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1)

匈奴夏朝后裔,在与汉武帝长期斗争中落败。话说刘彻死后因为之前汉朝因与匈奴长年交战,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汉朝新皇帝刘弗陵只有七八岁,稳定国内为要,无力考虑攻打匈奴的事。匈奴复兴的机遇来了。

对匈奴人来说,刘彻死了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他们从中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半个世纪以来,刘彻对待匈奴非常强硬,导致匈奴由盛转衰,日子过得很窘迫。现在,刘彻死了,汉朝新皇帝刘弗陵还小,只有七八岁,由霍光、金日磾等人辅佐,国内需要稳定,暂时不会对匈奴有什么威胁。

狐鹿姑认为,匈奴的转机来了。不过,上天很残酷,没把复兴匈奴的伟大任务交给他。公元前85年,刘彻死后才一年多,狐鹿姑也死了。

狐鹿姑忧虑诸子年幼不能治国,临终前留下遗言立弟弟右谷蠡王为单于。但是,狐鹿姑死后,他的颛渠阏氏与卫律合谋,更改了遗嘱,立他的儿子左谷蠡王为单于,即壶衍鞮单于。此举彻底激怒了右谷蠡王和同样身为狐鹿姑儿子的左贤王。而在此之前,狐鹿姑的异母弟弟左大都尉已遭颛渠阏氏的毒手,他的同母兄长对此愤恨异常,已经不再听壶衍鞮的号令了。

壶衍鞮是一个有投机瘾的赌徒,他于争议中继位,在匈奴内政不稳的情况下,居然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视线,提升个人威望,让那些不服的人对他心服口服。

不久,壶衍鞮命令匈奴大军南侵,攻入代郡,杀死了代郡都尉,进行了一番血洗和抢掠。而卫律希望能延续狐鹿姑的政策,暂时与汉朝处于休战状态,担心壶衍鞮的举动会招致汉军报复,便劝壶衍鞮释放扣押的汉朝使者和战俘,以此向汉朝释放善意。可惜壶衍鞮不予理会,继续率军南侵。卫律刚把苏武、马宏等汉使放回去,壶衍鞮就发兵2万,侵扰汉朝边塞。

这一次,汉军已经有了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一举斩杀了9000匈奴兵,俘获了负责匈奴边境安全的瓯脱王,而汉军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壶衍鞮这才知道害怕。他担心瓯脱王等人为汉军引路直捣匈奴腹心,连忙率众向西北撤退,还再度利用全民皆兵的特点备战备荒,防止汉军北伐。卫律又数度劝壶衍鞮与汉朝和亲休战,争取和平的环境和足够的时间积蓄实力,振兴匈奴,但壶衍鞮还是不听。一年后,卫律忧愤而死。

另一边右谷蠡王却觉得卫律说得很有道理,决定与汉朝和亲休战。他多次派人试探汉朝口风,并主动减少了所部对汉朝边塞的侵扰力度,对汉朝的使者也非常厚道,渐渐地获得了汉朝的信任。遗憾的是,双方还未来得及和谈,右谷蠡王就病死了。

卫律和右谷蠡王这两个主和派一死,壶衍鞮的耳根子清净了。他决定在对汉朝战争上赌一把,命令犁污王率部到汉朝边境侦察,寻找袭击的机会。

犁污王跑了一圈,回去跟壶衍鞮说,酒泉和张掖两地的汉军兵力较弱,如果出兵攻击,说不定就能收复这两处失地。收复失地,复兴匈奴,这是众多匈奴人几十年来的梦想。壶衍鞮听到这一消息,非常兴奋,立即动员军队,高呼着收复领土的口号率军南下。

但是,匈奴内部对壶衍鞮不满的人很多。他们竟然事先将这一军事机密透露给了汉朝。汉朝皇帝刘弗陵此时还很年幼,朝政由霍光做主。霍光是抗匈名将霍去病的弟弟,他自然不会对匈奴心慈手软。他下令向酒泉和张掖增派援军,附近郡县互相配合,严阵以待。

这一次,壶衍鞮输得很惨。匈奴右贤王和犁污王率领4000骑兵分为3队,分别进入日勒、屋兰、番和劫掠,遭到了张掖太守和属国都尉所部强烈的反击,匈奴军被打得大败,只有数百人逃脱,犁污王被射杀。壶衍鞮闻讯痛哭一场,再也不敢派兵进攻张掖了。

