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无疑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最为光辉的一个人物,是他率先举起了建设新型社会的大旗,也是他历经沧桑接近一个甲子,为的就是将中国的面貌更新迭代,推翻旧社会的制度、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国家。

在他鞠躬尽瘁的一生里,上书李鸿章,组织兴中会,又在日本创建同盟会领导革命,联合志士一起进行辛亥革命,后又二次改组国民党,两度护法无果。

他的一生是为国操劳的一生,也是为国家死而后已的一生,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为肝癌无效救治而离世,时年59岁。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

孙中山

他为了新中国的社会体制而奔波一辈子,最终也没有看到新政权建立的曙光,但这并不影响他为这个国家耗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所以他的胸中有很多关于新社会的谋划,关于他对于如何建国,如何建党等。可惜这些思想未能一一实现,比如说他的“耕者有其田”在当年就未曾实现,他的共和国理想也没有完全变成现实。

哪怕曾经国共两党再度合作都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甚至他曾经还说“只有定都伊犁才能够傲视亚洲”。此言一出,周围的同志们纷纷表示不解,他为何会有这样的谋划呢?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2)

孙中山

孙中山关于新首都的思考

伊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但是相比于我国中部和东部的各大城市来看,伊犁就显得非常微不足道,尤其是在今天来看,北上广的重要程度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位置,而伊犁是大家似乎并不了解的。

伊犁位于新疆西北部,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相比邻。和东部地区相比,伊犁所处的位置非常偏僻。但是在历史上的伊犁并不是不为人所知,反而那里曾经是大月氏国、乌孙国的所在地

在西汉时期,伊犁地区正式归政府管辖,到了清朝时期,新疆首府依旧设置在那里,而且由于当时清政府对外扩张的强烈程度使得伊犁的面积远远比现在所看到的要大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3)

清朝疆域

之所以现在的伊犁要比历史上的领土范围小,是因为早在动乱年代,哈萨克斯坦、俄国等国都因为各种各样的条约将伊犁分割了。“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这是描写伊犁的一首诗,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到伊犁这个地方是一个风水宝地,它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土壤肥沃,的确是合适成为一国之首都。

当孙中山先生举兵起事的时候,他早就打响了结束封建帝制、建立起一个新的国家的旗帜。因此在清政府末期摇摇欲坠之时,他已经开始在为新政权的确立而思考了。

不管哪朝哪代,每一个政权在选择首都的时候,第一要素总是考虑到它的交通以及所在的地理位置。比如说当年的西安,如今的北京,他们都位于国家的中间,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贯通全国不说,还能将各地的资源安全无虞的运到首都中心。这样一来,不管是拱卫京师的力量亦或是运送到京师的资源都可以保持整个京都的稳定与和平。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4)

图源网络

所以说,交通位置的发达程度几乎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所以不管是从经济和政治的辐射能力来看,一个合格的首都首先要拥有综合性的能力。所以孙中山想建立一个新的首都的事情就提上了日程,他把这个命题传播给了众人。

当时章太炎老先生就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可以定都武昌,虽然武昌是武汉的一个小小的城镇,可却是辐射周围的军事交通要地。并且武昌拥有非常便利的交通资源和水利资源,其他的矿产资源也是其他城市不能企及的,所在的位置也符合孙中山的考虑。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5)

章太炎

若是真的要定都武昌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不是其他北方城市,尤其是东三省非常不可取。章太炎认为,北方的各个重镇都临近别国,那些地方所处的位置过于特殊,大多气候寒冷且交通不便,且是很容易有是非冲突的地方。若是真将首都定于此,那后续的麻烦必不可少。且章太炎还主动强调,北京不能成为首都,那里纬度高,交通极其不便利,而且是其他势力都愿意争夺的地方,所以武昌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令孙中山犹豫不决的还有个城市,那就是西安,西安属于六朝古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那里的民众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格外的开化和统一,所以如果能够再把首都定到西安,或许会像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那样得到辉煌的统治和兴盛的活力。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6)

西安

但是也令孙中山非常苦恼的是,封建统治之所以会在清政府时期走向灭亡,并不是因为各朝代建立首都的地点不合适,而是因为封建体制本身就有着诸多的弊病,所以首都的选择并不可能仅仅依靠着封建帝国的历史遗迹。

更何况,在封建社会时,首都被攻破也就意味着这个朝代被灭亡了,西安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早就不知道被叛军攻破了多少回,所以很多的民众都对那里有严重排斥心理,如果真的将首都定在那里,或许会借着悠久的历史资源能快速的建立一个国家,但是能够依靠那里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恐怕并非定数。

不管是章太炎建议定住武昌,还是众人七嘴八舌地说西安也可以考虑,孙中山先生还是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7)

孙中山

而且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他竟然认为新疆的伊犁是一个可以称霸亚洲的地方。在众人不解的眼神中,孙中山先生给出了他的理由。“谋本部则武昌,谋方幅则西安,谋大州则伊犁。”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仅仅是想求得偏安一隅,保得自身的安宁,那么把首都建在武昌就足以,但如果想要统治中国,恢复华夏的文明,那么定都西安是最好的选择,可如果想要建立起一个大同社会征服世界,最好选在亚洲大陆的中央——新疆伊犁。

伊犁作为都城的设想

孙中山先生的这番言论其实和明朝朱棣定都北京是一个性质,当时石敬瑭丢掉幽云十六周的500年之后,北京地区的胡化已经非常厉害了,要知道文明的入侵和文化同化人民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北京作为汉人对抗北方游牧帝国的前线就很容易受到别的文化入侵。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8)

