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站编辑 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环卫等是构成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期这十多年来,昔阳县委、县政府按照 “功能完善、普惠百姓”的经营理念,通过坚持不懈的解放思想,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用超常规的措施,加快补短板,强力抓提升,持续惠民生,不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使县城面貌和市容环境焕然一新,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昔阳县城变化简单介绍 昔阳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日新月异的昔阳县城?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昔阳县城变化简单介绍 昔阳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日新月异的昔阳县城

昔阳县城变化简单介绍 昔阳改革开放四十年之日新月异的昔阳县城

作者:本站编辑

供水、供气、供热、排水、环卫等是构成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期这十多年来,昔阳县委、县政府按照 “功能完善、普惠百姓”的经营理念,通过坚持不懈的解放思想,以超常规的发展思路,用超常规的措施,加快补短板,强力抓提升,持续惠民生,不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使县城面貌和市容环境焕然一新,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饮水安全

昔阳县十年九旱,水资源储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自来水公司积极争取省、地、县三级资金支持,铺设给配水管网35千米,新建露天式净水厂一座,实验楼1500平方米,将秦山水库水源作为县城供水主要水源地,自此昔阳县城迈出了水质净化的第一步。

1999年,遭遇大旱,水库干涸,水源断流,昔阳县城供水难以为继。为彻底解决水源地单一的矛盾,一方面把关山水库作为县城供水的第二水源地,争取省、地、县三级投资从安坪零号井至净水厂铺设管网4200余米;另一方面在松溪河一带开凿深层地下水,凿750米深井三眼,改造和新铺设管线10余千米。两个水源地的竣工,缓解了县城供水水源的紧张,为县城供水不间断打下了基础。

2000年圆满完成了一、二号供水深井的配套,净水厂区面貌明显得到改观,添置超音波流量器和净水剂,饮用水达到规范要求标准,被卫生部门授予水质优良单位称号。随后全县在松溪河、巴洲河、安坪河三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完毕之后,1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全部达到100%。

2008年以来,自来水公司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扩大城市面积,提高城市品位的东扩南移战略,配合县城道路改造,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全面铺开,供水主管网全部采用大口径新型环保泫氏球墨铸铁、金德PE管材,支管网采用新型环保中财PE管材。2012年,供水改扩建工程投入运行。制水流程采用絮凝、沉淀、过滤、消毒、输送等工艺,由原来的露天式改为全封闭式,制水系统实现了自动化监控。2013年8月,净水厂综合实验楼竣工,购置先进的化验设备,检测项目达到42项。办公设施、生产设备、公司管理步入正规化。

2014年通过了晋中市住建局Ⅳ级实验室验收。为制水达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始对老旧城区的供水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水表出户,一户一表”,县城的供水环境得到了改善。截至2018年,自来水公司筹资建起了智慧水务一体化平台。供水管理实现了分区监控,六级对比,供水事业步入了精细化管理、标准化运行、优质化服务的科学运营轨道,居民饮用水有了质的保证。

污水处理

昔阳县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03年10月,于2007年4月投入运行,2014年11月更名为昔阳县污水处理中心。

昔阳县污水处理中心成立之后,2003年以前昔阳县城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现状,随着昔阳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成为历史。根据省、市、县环保部门的安排部署,污水处理中心逐年建设安装了出水水质COD、氨氮、总磷、总氮在线监控、监测系统,并与省、市环保局监控平台联网,实现了对减排效果的实时监控。污水处理率、负荷率、处理量以及中水回用率逐年增加,为加快昔阳减排步伐,改善出境断面水质,实现中水的资源化、水资源综合利用,有着显著的社会、环保和经济效益。

2015年9月开工建设污水处理中心提标改造工程,全部建设内容完成后,污水处理规模有了极大的提升,并且进一步完善了河东区污水管网工程、乐平镇生活污水防治工程、寺家庄村生活污水防治工程、河东区桥下库区污水管网维修工程、思乐川污水管网工程等,现污水处理中心运行稳定,日均处理污水1.15万吨,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标准,对保护环境、节约用水,为建设一个发达、文明、秀美的昔阳县,以及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集中供热