不过,壶衍鞮的赌徒性格没变。第二年,他又派3000骑兵突袭五原。这一战,匈奴军战果喜人,掠杀了汉朝军民数千人。随后,匈奴军又沿着汉朝边境一路骚扰,但因为汉朝边郡积极防守,抢掠到的东西很少。壶衍鞮想再次侵犯汉朝边塞,大肆抢掠一番,不巧的是,在匈奴的东边,东胡人的后裔乌桓人开始给匈奴人难堪——他们挖掘了历代匈奴单于的坟墓。

壶衍鞮闻讯大怒,立即率领2万骑兵去攻打乌桓。

霍光从匈奴降兵中得知这个消息后,在咨询了赵充国和范明友的意见后,最后决定听从主战派范明友的意见,趁机去收拾一下盗寇成性的匈奴人。

霍光代替皇帝封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命令他率2万骑兵,从辽东出发,向匈奴人发起进攻。临行前,霍光告诉范明友:“此次出兵不要空手而归,即使匈奴人跑了,也要把乌桓打服。”

壶衍鞮见汉军来了,不敢应战,转身撤走。范明友立即率领汉军朝乌桓发起进攻。乌桓人刚被匈奴人打得筋疲力尽,哪里顶得住汉军的攻势,几下就败下阵来。此战,汉军斩杀了6000名乌桓兵,杀死了3个乌桓王。范明友得胜归来,被封为平陵侯。

壶衍鞮在东边被汉军杀跑了,咽不下这口气,便转而率兵袭击汉朝的西域盟国乌孙,强迫乌孙昆莫将汉朝与乌孙和亲的解忧公主交给他。乌孙昆莫当然不会答应。壶衍鞮于是率军猛攻乌孙。解忧公主亲自给刘弗陵上书,希望汉朝赶快发兵救援乌孙。

可惜身患重病的刘弗陵接到解忧公主的求救书,还没等大臣们商量出到底是否出兵,就一命呜呼了。不久昌邑王刘贺被迎立为帝。

不过,这个刘贺除了吃喝玩乐,实在不能担当大事。他即位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每天40件后就被霍光请旨,让刘弗陵的皇后、自己14岁的外孙女上官氏下旨给废掉了,改立卫子夫皇后唯一的曾孙,即戾太子刘据唯一的遗孙,18岁的刘询(又叫刘病已)为帝,即汉宣帝。

就这样来回折腾,出兵援救乌孙的事拖了一年多。在这一年里,乌孙昆莫不堪其苦,因为不愿送出妻子,匈奴人不断向他施加军事压力。没有办法,乌孙昆莫只好亲自写信向汉朝求救。

刘询不是好大喜功的皇帝,但是,他知道他的皇曾祖母卫皇后有个弟弟叫卫青,有个姨侄叫霍去病,都是匈奴人的魔咒。面对匈奴人的挑衅,他当然不手软,决定出兵西域,与匈奴决战。当然,这也是霍光的意思。霍光打仗虽然不如哥哥霍去病,但建功立业的雄心一点不亚于他。

公元前71年,刘询下诏,征发关东精锐之士,下令郡国俸禄达到三百石的精于搏击和骑射的官吏全部从军。此举,刘询摆出了一副要与匈奴决战的架势。自刘彻死后,汉朝没有主动对匈奴发起战争,休养生息了十几年,国力有了很大恢复,现在有能力对匈奴组织大规模的军事反击了。

刘询命令汉军分5路出击:田广明率领4万余骑兵从西河出击;范明友率领3万余骑兵从张掖出击;韩增率领3万余骑兵从云中出击;赵充国率领3万余骑兵从酒泉出击;田顺率领3万余骑兵从五原出击。此次出击是纵深出击,各路大军都要出塞2000余里攻击匈奴。

与此同时,校尉常惠也征调西域各国的兵马策应乌孙。乌孙昆莫亲自率领翕侯以下5万余骑兵从西方对匈奴发起反攻。如此一来,汉乌联军达到了20余万,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这对匈奴人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2)

壶衍鞮原本认为汉朝皇帝年轻,没有魄力大规模出征匈奴,再说乌孙和汉朝相隔很远,汉乌之间不可能对匈奴发起夹攻,因此当汉朝和乌孙联军20余万浩浩荡荡地杀向漠北时,他才傻了眼。不过,关键时刻壶衍鞮还是很识时务,没有率军迎战,而是下令各部逃走,驱赶牲畜远逃北方。

