米。

于是,林治远只能请示上级。上级一开始还不打算同意,后来经过试验后,发现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最终才选择了林治远的方案。

第一个难题解决了,第二个难题随之而来。旗杆要装备电动装置,保证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能够按下按钮远程升旗。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4)

当时,林治远和技术人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并且在初步试用后确定是可行的。

但是,就在9月30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林治远再次试验的时候,发现装置出现了问题。

他们拿了一块红布,当作红旗。可没想到,试升的时候,装置无法停止,红布依然跟着装置动作,很快便被卷入到滑轮中。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5)

而那时候,负责搭建旗杆的支架早已拆除,找到的梯子再加上消防人员都没办法接近红布。最后,赵鹏飞找来了两个搭棚的兄弟,让他们穿着铁鞋爬上去,才摘到了那个红布,解决了故障所在。

为了以防万一,林治远还准备了备选计划,不过幸好,在开国大典那天一切顺利,备选计划并没有用上。

这柱旗杆承载着新中国的希望,当红旗随着电动装置缓缓升起时,一个民族将重新崛起!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6)

坚守的光辉岁月:新中国成立开始,见证了中国发展风雨

自开国大典之后,旗杆就由北京供电局接管。那个年代懂电动装置得不多,所以负责按旗杆的装置,来进行升旗仪式的都是供电局的工人师傅。

那时候,因为人手有限,所以升旗仪式只有一个人进行。但是每逢节假日,或重大的外交活动中,都会看到旗杆上的红旗在黎明升起。

1949年到1976年,是新中国从无到有的年代,当时的生活艰难,但是这座旗杆,见证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7)

工人胡其俊升旗26年

到了1976年之后,时代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力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军队的结构规划也做了相应的完善。

于是,1976年6月,旗杆就看着按下电动装置的人,从供电局的师傅,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的警卫战士,人数也从1人变为了2人。

1976年11月,升国旗仪式改为每天进行。从此,旗杆发挥了它最大的用处,每天都能带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8)

到了1982年的时候,恰逢改革开放之际,许多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中国,看看这标志性的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所以,国旗班的第一任班长董立敢认为,可以增添升旗仪式的旗手人数,并且规范升国旗时间。

上面采纳了董立敢的建议,并且于1983年1月1日开始执行。自此之后,升旗仪式更为规范肃穆,显示出了中国日益强大的时代特征。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9)

董立敢

到了1986年元旦,升旗仪式的画面更是成为了新闻联播的片头。这根从新中国成立就开始坚挺的旗杆,经历了38年的风雨,再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1990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草案)》,这也是有关于国旗及其旗杆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

在这一步步的完善法律的背后,意味着中国的社会运行日臻稳定,但也意味着旧的旗杆即将迎来谢幕。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0)

9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深,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中央对宣扬国威一事也越来越看重。

于是,为了使得承载国旗的旗杆看上去更为庄重,上面决定对旧有的旗杆进行更换,并将原有的基底进行改建。

于是,这个见证了中国42年的发展史的旗杆,于1991年正式退役。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1)

光荣的退役瞬间:因老旧而被换取,存放在了革命博物馆

1991年4月15日傍晚,天色昏暗,时任国旗班班长赵新风,带着两个旗手谢凤珏、周志勇来到了老旧的旗杆面前。

此刻的旗杆虽然保养得很好,但依然不抵岁月的侵蚀。谁能想到这根承载了中国历史意义的旗杆,前身居然是水管呢?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2)

赵新风

赵新风按下了旗杆上的按钮,国旗缓缓而下,停到了一定位置,由赵新风将国旗取下,放好,老旗杆将近一万次的升降历史,从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在降下国旗之后,赵新风等三人就功成身退,留给施工队发展空间。施工队要在这个夜晚,将国旗的更换工作给做好,不能耽误第二天的升降仪式。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3)

赵新风

旗杆虽然老旧,但是不能随意丢弃,一定要保证完整,在移除过程中也需要小心翼翼,这给施工队伍增加了不少难度。

在这个过程中,旗杆好几次都差点遭遇了损毁的危险,幸好施工队有着丰富的经验,才让整件事转危为安。

在经过了紧锣密鼓的施工后,4月16日凌晨,老旗杆终于从原先的基座上取了下来,这根二十二米长的旗杆,暂时安置在了当时的革命博物馆的仓库之中。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4)

