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建筑实务精讲2022(2022一建建筑实务22总结性知识点赵爱林31)(1)

31、其他有关数据的总结。

基坑支护结构位移观测。

1)基坑围护墙或边坡顶部变形观测:应在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邻近被保护对象在部位应设观测点,观测点的间距不应大于20m且每边观测点不少于3个;水平和垂直观测点宜共有用一点。

2)基坑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监测点定布置在围护墙的中部、阳角处,间距20m~50m且每侧边不少于1个。

灌注桩排桩,应采取间隔成桩的施工顺序,已完成浇筑的混凝土桩与临桩间距应大于4倍桩径或间隔施工时间大于36h。排桩与截水帷幕的净距离宜小于200mm。

32、其他有关数据的总结。

地上连续墙有关间距的总结。

(1)导墙施工要求: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厚度不应小于200mm;

2)导墙顶面应高于地面100mm,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底部进入 原状土200mm以上;

3)导墙高度不应小于1.2m,导墙内净距离应比地下连续墙设计厚度加度40mm。

(2)地下连续墙施工要求:

1)地下连续墙单元槽段长度定为4~6米。槽内泥浆液面不应低于导墙面0.3m,同时应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

2)导管水平布置距离≤3m,距离槽段端部≤1.5m,导管下端距离槽(悬空)宜为300~500mm;

3)混凝土浇筑高出设计标高300~500mm。

(3)墙底注浆导管伸到槽底以下(插入槽底以下)200~500mm。

33、其他 有关数据的总结。

锚杆有关距离的总结。

1)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5m,并应超过潜在裂面进入 稳定土层不小于1.5m。

2)锚杆锚固段长度不宜小于6m。

3)锚杆上下排垂直间距不宜小于2m,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

4)锚杆锚因本上中覆盖土层厚度不宜小于4m。

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为避免破坏基底土,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200~300mm厚度土层采用人工挖除。

深基坑土方开挖:分层厚度控制在3m以内;多级放坡开挖时,坡间平台宽度不小于3m,采用土钉墙分层段开挖时,每层分段长度不宜大于30m。

轻型动力触探法基坑验槽:基坑槽宽度在<0.8m、0.8~2m、>2m时,检验深度分别为1.2m、1.5m、2.1m,检验间距一般为1~1.5m。

34、其他有关数据 的总结。

预制桩接桩接头:

1)锤击沉桩时,接头宜高出地面0.5~1m。

2)静力压桩时,焊接法、螺纹接桩时,接头高出地面0.5~1m;啮合式、卡扣式、报箍式等方法接桩时,接头宜高出地面1~1.5m。(2020)

泥浆护壁钻也灌注桩。

1)施工时,孔内泥浆液面高出地下水位0.5m。

2)清孔后沉渣厚度:端承型桩应不大于50mm,摩擦型桩不大于100mm,抗拔、抗水平荷载桩应水大于200mm。

35、其他有关数据的总结。

钢筋接头位置。

1)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连续梁、板上部的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连续梁、板下部钢筋接头位置宜设置在梁端1/3跨度范围同。

2)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5柱钢筋绑扎时,每层柱的第一个钢筋接头位置距离楼地面高度=max{500mm、柱高1/6、柱截面的长边尺寸或直径尺寸}。

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宜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4倍,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挺插入下层混凝土 内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筋的张拉方法。

1)有粘线。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2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20m时,宜两端张拉,预应力筋为直线时,不超过35m也可以采用一端张拉。

2)无粘结。预应力筋长度不大于40m时,可一端张拉;大于40m时,宜两端张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