此战各路大军都取得了或大或小的胜利,远的如赵充国出塞1800里,大获全胜却未能按时回撤;近的有田顺出塞只有800余里就止步不前,并且还谎报军功;田广明出塞1600里,却为了按时撤回放过了近在眼前的敌人,等等。总的来说,5路汉军出征虽然规模浩大,但都没有履行出塞2000里的命令,没有遇到匈奴主力,战果很不理想。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校尉常惠与乌孙的联军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横扫了匈奴右谷蠡王部和单于庭,匈奴民众死伤不计其数,并俘虏了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汗都尉、千长、骑将以下39000余人,牛、羊、马、驼、驴、骡等70余万头。常惠因功被封为长罗侯。

匈奴惨败于强大的汉朝,他们尚能勉强接受,毕竟他们的祖先不止输了一次,但惨败于乌孙,他们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此战,匈奴人不恨汉朝,反将所有的账都记在了乌孙身上。

公元前71年冬天,壶衍鞮亲自率领大军冒险出击乌孙。乌孙毫无准备,仓皇应战,一败涂地。匈奴人大获全胜,抢掠了不少人口和财物。

但是,壶衍鞮没来得及高兴,就把到手的胜利果实葬送了。

原来,匈奴在凯旋途中遭到了暴风雪的袭击,匈奴部众及畜产被冻死者不可计数,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被匈奴人欺凌已久的各部族也趁机落井下石,举兵发难:丁零部进攻匈奴的北部,乌桓攻入匈奴的东部,乌孙袭击匈奴的西部。在三股入侵者的打击下,匈奴部众又损失了数万人,被劫掠马匹数万,牛、羊不计其数。混乱中,大量匈奴人逃亡,而在逃亡过程中,很多人因冻饿而死。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3)

还没有等壶衍鞮缓过劲儿来,公元前68年,匈奴又遭遇了特大荒灾,全国总人口损失了30%以上,牲畜的损失达50%。至此,匈奴实力大减。汉军曾试探性地派出30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居然能顺利捕虏数千人。

壶衍鞮想把匈奴复兴的希望押在战争这一赌注上,没想到一系列战争却把匈奴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带着无比的失落、愤慨和懊悔,在位17年的壶衍鞮两脚一伸,离开了人世。匈奴的赌徒时代结束了!

单于之争

壶衍鞮死后,他的弟弟左贤王继位,即虚闾权渠单于。

虚闾权渠迫于现实,不得不放弃壶衍鞮的错误策略,暂时停止战争,休养生息,并打算派使者向汉朝求亲,然而,他在家庭问题上处理不善,为匈奴带来了又一场灾难。

虚闾权渠继位后,按照匈奴人的习俗娶了壶衍鞮的妻子,但他却以右大将的女儿为大阏氏,废黜了壶衍鞮所宠幸的颛渠阏氏。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一场内讧的导火索。

颛渠阏氏的父亲左大且渠对此很不满意,决定伺机报复虚闾权渠。

原本刘询和虚闾权渠都有意共享太平,与民休养生息,可虚闾权渠的和亲大计却遭到了左大且渠的破坏,不仅如此,这一年匈奴再度遭遇了可怕的饥荒,人民畜产损失十之六七,大量匈奴属国驱赶着牲畜叛离。

为了改变处境,虚闾权渠与汉朝在西域曾发生了一系列争夺战,结果胜少败多。在这期间,匈奴还被丁零人进攻了一次。丁零人用匈奴对付汉朝边境的惯用手段劫掠,杀掠了匈奴军民数千,夺走了牲畜无数,扬长而去。

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在塞外集结10万余骑兵骑,准备偷袭汉朝,大肆抢掠一番。结果他的计划不但被一个叫题除渠堂降汉的匈奴人泄露,他本人更是在行军途中重病呕血,最终只得徒劳而返。

