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笔者出行逾百多个国家,各国的建筑、艺术、文化无不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亚、西亚和北非一些国家、佛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上述宗教里: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即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其中新教与天主教信徒较多,东正教教徒相对较少;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其中逊尼派占多数;佛教则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派系。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虽说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是这三大宗教的真谛。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在我国三大教,一般指儒教、佛教、道教。儒教,又称“孔教”。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三大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下面笔者专门说说我们老祖宗城创建的道教:

闲云论道(闲评论道)(1)

一、道家和道教

近代一些学者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二、道教的产生、形成和发展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三、道家之源

道家之源,出于老子,不过早于春秋就有了道术。老子出生于春秋之末,却很早就来到过人世间。本次文明之初,三皇五帝之黄帝轩辕氏、帝喾高辛氏都曾经分别在峨嵋、牧德从老子那里得道,还有后来的大禹,以及最后的尹喜。自黄帝之始的三皇五帝,莫不倡导臣民尊道重德、勤力修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闲云论道(闲评论道)(2)

春秋时期老子以前,有道家修炼却没有世间的师父,大家都是你我口言相传、自守清修,并没有系统的经典指导大家修炼。虽然有易经,但是按照易经的部分,却主要是从言行上来符合修炼人的标准。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率真纯朴、心静欲清,原本就自然而然身处于道中。有言曰,上古之人,竞于道德。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道德高尚,以及勤于修炼,当时的人都十分长寿,例如,三皇五帝大多都是在位百年左右,个个都是度百岁乃终。是以三皇五帝方去,千年已过矣。

四、道家数术

根据有记载的发端,道术始自黄帝,所以自秦汉又称道家为黄老之术。老子之道是纯粹的修炼,而黄帝之术却还包括釆药炼丹、施展神通法术、兵法、医药、符箓、占卜等。一个是大道,一个是中士之道、小道,二者各自流传并不相干,合称黄老之术确实是有点儿混淆视听了。只是,后来在东汉末年道教产生之后,才有很多真正的大道修炼人在到处施展神通术类的东西。

孔子曰:“与其不得中庸,必也狂狷乎!”庸,常也。中庸之道就是中和可常行之道。(《梁书・处士》)君子坦坦,堂堂正正、平平淡淡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才是正道。上士之出世间者,垢名耻利,远避红尘深居山林,常人罕有知见者;上士之在世间者,隐忍以行简居求志,处污而不愧其色,常人也很少能够知道他们。兵法、医药、奇门遁甲等这些术类的东西,都是只有修道之人才能掌控得了的。由于他们这些东西的承传都很秘密,秘而不宣,常常是一般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是修道人,只知道他们行兵问卜等之前都要做法事、举行一些仪式等。而在整个的中华历史上,他们不但修道,很多人还出将入相,在历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神仙故事、历史故事是由他们在表演的。

闲云论道(闲评论道)(3)

孔子又云:“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任性放荡精神失常叫狂,孤僻冷漠不作为叫狷,二者是两个相对立的极端。历来的乱法坏道者,莫不是狂狷之辈、下士之徒。下士之徒,或隐居以求名,或消灾灭祸以博利,或佯狂以骇俗,莫不喧嚣于尘世,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超凡脱俗的人。可是因为他们会折腾,常人知道最多的,反而是这些人。结果真正的道,就因此而越来越不为人知了。再加上那些下士里面的下士、俗士,不知道本,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搞得很多人对此诟病甚多,当然也就导致道家的名声遭受污损。

五、老、庄之辨

其实,道家真正遭到败坏,是来自修炼弟子本身,或者说是那些以弟子或传人自居的人士。这些人可是比其他什么人都更加具有迷惑性。在这一票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普遍认为莫过于是战国时期孟轲的同辈庄周。

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庄周是宋国时的蒙人。其生活年代与孟轲相彷,可能年岁略小。《史记》上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点明庄子所言、所论是源自老子。《史记》上又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传赞中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由此可见,庄子之论的的确确不同于老子,是庄子根据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而推演出来的,要旨在于“自然”。老子所贵的“道”与庄子的“自然”之间内涵的天壤之别也就一目了然。

对庄周的著述,《史记》上是这样评价的:“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也许正是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微妙难识”,无人能够真正知道老子《道德经》的真正内涵,使得庄周尝试运用寓言的形式来阐述老子那些使用语言都难以描述的洪大、无垠的“道”。因为他不能完全解释老子的“道”,他的行文历代文人认为“空语无事实”,多为虚构,遂将老子的“道”局限在他的理解之中,妨碍了人们去彻底参悟老子的《道德经》。这也就是司马迁在传赞中感叹的:“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的《道德经》是用来指导修炼的,用它可以修炼成仙,可以治国兴邦。但是,庄周的《庄子》“其言咣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如果说《道德经》是宇宙观,《庄子》则仅是人生观而已。晋人把庄子之论认为是老子的道,汉魏后把“老庄”并列而论,后人将《庄子》作为《道德经》的注疏,使得人们无从领略什么是真正的老子的道。说庄子乱老子的法,即在于此。

究竟老、庄是否异同?学界争论一直未了,放在后人继续研究吧!

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

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

世间尽不关吾事,天下无亲于我身。

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教冰炭逼心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