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被称为欹器的盛酒器具

古人铭文(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1)

一.“跳槽”来历考

现如今,“跳槽”在现代职场中己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跳槽”一词的使用也非常频繁,这己经是一句极平常、极普通的话语了。可在明清时代,“跳槽”却是不雅之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跳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其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就是说,最早这个词是说妓女的。一个妓女和一个嫖客缠绵了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更有钱的主,于是,妓女改弦更张,丢弃旧爱,另就新欢,如同马从一个槽换到另一个槽去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之为“跳槽”。后来,这个词也被用到了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找了一个,这种行为也称之为“跳槽”。明代《三言》作者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挂枝儿》中,就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却被现代人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名词了。

二.“座右铭”原来是酒具

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被称为欹器的盛酒器具。欹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钭;装了大半酒时,就能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酒若装满了,则一个跟斗翻过去,酒也洒光了。欹器告诉了世人一个不能自满的道理。齐恒公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就在自己座位的右边放了一个,用以警示自己不能自满。后来,孔子用齐恒公置欹器于座右警示自己的故事来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故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出自《尚书.大禹谟》)

可能是后来这种欹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是,就改用铭文来代替欹器放在座位右边了,这也就成了后来名符其实的警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三.“一丘之貉”的来历

汉朝的杨惮,其父亲是汉昭帝朝的丞相杨敬,母亲是史官司马迁的女儿。杨惮自幼好学,未及弱冠,便成了当朝的名人。后因告发大将军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因其少年得志,后又封侯,不免骄傲自得起来,不久,便与深受宣帝信任的太仆长荣发生了矛盾。有一次,杨惮听说匈奴的单于被杀了,便对人说:“遇到这样不好的君王,连他的大臣给他拟好的治国方略都不用,结果使自己白白送了性命。比如像秦朝的君王,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君王不是如此,可能至今秦朝还存在。从古至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就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此话被人加油添醋通过太仆长荣传到宣帝的耳朵里,便成了有影射当朝皇帝的嫌疑,杨惮因此被免了职。这句话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见《汉书.杨惮传》)

杨惮因此言获罪,可“一丘之貉”却被后人引伸为成语,用来形容彼此臭味相投的坏人。

四.为何称创始人为“鼻祖”

人们用“鼻祖”来称呼创始人,古己有之。明朝陆时雍在《时镜总论》中称:“五言在汉,逐为鼻祖”。意思是,五言诗出于汉朝,所以汉朝就成为五言诗的鼻祖。为什么要把创始人称为“鼻祖”呢?原来,“鼻”字在古代原作“自”,甲骨文和金文的“自”字都像人的鼻子的形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自,鼻也,象鼻形。”所以,“自”为象形字,本义指鼻子。而人们通常在说到自己时,总会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来代表自己。故“自”字又慢慢演变成了第一人称代词,即“我”、“自己”。后来,为了便于区别“自己”与“鼻子”,就在“自”的下面加了一个声符“畀”,这就成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鼻”字了。

在古代,人们俗称第一个孩子为“鼻子”。譬如,宋朝王应麟在《汉制考.卷四.说文》中说:“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汉朝杨雄的《方言.第十三》道:“鼻,始也”。故,“鼻”又有开始、最初的意思。所以,后来人们就把最早的创始人称为“鼻祖”了。另外,鼻祖也有始祖之意,即指有世系可考的最早之祖先。譬如,明朝张自烈《正字通.鼻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谓始祖为鼻祖。”清朝秋瑾《黄帝纪元大事表》:“黄帝者,汉族之鼻祖也。”

五.“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听到:“不要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批评有人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自私行为的语言。何谓“一亩三分地”呢?原来,在我国古代,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为了便于了解农时,熟悉节令,以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对民生的关心,就在宫苑中划一块地,每年在此“演试亲耕”。此地世代沿袭,不得改为他用,而这块地恰好是一亩三分。久而久之,传到民间,人们把它推而广之,这就有了把个人利益或个人势力范围称之为“一亩三分地”的俗语。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