虚闾权渠眼看他再也无法指挥对汉朝的战争,只好派遣使题王都犁胡次等人前往汉朝请求和亲,作为缓兵之计。但是,匈奴使者尚在路上,虚闾权渠就归天了。

虚闾权渠的一生是虚妄的一生。他心高气傲,渴望重振匈奴,但不仅没带领匈奴走出积贫积弱的困境,反而使匈奴雪上加霜,出现了公开的分裂。

颛渠阏氏被虚闾权渠废黜后,与右贤王屠耆堂私通。虚闾权渠死后,颛渠阏氏便与左大且渠都隆奇发动了政变,立屠耆堂为单于,即握衍朐鞮单于。

握衍朐鞮上台后,认清形势,分析对策,认为目前匈奴要避免与汉朝对峙,应想方设法与汉朝恢复和亲关系。他派人前往长安,向汉朝请求再次和亲。但事实上,是否与汉朝恢复和亲关系,匈奴内部有严重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和亲符合匈奴的最高利益,一部分人认为和亲就是投降,尤其是虚闾权渠生前的支持者们坚决反对和亲。握衍朐鞮一不做二不休,将虚闾权渠时代的亲信重臣杀了大半,把虚闾权渠的子弟近亲诸王大将等全部撤职,让自己的子弟去取代他们的职位。

虚闾权渠的儿子稽侯珊见握衍朐鞮抢了他的单于之位,还向他们挥起了大棒和屠刀,就逃到了岳父乌禅幕那里。乌禅幕原来是西域乌孙与康居之间的一个小国国王,因为在西域经常被那些大国欺负,就率部投靠了匈奴。他手下有数千兵马,狐鹿姑接纳了他,让他居在匈奴右地,并把侄女,即日逐王先贤掸的姐姐嫁给了乌禅幕。先贤掸的父亲左贤王当年已经被立为单于,但将单于之位让给了狐鹿姑,狐鹿姑许诺死后将单于之位传给他,没想到他却比狐鹿姑先死。因为这个缘故,很多人以为先贤掸会接替父亲的左贤王之位,继而登上单于之位,但先贤掸被狐鹿姑贬为日逐王。从此,先贤掸对狐鹿姑怀恨在心,图谋报复。

先贤掸向来与握衍朐鞮不和,眼见握衍朐鞮杀戮先朝重臣刑未央等人,又解除了上一任单于的子弟近亲诸王的职位,认为下一步必然会拿他的部众开刀。于是,不等握衍胸提动手,先贤掸就率领数万骑兵叛逃到了汉朝。

刘询大喜,立即封先贤掸为归德侯。握衍朐鞮无奈,只好任命堂兄薄胥堂为新日逐王。但新日逐王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刘询见状,就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率部去接管了先贤掸丢下的地盘,汉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

握衍朐鞮恼羞成怒,立即下令砍掉了先贤掸两个弟弟的脑袋。乌禅幕曾为了援救两个小舅子四处奔走求告,结果毫无作用。握衍朐鞮夺去了大舅子的单于位,又杀戮了两个小舅子,乌禅幕心中复仇的怒火开始燃烧。

不久,左奥鞮王去世,握衍朐鞮趁机立自己的小儿子为奥鞮王,留居单于庭。此举引起了原奥鞮王部众的强烈不满。他们共立原奥鞮王的儿子为新奥鞮王,然后向东迁徙。

这时,握衍朐鞮已登位两年,因暴虐杀伐成性导致国内离心离德,军心民心很不稳定,加上太子、左贤王看不起左地(匈奴东部为左地,西部为右地)的贵人们,左地的贵人们都有怨言。在握衍朐鞮登位后第三年,乌桓入侵姑夕王的领地,姑夕王抵敌不住,百姓和牲畜被掠去了不少,握衍朐鞮不但不发兵相助,还要借此治姑夕王的罪。姑夕王很害怕,就联合乌禅幕及其他左地贵人造反了。

公元前58年,虚闾权渠的儿子稽侯珊即位为单于,即呼韩邪单于。呼韩邪率领支持他的5万人马向西对握衍朐鞮发起了进攻。握衍朐鞮率军平叛,没想到他的军队在阵前集体投降了呼韩邪,他只好率领少部分亲信逃走,逃跑途中他派人向右贤王求救又遭拒绝,握衍朐鞮羞愤难当,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自杀。左大且渠都隆奇逃到了右贤王那里,他的部下全部投降了呼韩邪。

呼韩邪上任后一边忙着稳定局势,一边也没忘记清算当初害得他不能继承单于位的那帮人。他先让各位左部贵人各归领地,又从民间找回失散的哥哥呼屠吾斯,立他为左谷蠡王,一边还派人去拉拢匈奴右部的各位贵人,挑拨他们与右贤王的关系,怂恿他们杀掉右贤王。右贤王对呼韩邪恨之入骨。