北京老照片

朱棣十分胆大,他迁都北京,希望能够通过明朝的思想文化控制继续将北京的文化和民俗移风易俗地改变过来。伊犁这个地方虽然远离中国东部,可能孙中山也想仿照明朝朱棣那样通过迁都来发展那里的经济,政治,文化。

除此之外,伊犁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的让人眼热,它处于新疆天山地区,地势险峻不说,作为战略防御来说还是一个非常易守难攻的地点,具有较高的战略价值。而且新疆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往那里迁都也意味着华夏文明和各民族融合有着不可逆的历史进程,何况伊犁的物资资源本身就非常丰富,它的土地下面潜藏着丰富的矿产和石油资源,天山融化下来的水资源足以供给数百万军队。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9)

图源网络

之前那里虽然被清政府接手管辖可并未被进行深度开发,所以那里的矿产资源和地理位置条件都是值得深挖的。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清政府末期,世界上的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圆形,所以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大洲的核心就在西亚地区,谁控制了西亚,谁就能控制整个亚欧大陆,就能够进一步控制世界,所以孙中山才会想到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建立起一个首都,进而实现他大同社会的梦想。

新疆伊犁处于亚洲的中心,不仅能够和周围的国家紧密交流,还能够将中国的华夏文明辐射到各个地区,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对于孙中山来先生来说更是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0)

图源网络

西北地区的边陲伊犁作为中国的都城似乎很不合情理,但是如果从亚洲和世界的大格局上出发时,伊犁的确是建都的上佳之选。因为它本身就是亚洲的中心,对于对大同社会抱有幻想的孙中山先生来说,那里充满了无限可以开发的优势和潜能,因此随之而来的,他便想出了一系列惊天伟地的开拓西北的计划,其中就以修建铁路最为典型。

只可惜孙中山先生的种种设想最后都没有成立,因为定都伊犁毕竟是一个十分大胆且前卫的设想,本身可能根本不会实现,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并不符合当年中国的实际情况。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1)

孙中山

如何落地实施

不能够符合实际情况的设想都是不可能落地实现的,毕竟民众需要吃饭,国家需要建设,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物质基础,而一个国家的建立有赖于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就是说,大同社会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

纵观世界史可以发现,世界文明的起源都来自于江河流域,我国最初的文明就是起源于两河流域,有河流的地方才有发展,有发展的地方才能够做到繁荣。伊犁并不是文化和河流的聚集地,发源地,也就是说它并不能够成为人们在那里生根发芽的地方。

何况当时孙中山先生设想,纵然伊犁易守难攻,可是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那里离其他国家还是太近了,尤其是它的北方有着虎视眈眈的俄国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2)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前排左7)率文武官员谒明孝陵

早在清政府末期,俄国就依靠着丰富的地理位置和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我国大部分领土,甚至在乌苏里江附近,两个国家还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所以如果让俄国将手伸到伊犁来,那简直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一旦驻扎在伊犁的军队被俄军重兵包围,那么再易守难攻也不得不屈从于实际。若是士兵守在那里把粮吃完了,又如何能攻打得出去呢?

在近代世界史上,海洋文明渐渐成为了世界文明的崛起和中心点,英美国家的发达就足以证明海洋文明的优越性,靠近大海才能获得新的资源,才能够获得新的文化,比如日本仅仅一个弹丸之国也能够依靠附近的海域获得新生活较强的生命力。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3)

海边

所以海洋的战略资源非常重要,而伊犁所处的位置是在中国的腹地和内陆,它远离海洋不说,可能会直接丢失我国对整个海洋的控制权。如果没有制海权无异于盲人摸象,如果再进一步失去了制空权,这个首都就成了别人纷纷践踏的对象。

所以,不管伊犁的条件多么优越,远离海洋这一点就足以成为它的致命伤,而孙中山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设想,也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这样的弊端,而是他一直固执的认为大同社会在革命的不久后就能实现。

可是他失算的一点是,革命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孙中山先生对于定都伊犁的畅想也只能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按照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来看,他这就是一个脑洞非常大的空想。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4)

孙中山在十三陵与众人合影

而且当时孙中山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尴尬,虽然他的为人和号召力得世人敬仰,可是他的手中并无些许实权,甚至没有足够的武装。他希望中华民国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下面的人心思各异,首先袁世凯就不会允许大同社会的出现,因为他仍然在“尊孔复古”,想当中国的土皇帝。

袁世凯的想法也代表了孙中山手下一部分人的想法,连他们的心思还没有进一步的开化,又如何能够让孙中山的设想变为现实呢?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5)

袁世凯

但是孙中山时至今日还被人们称为国父自有他的伟大之处,中国共产党自称是孙中山先生坚定的追随者和忠实的拥护者不仅仅是因为孙中山曾率先举起结束封建帝制革命的大旗,更因为他是那个时代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领头人。

以他为代表的革命志士能够在未见光明之前就奋勇向前,敢于先时代而行,这就足以说明他的种种设想本身就很伟大。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建国方略)(16)

1924年11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神户合影

或许革命的路途中会有挫折,会迷失方向,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本心失了偏颇,所以定都伊犁虽然不能实现,但也足以说明他心中在胸怀家国。因此,他本人就值得世人仰望,他定都伊犁,共建大同社会的想法本身也值得后世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