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1983)是由日本著名导演今村昌平导演,该片根据深泽七郎同名原作和另一部短篇小说《东北的神武们》改编而成,今村的前辈木下惠介1958年时也曾将这部电影搬上银幕。“木下君表现得非常唯美,母子间非常温情。而今村君拍了动物性交的场面,拍了扔老太太的场面,拍了男人需要解决生理问题的场面,很残酷,不温情。”与今村合作22年的剪辑师冈安肇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总结。这个“不温情”的版本,却为今村赢得了一座戛纳金棕榈奖座。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1)

“楢山节考”这个标题的含义是对一个“楢山节”节日的考证。“楢山节”是楢山那些深山居民祭神拜山的祭典,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考”就是考证的意思。故事围绕着将老人遗弃到楢山这样一个背景展开的,从文化上来看,就是“楢山节”这种原始信仰的一种探索。

在《楢山节考》这部电影中,导演运用顺叙蒙太奇手法,以阿玲婆上山为主线,同时展开其他事件的叙事模式:混蛋儿子虐待父亲将其推下山崖摔死与之形成对比;辰平在奶奶上山的问题上杀死了父亲利平,却最后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不可抗拒的传统;阿玲婆为了上山把家里的问题解决好——给大儿子辰平续弦,让有体臭的二儿子利助体验了性爱。从而使叙事回归圆满状态。

前苏联电影工作者普多夫金曾说:“在作家身上是风格,在导演身上就是他对蒙太奇的独特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电影《楢山节考》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2)

1、什么是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语单词Montage的音译,本来是建筑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组合、装配。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基本上是俄国导演发展出来的理论,是由普多夫金根据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辑手法延伸出来,然后艾森斯坦也提出了相关性的看法。普氏认为两个镜头的并列意义大于单个镜头的的意义,甚至将电影认为镜头与镜头构筑并列的艺术。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我国电影界泰斗夏衍在他的著作《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写道,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着情节的发展与观众的注意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3)

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蒙太奇已经成为电影创作中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成为电影艺术的基础。蒙太奇手法的应用,给电影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不同的时空镜头的重组创造“电影新时空”,赋予了电影丰富内涵,对观众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感染力量,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蒙太奇理论的创始人,导演爱森斯坦在《蒙太奇论》中这样论述:“两个蒙太奇片段的对列不是二者之和,而更像是二者之积,因为在对列结果的质上永别有别于每一个单独的成分。”

02 “蒙太奇”的3种表现手法及在电影中的应用分析

电影蒙太奇,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叙事手段和表现手段,提出了几种可细分为很多类型,其中包括平行蒙太奇、复现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常以不同时空或同时异地,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平行蒙太奇的应用,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从而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另外,平行蒙太奇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4)

在影片中频繁使用蛇、蛙等视觉象征。人入房屋,蛇盘横梁;男女云雨交合,蛇蛙交配繁衍;人耕种求食,蛇吞蛙充饥。用这种富有排比气息的平行记录手法,将人类平化成蛙蛇的同类。人与蛇娃,皆为世间的动物,都要遵循生老病死、交配繁衍、弱肉强食的规律。

而阿玲婆找到和她年龄差不多的阿金婆,求阿金婆同二儿子利助“深入交流”。这种性行为只是为了平息利助的雄性本能却又无法繁衍,所以阿金婆既是阿玲婆的母爱的化身,又是一个被刻意忽略年龄的雌性象征。因此,我们在看到阿玲婆走向楢山的同时,导演同样使用了一组平行蒙太奇,利助在阿金婆的怀中反复燃烧又平静,死亡和生存、母亲与女性的二重身份互相烘托。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5)

格里菲斯的审美效应认为:

影片的叙事结构是以平行、交叉方式连接为一个整体。镜头的景别与角度的变化,省略了事件过程中不必要的部分,使叙事简明,突出人物的关系与人物在事件中的心态和个性,富于戏剧的张力,更具有电影叙事特有的视觉节奏整体。

导演运用平行蒙太奇的艺术将人与动物的异同、母亲与女性的角色转换,巧妙的平铺开来,相互烘托,相互对比,令人回味无穷。

2、复现蒙太奇

复现蒙太奇亦称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复叙方法或反复修辞手法。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这里,重复性并不是指的是同一个镜头的重复,而是相同或相似的镜头或者画面、声音反复出现,从而构成强调、形成对比,表达出内在和本质的发展。