这一年冬天,都隆奇与右贤王一起册立日逐王薄胥堂为屠耆单于,并率领数万骑兵袭击呼韩邪。这时,呼韩邪刚把各位左部贵人的兵马遣散了回去,手头没有多少人马,哪里抵挡得住右贤王的几万骑兵?他被杀得狼狈而逃。屠耆的大儿子都涂吾西顶替了呼屠吾斯左谷蠡王的职位,小儿子姑瞀楼头被封为右谷蠡王。

呼韩邪不甘心失败,召集各种势力,准备反扑。屠耆得知消息,命令日逐王先贤掸的哥哥右奥鞮王和乌藉都尉各率领2万骑兵,驻扎在单于庭东边,防备呼韩邪率军进攻。就在这时,匈奴右部的呼揭王与唯犁当户合谋,到屠耆那里诬告右贤王,说右贤王打算抛弃屠耆,自立为乌藉单于。屠耆闻言,没多想就杀了右贤王父子。

右贤王父子突然被杀,在单于庭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久,真相大白,右贤王是被冤枉的。屠耆无法向天下人交代,只得又杀了唯犁当户谢罪。这下,呼揭王坐不住了。诬告右贤王他也有一份儿,虽然他地位较高没被治罪,但谁能打包票屠耆不会继续追究下去。想到这些,呼揭王干脆领着部众跑到一边,占了一块地盘,自立为呼揭单于。

右奥鞮王听说此事,也不甘落后,凭借手中的2万雄兵,通告天下他才是匈奴的单于,自号车犁单于。随后,车犁去拉拢乌藉都尉。乌藉都尉见有人相继自立为单于,发现原来做单于如此容易,就拒不接受车犁的拉拢,同样凭着自己手中的2万兵马,自立为乌藉单于。

就这样,在匈奴的历史上,破天荒地同时出现了5个单于。5个单于互不服气,相互争夺。屠耆占据着单于庭,以正统自居,底气十足,当然不允许这么多单于跟他分庭抗礼,就亲自率军征讨车犁,同时派都隆奇率兵攻打乌藉。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4)

乌藉、车犁抵挡不住,领着部下向西北败逃,与呼揭合兵一处,总共有4万人马。大敌当前,乌藉、呼揭两人舍掉了单于尊号,共尊车犁为单于。屠耆唯恐车犁势力强大起来,连忙派左大将和左都尉统领4万骑兵防备呼韩邪,亲自统领4万兵马向西攻打车犁。车犁不是屠耆的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向西北逃跑。

可就在屠耆与车犁恶战时,呼韩邪命令右谷蠡王等人率兵偷袭了屠耆的领地。屠耆大怒,在打败车犁后,率领6万骑兵倾巢而出,向东行了千里去袭击呼韩邪。呼韩邪虽然只有4万骑兵,但以逸待劳,还没等屠耆大军站稳脚跟就发起了进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屠耆眼见大势已去,只得拔剑自杀,都隆奇与屠耆的小儿子姑瞀楼头等人率领残部向南逃跑,投降了汉朝。

听说呼韩邪战胜了屠耆,无处投靠的车犁心知不是呼韩邪的对手,非常识时务地去掉了单于尊号,率部投降了呼韩邪。

就这样,呼韩邪成了草原之主,但是,他面临的局势并不轻松。左大将父子见匈奴内乱不止,认为前途渺茫,索性率领本部数万人投降了汉朝。同时,李陵的儿子也跳出来捣乱。他拥立乌藉都尉复辟为单于,与呼韩邪分庭抗礼。但是,这场闹剧没持续多久。乌藉先前和呼揭、车犁等人合兵一处,都打不过屠耆,乌藉又怎么可能是呼韩邪的对手呢?呼韩邪很不客气地发兵攻打,乌藉和李陵的儿子很快就被杀了。

但内乱还在延续。不久,屠耆的弟弟休旬王率部击杀了左大且渠,自立为闰振单于。与此同时,呼韩邪的哥哥呼屠吾斯也出来凑热闹,自立为郅支单于。三大单于不断混战。几年后,闰振退出了历史舞台,匈奴内部只剩下呼韩邪和郅支两大势力。

