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触地时间」?

跑步过程中,有一只脚会处于腾空状态,另一只脚则与地面接触,两只脚交替触地-腾空动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动作。而其中一只脚从刚刚接触地面的瞬间,到完全离开地面,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就是触地时间

跑步的动作周期构成与划分(跑步数据之触地时间)(1)

以这张图为例,触地时间就是中间这部分接触地面到离开地面的时间。一般我们用毫秒作为衡量触地时间的单位,1秒=1000毫秒。

二、研究「触地时间」有什么意义?

跑步时的速度 = 步频 x 步幅,跑步的频率越高、步幅越大,也就跑的越快。看起来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实际上我们不会一昧的追求高步频和大步幅——那很可能跑不了多远就跑不动了。

那怎样才是最合理的跑步方式?这就要提到跑步经济性的概念。围绕跑步经济性有大量的运动数据,来研究人怎样跑步才能又快又省力,这其中有步幅、步频、垂直振幅、移动效率、触地时间……等等。

我们发现,往往越是跑的越快的精英跑者,他们的触地时间也会越短。如果你想提高速度的話,缩短触地时间会是非常重要的训练方向。

触地时间也非一个独立的数据,当你跑步时的触地时间越短,也往往意味着跑姿是比较经济性的,此时身体的其它数据也会处于一个合理范围。

世界级的马拉松高手的触地时间是多少?

跑步的动作周期构成与划分(跑步数据之触地时间)(2)

那一般跑者触地时间多少呢?举几个身边的例子

跑步的动作周期构成与划分(跑步数据之触地时间)(3)

三、评价标准

那各个设备厂家对触地时间标准如何评价呢?

佳明(RDP或心率带)

跑步的动作周期构成与划分(跑步数据之触地时间)(4)

高驰POD

跑步的动作周期构成与划分(跑步数据之触地时间)(5)

1COACH触地

跑步的动作周期构成与划分(跑步数据之触地时间)(6)

四、如何改善和总结

以下内容直接借用【肯跑数据控】群,木淼老师对触地时间数据的总结

1. 速度越快,触地时间会相对缩短。

2. 不同配速下有相对合理的触地时间范围。

3. 同速度下(不考虑小于230的配速),如果只考虑降低触地时间:

3.1 提高步频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步频太高(一般超过200以后)会导致腾空时间降低,效率反而会降低。比较直观的体验是,步频提高后速度提高幅度不大,但心率上升会比较明显,因为跑同样的距离你要多跑几步。

3.2 着地点尽量靠近重心下方(是尽量靠近,平路跑的时候不论你怎么跑,着地点都会在重心前面,不可能在重心下方),这样会降低刹车效应(降低触地后的速度损失,触地到重心越过支撑点这段时间内前进速度是降低的)。技术上要求不能跨步,不能甩小腿,触地前小腿要收住,适当下压。

3.3 前脚掌着地。在3.2的基础上,前脚掌着地可以显著降低触地时间:

前脚掌着地与脚跟着地或者中脚掌着地相比,没有了脚跟或中脚掌向前过渡,一般可以节约10-30ms时间;

前脚掌着地后脚跟会继续下落轻微触地(或不触地),跟腱在短时间被拉长,储备了弹性势能,利于快速推离地面。

但是前脚掌着地会增加踝和足底的负荷,足踝力量弱的跑者损伤风险会非常高(风险高,但不代表一定会受伤)。

3.4 增加足踝力量和跟腱弹性,好处就是利于3.3的内容。

3.5 下肢肌力和下肢刚度。同等条件下,下肢肌力强,下肢刚度高的情况下,触地后重心下降的幅度相对更小,同样的上升幅度也会降低,总体来说就是垂直振幅小,简单理解为不需要花很长时间缓冲再推离地面,触地时间就会相对缩短。

简单总结,同配速下,触地时间受技术和力量(或者说关节功能比较合适)影响比较大。以上因素会相互影响,不能单独考虑。触地时间也只是跑姿的最终体现指标之一,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跑步目的综合考虑跑姿的合理性、经济性和对应的损伤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