“烧煤块、点炉子、倒炉灰,周而复始。”在我们的记忆中印象尤其深刻,特别到冬季,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一间间平房、一处处分散居民楼,烟囱冒出的股股黑烟飘向空中,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供热效率不足,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县城集中供热工程是2009年县委、县政府承诺的惠民实事之一。多年来,昔阳县城区供热基本上由分散小锅炉供给,污染物排放得不到有效治理,直接影响到县城空气质量的改善。国投昔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昔阳后,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根据自身经营的煤电优势和业已形成的资金实力,投资实施县城集中供热工程。项目于2009年10月底完工并开始运行,共铺设一次管网13.9千米,二次管网15千米,建设热力交换站17座,安装换热机组17台,调运机组17台,完成首站建设及附属工程,供热规模达到200万平方米。

截至2017年底,县城新增用热户2701户,新增面积29.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用户共计21974户,供热面积314.3万平方米,安装分户计量装置2854套。2018年又新增供热管网7.2千米。尽管昔阳县集中供热起步较晚,但随着民生工程建设方面的不断投入,2017年年底的集中供暖管网由建设初期的30千米发展到100余千米,换热站由17座达到36座,供热机组设备达到47套,用户达到了22000余户,县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88%。

集中供热从根本上改善了昔阳的环境现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既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还可以节约能源,节省投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昔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集中供气

改革开放以来,绿色清洁能源快速进入了千家万户,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滋有味”。1999年,昔阳县煤层气利用工程项目正式启动,燃气利用从无到有。

2008年,县城瓦斯利用扩容工程基本完工,实施完成了阳煤寺家庄煤矿至县城供气主管网建设工程;2万立方米湿式储气柜及配套工程、城区配套管网建设工程;入户管网建设和安装工程;铺设蓝焰寺家庄至储气站中压管道工程;敷设城区中压管道及低压庭院管道工程等。瓦斯利用扩容工程竣工后,使县城日供气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有效解决县城瓦斯供需矛盾,实现燃气供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运行,各类用户增加到了25000余户,年用气量达到了1350多万立方米。生产运行的燃气管网长达200余千米,县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了90%。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开展节能减排、提高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公共交通

县城公共交通的发展对县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也是市政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发展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市民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污染的重要手段,对增强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9年前昔阳县城没有出租车。改革开放后的40年来,昔阳县城的公共交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租车业开始有所发展,至2009年,拥有正式登记备案的城市出租车120辆,车型以新型6座面包车和夏利车为主,兼有少量桑塔纳等车型,并全部安装有顶灯标志。2002年,山西佳新有限责任公司在昔阳县成立了昔阳公交分公司,开通了昔阳有史以来首条安坪乡至大寨镇线路网的公共交通线路;2003年相继又开通三条线路,分别为:巴洲至洪水线路,李家庄至上思乐线路,龙凤坡至建都线路。运营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新型环保节能燃料甲醇。2010年3月,昔阳县四通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首批投入北京现代绿色环保型轿车120辆。该批出租车统一安装有与110指挥中心联网的GPS卫星定位调度系统及计价器、标志顶灯等出租车专用设施。昔阳县出租车行业开始步入公司化规范经营的轨道。

近几年来,公共交通不断地改革创新,更加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现在三条免费公交车线路已经成为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县城辐射到各个乡镇农村的公交车线路定时定点规范运行,基本方便和满足了城乡人民的乘车需要。为昔阳县的经济建设、商贸流通、方便群众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贸街区