中国革命博物馆

之后旗杆将会前往何处?上面已经决定了老旗杆的去处,那便是安置在革命博物馆中,让这个时代象征的旗杆继续行使它的使用价值。

但是使用前,总归是要做一些措施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将旗杆的杆身进行清洁,再涂上新漆,确保旗杆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做好了一系列的保养工作后,旗杆于4月17日正式收纳进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安装在西门庭院北边的花园内。

和1951年就进入博物馆的“老哥们”——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相比,旗杆的使用历史就此得以延长。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5)

中国革命博物馆

但是在这12个春秋期间,许多人都慕名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却遗忘了旗杆的存在。旗杆安静地在花园中,无人问津。

国旗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旗杆也是劳苦功高,值得被人们所纪念。

终于,到了2003年2月28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合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对于旗杆来说,是一个新的转机。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6)

因为就在4年后,2007年,合并后的国家博物馆准备进行扩建工程,原本安置在花园里的旗杆,也需要进行转移。于是在2007年2月28日,旗杆被取了下来,转移到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收藏,这也是旗杆在58年的工作生涯上的第一次休息。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休息就休息了4年之久,直到国家博物院扩建成功后,旗杆才重新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

而这一次,旗杆又被赋予了其新的时代价值,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其代表的意义而感到惊叹不已。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7)

过去的光芒再现:时隔二十年再立,成为博物馆一道风景

2010年,随着国家博物馆的扩建工程的落成,旗杆的重装工程也再次展开。旗杆再次装到哪里,也成为了博物馆需要深思的问题。

此刻的中国已经在发展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和世界全面接轨,人们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充裕了起来。

这原本是好事,但是也让很多人忘记了开国时期的种种艰辛,和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所付出的努力。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8)

于是,这根旗杆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它凝聚了61年的历史,单独放在馆里太过“屈才”,理应有更好地宣扬革命文化的作用。恰好在扩建的国家博物馆的南庭院中,需要修建一处人文景观。于是博物馆决定将旗杆移到南庭院,当作人文景观。

但是单独一个旗杆,从观赏性来说太过单调。要知道,北庭院放置的是文化名人雕塑园,从视觉冲击上更为吸引人眼球。

于是,博物馆决定将一幅壁画调过来,和旗杆交相辉映。这幅壁画原先原先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近代中国”的陈列序厅,名字叫做《血肉长城》。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19)

《血肉长城》的寓意,和旗杆几乎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它创作于1989年,作者是侯一民教授。这幅壁画创作的初衷,来自于一场偏见。

当时人们认为长城是一种封闭的表现,认为革命性的美术作品十分陈腐和落后。侯一民教授决心打破偏见,用难度极大的高温烧制工艺,创作出来了这幅长十七米、高四米的巨型壁画。

壁画中,中国人民在长城上挣扎着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将国歌中的“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有了壁画中的中国人的锤炼,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代表着“艰苦革命”的壁画,和代表着“新中国进程”的旗杆,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印记。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20)

侯一民(左)

有了这项规划,旗杆重装工程很快就于2011年3月初完成。到了2011年6月11日的时候,博物馆还专门给旗杆和壁画进行了一场落成仪式。

在落成仪式上,旗杆和壁画一前一后,壁画是旗杆坚实的后盾,其凝重的血色让人感到历史的沉重与不易。而旗杆挂上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仿若61年前的那天一样盎然,它“站”在了壁画之前,仿佛表示自己要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带着壁画的历史期待充满斗志地前行。

恰好在当时,离建党九十周年还有两个月。旗杆的历史新意义,就是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

开国大典第一面旗杆怎么来的(开国大典的前一天)(21)

在这之后,旗杆又渡过了10个春秋。这十年之中,见证了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历史瞬间。

2022年,旗杆也已经73岁了,尽管它已经不为天安门广场效力,它也依然为中国历史点亮了一束光芒。

结语:

从1949年,到2022年,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面貌,而这根从新中国成立那天,就一直陪着中国人民的旗杆,也陪伴着中国人民一起奋斗、自强不息。

即使光荣从天安门广场退役,旗杆的价值依然没有减退。它在新的地方,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更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办公室.《我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开国大典国旗杆及壁画《血肉长城》恢复落成仪式》

[2]中国国旗网.《历史上的今天:天安门广场新旧旗杆更换30周年》

[3]山西农民报.《从“一人升旗”到“96人国旗护卫队”: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经历五次变革》

[4]石狮法院.《法声带你读党史㉔丨国旗升起的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