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此款巧克力条中的矿物油芳香烃含量最高,达到1.2mg/kg。目前,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阿尔迪已经开始将其下架并做召回处理,国内超市还没有动静。

(更多新闻,请在微信搜索“新京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

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过健达巧克力,不少小朋友还喜欢玩健达奇趣蛋!

费列罗巧克力真假对比(这款费列罗巧克力含致癌物)(1)

然而,据德国新闻网站“Thelocal”近日报道,德国食物监察组织Foodwatch在抽查当地20多款零食后发现,健达巧克力条、瑞士莲(Lindt)Fioretto系列的巧克力牛轧糖以及德国品牌Rubezahl的一款巧克力这3款食品含有可致癌物芳香烃矿物油,呼吁供货商召回。

媒体称,这个“罪魁祸首”芳香烃矿物油,是炼油期间产生的副产品,当一些载有含油墨水的循环再造纸张制成食物包装纸时,这种化学物质便有可能渗入食物内,人体食用后会在体内积存,对器官造成长期伤害,对儿童影响则更深。

这一消息公布后,很多家长都震惊了:号称专为儿童打造的健达巧克力居然含有致癌物,还能不能让孩子安心地吃了?

(更多新闻,请在微信搜索“新京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

“致癌巧克力”疑被油墨包装污染,德国下架中国仍在卖

据报道,健达巧克力条中的矿物油芳香烃含量最高,达到1.2mg/kg。目前,德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阿尔迪已经开始将健达这款达巧克力条下架并做召回处理。不过国内超市还没有动静,新京报记者搜索发现,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仍在销售。

费列罗巧克力真假对比(这款费列罗巧克力含致癌物)(2)

新京报记者查询资料发现,芳香烃又称为芳烃,是烃类矿物油的一种。芳香烃是一类大物质,其中一种多环芳烃类——苯并芘危害最大。不仅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造成破坏,引起突发性食物中毒,甚至还有强致畸、致癌风险。

2015年5月,欧盟食品安全局下属的食品链污染物专家小组调查确认,食品中的烃类矿物油主要来源于食品包装、印刷油墨、食品添加剂、加工助剂和润滑剂。

(更多新闻,请在微信搜索“新京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

费列罗中国回应:矿物油无所不在 坚称巧克力安全

不仅国内电商没动静,费列罗中国还于7月7日在天猫官方旗舰店中发布公告,坚称自己的巧克力产品是安全的。这只是德国一家民间食品监察组织做的测试,所有费列罗产品均按照严格的质量与食品安全进行生产,并始终恪守当地的食品法律法规。

费列罗中国还认为,矿物油无所不在。几乎所有食物均或多或少含有矿物油饱和烃,平均含量最高的食物有糖果(不含巧克力)、植物油、鱼类产品(鱼罐头)、油籽、动物脂肪、鱼肉、坚果等。

费列罗巧克力真假对比(这款费列罗巧克力含致癌物)(3)

(更多新闻,请在微信搜索“新京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

矿物油标准:国际上并无统一残留量规定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被检测出含有芳香烃矿物油之后,德国零食业协会也对此反驳称,这一化学物品是于包装上发现,而调查所指的矿物油芳香烃含量,可安心食用。

费列罗巧克力真假对比(这款费列罗巧克力含致癌物)(4)

食品的包装上检测出有致癌物质,那巧克力又能安心食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按照欧盟(EU)No1881/2006,多环芳香烃在香蕉片中的最大限量为2微克/kg,在含植物及制剂食品补充剂、干草药、干香料中的最大限量为10微克/kg。

中国国家标准(GB2760-2011)对常见食物中苯并芘的限量标准为:植物原油和植物油为10μg/kg以下。而根据《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中规定,粮食中的苯并芘限量为5μg/kg。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规定的食品外,国际上并没有制定对巧克力等其它产品的残留标准。

费列罗巧克力真假对比(这款费列罗巧克力含致癌物)(5)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受印刷油墨和印刷工艺的影响,矿物油在巧克力生产的过程中很难避免。早在2009年、2013年的时候,德国就已经发现了印刷油墨迁移到食品中的问题,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北欧有些国家有标准。

这也就是说,目前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含量既没有相关的法规,也没有具体的标准。

(更多新闻,请在微信搜索“新京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

提醒: 改善工艺或可减少致癌风险

费列罗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将寻求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让这些无所不在的物质降到最低,防止转移到生产的食物当中。

朱毅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只能说芳香烃矿物油对人有潜在的健康威胁,尤其是对于小孩子而言。但没有相关研究证实,这种低剂量的物质究竟会对人体健康的产生多大的影响。就全球而言,印刷油墨迁移到食品中的含量还未确定,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就食品企业而言,改进生产工艺能减少食品中矿物油的含量,可以使用一些无迁移的油墨,比如水性油墨等。

费列罗巧克力真假对比(这款费列罗巧克力含致癌物)(6)

朱毅表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吃或少吃,防患于未然。虽说这种物质在食品中的含量很小,既看不到也尝不出来,但儿童尽量要少用。除了巧克力以外,糖果等一些过度包装的食品也尽量少吃。”

文/记者 李栋 实习生 张晓荣 唐煜编辑/文天天

(更多新闻,请在微信搜索“新京报”,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