按理说,两兄弟打了这么多年,应该歇歇气,坐下来谈谈。但两人谁也不服气,丝毫没有要谈的意思。一个认为自己是哥哥——哪有哥哥臣服弟弟的道理,一个认为自己好心好意把你找回来,你怎么能这么白眼狼?最后,还是哥哥郅支打败了弟弟呼韩邪,占据了单于庭。

经过残酷的内战之后,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损失了近80%,丢失了单于庭的呼韩邪处境更是十分恶劣:他的部众和牲畜已经损失殆尽,北部面临着来自郅支的直接军事压力,南面的汉朝虎视眈眈地盯着他。

无论是臣服于郅支,还是臣服于汉朝,他都心有不甘,但为了生存,最终呼韩邪还是说服了部下。他率领残部来到汉朝边境,准备对汉朝称臣,寻求汉朝保护。

郅支听说呼韩邪要投靠汉朝,一下子就着急了,他担心汉朝派军帮助呼韩邪攻打他,就以匈奴正统单于的身份向汉朝传达善意,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右大将驹子利受到长安侍奉刘询,以争取汉朝不支持呼韩邪。

原来让匈奴臣服竟是如此容易!刘询笑了,霍光笑了。当年,刘彻指挥卫青、霍去病等将领,集汉朝的财力和人力,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多次深入攻打匈奴,尚未实现让匈奴臣服的目标,现在刘询坐观匈奴内部厮杀,不费一兵一卒,就使匈奴各部争着臣服。这太令人感慨了!刘彻凭着雄才大略和顽强意志,成为中原大军横扫大漠草原帝国的千古一帝;他的孙子刘询凭着难得的好运气,成为中原历史上接受草原帝国臣服的千古一帝。而匈奴的“千古一单于”冒顿如果在天有灵,见子孙们这样不争气,恐怕会气得活过来。

呼韩邪归附汉朝

面对呼韩邪和郅支的争相示好,刘询该如何抉择呢?他该如何抓住这种千年难得的好运气呢?

刘询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当时,汉朝的主流舆论要求皇帝趁匈奴内乱出兵匈奴,彻底干掉这个祸害中原数百年的心腹大患。刘询也热血沸腾,想御驾亲征,建立不世功业。但是,太子太傅萧望之打消了他的狂热念头。

萧望之认为,对待四夷,应以仁义安抚,建议派使者前往吊问匈奴单于的丧,趁机对匈奴表示同情和抚慰,宣扬汉朝的仁义道德,并适时帮助匈奴渡过难关。

这一套听起来似乎很迂腐,但是,萧望之并不是迂腐。他对秦汉以来的汉匈关系非常熟悉,他心里清楚,匈奴可以用武力打败,但很难用武力降伏。匈奴内斗时,可以互相攻伐,但一旦汉军远征,大敌当前,势必会促使匈奴停止内斗,一致对外。退一万步讲,即使汉朝将匈奴灭了,也会有其他游牧部落进入草原,发展壮大,成为汉朝新的敌人。事实上,随着匈奴衰落,与它紧邻的西羌、乌桓等部落已呈现出了崛起之势,而它们都曾反叛过汉朝。因此,对匈奴的内争,最好持观望态度,对内争的各方都摆出一副友好仁慈的态度,让它们相互攻打,最后逼着它们全部或者一部投降汉朝。如此一来,西羌、乌桓等少数民族就不敢对汉朝动歪心思了。

刘询觉得萧望之的见解有道理,就对匈奴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下令边塞的将士严守边塞,但禁止做出挑衅匈奴的举动,禁止将士们私自出塞攻击和骚扰匈奴,不明确表示支持匈奴任何一方,让呼韩邪和郅支继续相互攻打。

这下,呼韩邪着急了。公元前53年春,他令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为侍子入汉,见汉朝没有多大反应,又于公元前53年冬派他的弟弟左贤王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一年之内两次派重量级权贵人物入汉,这在匈奴历史上是空前的,也从中折射出呼韩邪内附汉朝的渴切心情。郅支也不甘落后,派出儿子之后,又派出使者,表示愿意与汉朝友好。