《楢山节考》中今村导演成功地运用这一蒙太奇手法。影片中如阿玲婆一家的饭食,二儿子利助的居住环境,西山的大树,阿玲婆的棉衣重复展现,使影片更具有张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意向,我认为有两项,一项是西山的大树;另外一项就是阿玲婆的棉衣。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6)

西山的树:

第一次出现是辰平独自过来,凌冽的风,树下还有积雪未化,辰平光脚踢踏积雪旁裸露出的地面,若有所思。

第二次是阿玲婆听闻有人看到利平在西山,赶过来看到了辰平。望着在风中摇摆的树,辰平坦白了杀死父亲利平的缘由,阿玲婆定性为山神的惩罚。

第三次阿玲婆上山前一天,辰平对树开了一枪。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7)

阿玲婆留下的衣服:

阿玲婆走前一晚,把自己的棉衣和腰带都留下了。早上套了一件白马甲出门。这个白马甲应该是楢山节这个风俗的一种穿戴仪式。因为辰平下山遇到同村人在马背推父亲下悬崖的情节中,这里的父亲也是身穿白马甲。

辰平从楢山回家后,儿子新找回来的儿媳妇身上,穿着阿玲婆留下来的棉衣。而自己的媳妇阿玉的腰上,则系着阿玲婆留下来的腰带。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8)

通过复现蒙太奇手法,导演成功为我们在整部电影中搭建出其中情节结构,西山的树象征了父亲利平对辰平的影响。从辰平惧怕杀父事情败露,到跟阿玲婆坦白,最后辰平向树开枪宣告自己跟父亲不是同一类人,自己会亲自把母亲背上楢山。

阿玲婆留下的衣服穿在了两代人身上,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依照传统,阿玉和孙媳妇将来的命运会跟阿玲婆一样,被送上楢山。其二,阿玲婆赶在冬天前上山,是为了给家里省过冬的口粮。以阿玲婆的死换来的是家里两代人的温饱。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给电影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使平常的画面组合成无穷的内涵, 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可以说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应用, 是电影历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3、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就是将外表相同而实质不同的事物加以并列,产生类比的效果,按照剧情的发展和情节的需要,通过镜头或场景的对列进行类比,用某种形象或动作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或者借助另一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表达另一种现象,含蓄而形象地传递创作者的理念。 隐喻蒙太奇将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 往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爱森斯坦说:“隐喻蒙太奇就是把创作者要表达的寓意或感情植入到影片中的某个镜头或场景中,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达到创作者的表现意图。”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出版的巨著《动机与人格》中,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而《楢山节考》展现的就是人类最低级需求。

因为食物匮乏,村子里的人和动物一样为了生存而挣扎。一家人围猎野兔,辰平用猎枪打死了野兔,却眼睁睁的被山鹰叼走。影片中反复穿插出现的,蟑螂吃青蛙、老鼠吃蛇、蛇吃青蛙的镜头,就是今村导演成功的运用隐喻蒙太奇,向我们展现出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10)

而在村子里的人类,则是“优胜劣汰”。影片前段就诠释村民抛弃刚出生的男婴,女孩卖去盐屋的风俗。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对阿玲婆的第一任孙媳妇阿松及其家人的处置。虽然阿松还怀着孙子袈裟吉的孩子,但是阿松好吃懒做,更甚至于偷窃阿玲婆家的粮食拿回娘家。她的家人众多却同样偷窃村民粮食,引起了众怒,从而被活埋灭族。

影片中,孩子众多的家庭只看到阿松一家。阿松家养育如此多的孩子,要么自生自灭,要么自力更生。有限的物资只能养育限量的人口,阿松家的偷窃,违背了村子里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阿玲婆的设计害死阿松是为了自己家庭的生存,村民们活埋阿松及其家人,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家庭生存物资不被偷窃,另一方面是贪婪阿松家剩余的粮食拿来瓜分过冬。

在《楢山节考》中导演正是成功运用隐喻蒙太奇手法,才赋予影片更深的内涵,增添了影片无穷的艺术魅力,使影片产生震撼心灵的效果。

你理解的蒙太奇的运用手法(以楢山节考为例)(11)

结语:在《楢山节考》中,导演通过对平行蒙太奇、复现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的综合运用,成功诠释了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丢小”“弃老”的传统风俗,这种做法不是局限于后代不孝,而是为了后代生存繁衍不得不做的选择。这种电影手法,不仅是拍摄的技巧性,更是主题表达的需要,让观者真正感受到“楢山节”的真正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