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雄与苏州评弹(听书笔记杨振雄)(1)

杨振雄与苏州评弹(听书笔记杨振雄)(2)

杨振雄与苏州评弹(听书笔记杨振雄)(3)

杨振雄与苏州评弹(听书笔记杨振雄)(4)

第一回 “禅堂”

从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算起,已有将近八百年的历史。我们苏州弹词演唱《西厢记》,也可算是返本还原。据我所知,最早说唱苏州弹词《西厢记》的,是朱寄庵先生。他原名姚琴孙,江苏常熟人,先以说唱《三笑》、《双金锭》擅长,后来才编演《西厢记》。我在翻阅寄庵先生有关著述的资料中,发现有这样几句引词:“余擅谱南词,新翻北曲,将东阁有余之兴,撰西厢才子之书。愧无落霞秋水之文,白雪阳春之调,贻笑大方,庶所不免耳。光绪三年,小春书院,朱寄庵自序于苏垣。”光绪三年,即公元一八七七年,他已撰成《西厢》文本,其开始演出的时间或许还要推前。即便以光绪三年计,至今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朱寄庵先生的《西厢》,蜚声书坛,受到同行的重视。一次,他在太仓演出,当地有位姓汝(一说姓时)的评弹艺人在场内“偷书”。寄庵先生发现此情后,就在台上厉声喝道:“何许人偷我西厢!”这位姓汝的艺人见天机泄漏,不禁面红耳赤,事后即央请人从中斡旋。寄庵先生感其真诚,欣然接受他为学生。汝学成之后,即以“何许人”为艺名,单档弹唱《西厢记》,据说颇有名气。稍后,何许人之弟何可人,可人之徒何为人,也以双档弹唱《西厢》。

朱寄庵先生之子兰庵(即小说家姚民哀)、菊庵,继承父业,双档弹唱《西厢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抗战之前,兰庵兄弟曾来上海演出,红极一时。此外,评弹老艺人谢鸿飞先生,原先说《三笑》,后来亦改说《西厢》,以别具一格著称当时。

黄异庵(太仓人)是谢鸿飞之徒,旧文学根底较深,好书法,精金石,在评弹界来说是少有的人才。《西厢》一书,经黄异庵的再创造、再加工,书情更为细致,唱词方面逐字逐句的修改,亦更有文学性。尤其黄异庵擅长说表,说得生动轻松,因此,使弹词《西厢》超越了前人。他所以取名异庵两字,就是有异于寄庵、兰庵。如果说,《西厢》出自朱寄庵之创作、朱兰庵之提高,那末,经过黄异庵的再创造,使弹词《西厢》更,上一层楼,有了进一步提高。(摘自 杨振雄《西厢记》前言 )

【故事梗概】这里收录的16回《西厢》,是从杨双档长篇《西厢》中截取的,都是最精彩的书目,虽然缺乏连贯性,但每回书都可以独立成章。希望朋友们在看我的“听书笔记”的同时,收听相应的录音,这样更有利于欣赏两位大师精彩的表演,请特别留意书中的唱篇,唱词写得非常优美,演员唱得也非常有特色。

本回书应名“听琴”(我以为“禅堂”之名为误传)。崔莺莺因终身错配表兄,心中不愿,三年来终日郁郁不欢。这天在花园散步,走进琴房抚了一曲独创的《凤求凰》古曲,流露出欲觅知音的心愿。原以为四周没有人,却被花墙外的一僧一俗听见,张生听出了曲中的奥妙,原来这是抚琴人故意将《凤求凰》倒过来弹奏。聪明的张生猜出这位抚琴人的用意。继而琴曲戛然而止,张生不忍离去,要法聪一起站着将琴曲听完。

【细节点评】本回书的“听琴”唱段,插入了莺莺与红娘、张生与法聪的对话,将“说表”与“弹唱”结合起来,成功地把“抚琴”、“猜琴”、“听琴”、“候琴”的全过程,十分细腻地演绎出来,足足有大半回书。《西厢记》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那么评弹靠什么来吸引听客呢?就是靠“细腻”两字。 中国流传至今的古琴曲不少,但普通人比较熟悉的无非就是“流水”和“白雪”几首,作者让莺莺小姐弹奏“凤求凰”,是十分符合崔莺莺当时的真实感情的。本回书的奇特之处就是让翠莺莺反弹《凤求凰》,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反映出莺莺小姐既是一个封建闺秀,又是一个敢于反传统的青年女子,在追求个人幸福方面,她的大胆敢为与当年的司马相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生“听琴”这段情节,几乎与评弹五大美学要素——“理、趣、味、细、奇(也有说成”技”的)”完全吻合。其一“理“,张生是才子,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所以他驻足听琴完全合乎情理;其二“趣”,张生先问法聪这什么声音,法聪故意一会儿说是“和尚敲木鱼之声”,一会儿又和附说“风吹铁马之声”,这样地设计误会显得十分“有趣”;其三“味”,接着张生告诉法聪,这是琴声,法聪又故意说这不是弹琴,是“隔壁好婆弹棉花的声音”,这一回答令人“回味”,——同样是一个“弹”,此弹不是那弹也;其四“细”,整段情节精雕细琢,就不必说了;其五“奇”,张生随着小姐的琴声,不断体会到琴声的含义:山溪流水、春燕呢喃、情话软糯、杀声急急、……,这样的联想可称“奇思怪想”。最后张君瑞终于听出是“凤求凰”,而且是故意颠倒着弹的。

【方言解读】其一“兜抄曲折”,形容路经弯弯曲曲;其二“闸生头里”,表示突然发生意外;其三“厚脂纳得”,本意为脂膏丰厚,现为“纠缠不清”的意思,与苏州话“牵丝攀藤”相近;其四“一门心思”,表示某人十分自信,相当于普通话“如意算盘”。

【唱篇欣赏】《西厢》这部书,杨振雄先生基本上全用俞调演唱,所以他让弟弟做上手,自己做下手,就是因为他唱俞调的需要。他在表演崔莺莺、张生时,所唱俞调都带有他自己特有的小腔,在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时,更加委婉动听。在真假嗓转换时,拖腔深沉下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杨俞调”。

莺莺:(前有赋赞一首曰:“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绪万种,无语怨东风。”)

“年年深锁内闺门,断送了花落花开几度春。几种愁情何处诉,叹无聊终日闷昏昏。 是非只为婚姻起,父命难违许表亲,不如意亲事误终身。 既然是千古姻亲称大事,我自家作不得主三分。 娘啊,你纵然家法严拘束,你管得住人儿管不住心。 ”

莺莺:“焚香端坐对明窗,转辗芳心欠主张。流水高山何足贵,阳春白雪亦寻常。奴消意不作阳关曲,算来只有凤求凰。玉轸轻拈弦拨动,”

红娘(杨振言):“悠悠更扬扬,听得那小鸟枝头也感伤。小姐是料到知音难得遇。”

张生(杨振雄):“不料知音人早已到回廊。一个儿书呆子,”

法聪(杨振言):“一个儿小方丈,他们谈谈说说近花墙。”

张生(杨振雄):“花里春分吹铁马,谁家庭院拨宫商。 好比那山溪婉转流花片,春燕呢喃绕花梁。变作了,情话糯糯小儿女,杀声急急乱刀枪。一声短,一声长,一声低,一声扬,一人听来一心伤。 怨女儿操出凰求凤,半是凄凉半是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