昔阳县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是商贸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以后,昔阳和周边县市的商贸往来日益繁荣。各种特色的商贸设施和街区应运而生。在人们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初除了商业局、供销社这两家官办商贸单位外,最早县、县委政府着力扶持的私营商店是“楼外楼”,开辟的商贸街是“兴隆街”。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改善休闲购物环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如飞翔楼、金佰利、商贸城、商贸大厦、购物中心、厚基伟业百货大楼等较大型的商厦相继成了昔阳县城居民寻求商贸服务的集散地。近几年来,城市的扩张和发展为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优化空间创造了条件,逐步形成的商贸街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品位高尚、环境优美,增加了人们在城市中的幸福感。

昔阳县春风路步行街改造工程,是县委、县政府2011年确定的十项民生工程之一。道路全长230米,路面采用花岗岩铺装;点缀有14个花池和三角绿化带。临街商铺近一百个,南面有商贸购物城、糖酒商城、惠尔美超市,它是昔阳县唯一集饮食、娱乐、购物、休闲四位一体的一站式商业步行街。

2012年3月开工晋祥大厦工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宾馆、酒店式商场、沿街商铺。大厦建成后是昔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昔阳县城游购娱中心。

建于2014年的晋美商贸中心是集商贸、文化、传媒、办公、快捷酒店于一体的综合项目,该项目采用“E”字形布局,除“E”字形中间段为9层外其余均为五层。

在昔阳县城,每开通一条街道,每建成一个居民区,总会有一个商贸区伴随而生,每一个商贸区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商贸业发展格局。开发商和企业主在全力打造项目的同时,都在建设较高档次的商业店铺,以此展示自己的窗口形象。

文体设施

坚持文体惠民,以“文体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昔阳县委、县政府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重内涵、重功能、重品质、重社会效益。

2011年胜利竣工的占地77亩的昔阳县文体活动中心是县委、县政府为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实施的一项重点惠民工程。

文体活动中心由综合馆、室外场地和绿化带三部分组成。综合馆集大型会议、文艺汇演、电影放映、体育比赛于一体,已经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赛事的举办,大大提升了昔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室外活动场地包括田径场地、标准化足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标准的健身场地和健身路径。绿化带由草坪和树木组成,形成了规划有致、树种多样、风格独特、木石结合的绿化格局。文体活动中心是一处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休闲场所,形成了融体育、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为一体,幽情盎然、毓秀钟灵、观光休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地标性建筑。

2011年4月开工建设的昔阳县全周文化园工程是昔阳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文化艺术设施项目,是集文化、艺术、美食、休闲、游艺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建筑设施,项目选址于松溪公园内,它巧妙地保护并利用学大寨时期砌筑的直径100米的蓄水池,作为一处公共文化设施来开发利用,形成红旗一条街、大寨、石马寺、松溪湿地公园旅游线上的一个串联点和昔阳文化资源的一处集中展示地,也是继红旗一条街之后县城内“山水昔阳,户外天堂”的一个亮点景观。

新建昔阳中学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2010年昔阳县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新建的昔阳中学有2座教学办公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阶梯教室、图书阅览室和2个高标准的全塑胶操场。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这座建校将近古稀的老校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为加快昔阳中学现代化新型学校建设步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在新建昔阳中学的同时和它毗邻又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昔阳县实验小学,它同改造和新建后的子弟小学、西大街小学、东关小学、新城小学共同构成了昔阳县城分布合理、生源均衡的小学教育网络。

昔阳县人民医院建设工程项目是昔阳县十一五重点工程,也是昔阳县2009年十五项重点民生工程之一。新建县医院床位扩至320支,包括门诊、急诊、住院楼、后勤服务楼、传染病房等,新医院内设中央空调、集中供氧、病房呼叫系统、层流洁净手术室、电梯等。新配备了10人座高压氧舱,整个建设工程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

随着2017年具备现代化设施设备的新文化馆、图书馆的开馆,昔阳县的文化广播电视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馆的投入使用和昔阳县城在各个街区分布的17个群众文化阅览室一起,满足了县城居民的文化需求,为建设书香昔阳、文化名邦发挥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来,昔阳县委、县政府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抓住机遇,主动上手,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让相对集中的文化、卫生、教育资源充分释放和实现,进一步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昔阳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