见匈奴内战各方争相巴结汉朝,刘询不能长期拖延,必须做出选择。该选哪一方呢?呼韩邪统治南匈奴,离汉朝近,实力较弱,如果拒绝了他,就很可能导致他在怨恨之余,发兵抢掠边塞,给汉朝造成直接损失。或者他见投降汉朝无望,不得不臣服于郅支,结果必会导致匈奴实力壮大,对汉朝也不利。无论哪种情况,对汉朝都是不利的。郅支统治北匈奴,是草原上的新霸主,目前之所以愿意与汉朝结好,是怕汉朝帮助呼韩邪对付他,一旦汉朝答应他的要求,等他消灭了呼韩邪,腰杆硬了,肯定会背叛汉朝,与汉朝作对。现在如果拒绝了他,即使他想率军侵扰汉朝,中间有个呼韩邪隔着,损失也不会很大。权衡之后,刘询决定扶弱削强,继续维持匈奴分裂的局面,将友好的天平倾向了呼韩邪一方。

刘询接待呼韩邪所派使者的规格非常高,而接待郅支所派使者的规格则相对要低一些。刘询的善意让呼韩邪大为欣慰,同时也让他感到了一丝压力,因为虽说接待的规格不一样,但刘询并未拒绝郅支和好的请求,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郅支也是刘询的选项之一。这时绝不能出娄子,一旦刘询翻脸,选择与郅支单于结盟,他呼韩邪将死无葬身之地。

为了在这场跟汉朝的外交争夺战中胜出,公元前52年冬,呼韩邪率5万余部众抵达五原郡塞外,亲自告诉汉朝守将,要向汉朝皇帝进贡珍宝,期望能在明年正月亲自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

刘询得知消息非常高兴,趁此大造声势,昭告天下:匈奴单于要来朝见天子,从此四夷咸服,天下太平!

这是老百姓愿意听到的、看到的。数百年来修筑长城,抗击匈奴,有多少英雄儿女命丧疆场,如今终于盼来了匈奴臣服的那一天。大家奔走相告,汉朝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这时问题又来了,该以何种礼仪接待呼韩邪呢?汉朝内部出现了广泛的争论。很多大臣认为,呼韩邪既是来臣服的,当然是采用臣子见皇帝的礼仪。萧望之力排众议,认为对待匈奴单于的礼仪不能等同于对待臣子的礼仪。刘询深以为然,最终决定以与君王平等的身份接见呼韩邪。

公元前51年春,呼韩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刘询派车骑都尉韩昌为专使,前往五原塞迎接呼韩邪入京。沿途的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冯翊等郡都派出2000精锐骑兵列队作为呼韩邪的护卫仪仗。不仅如此,刘询还亲自到甘泉宫外迎接呼韩邪。

呼韩邪原以为刘询会以对待俘虏的傲慢姿态接待他,没想到刘询准备的接待规格如此高,顿感受宠若惊,认为臣服汉朝是英明之举。

随后,刘询赏赐呼韩邪大量财物,其中那枚黄金“匈奴单于玺”尤为引人注目。“匈奴单于玺”的象征意义是深远的。刘询向呼韩邪颁发单于玺,意味着呼韩邪接受了汉朝“中央政府”的册封,确立了匈奴“地方政府”隶属于汉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当然,考虑到匈奴多年来统治大漠的事实以及他们的民族心理,“匈奴单于玺”的形式和字体的布局与汉朝天子所用的玉玺完全相同,以示匈奴虽然臣服于汉朝,但与汉朝境内的臣属还是有所不同,地位要高一等。

呼韩邪在长安住了一个月,汉朝极尽奢华地款待他。呼韩邪非常感激刘询盛情款待,在归国前,自请留居光禄塞下。刘询答应了他的请求,派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率领16000骑兵和数千边郡守备军马,护送呼韩邪从朔方鸡鹿塞回草原,命令这批汉军暂时留在呼韩邪身边以“助诛不服”,即帮助他征服不服的匈奴人,同时还给了他一大批粮食。刘询此举既是为了保护呼韩邪,也是为了看住呼韩邪部,毕竟匈奴内部对于臣服汉朝存在意见分歧,如果出现反复,这批汉军扮演镇压叛乱的角色。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5)

呼韩邪与王昭君像

呼韩邪小心翼翼地维护与汉朝的关系。为了表示对刘询的忠诚,同时也为了再得到一批礼物,第二年,呼韩邪再度到长安朝见。这一次,他得到了更多的赏赐。呼韩邪这次回匈奴时,刘询没有再度派军“护送”。

先前,郅支以为呼韩邪会像此前投降汉朝的那些匈奴贵族一样,不会再回草原,故觉南方不足为虑,就集中力量去对付趁乱自立的伊利目单于。等到呼韩邪回到草原,并且得到汉朝大批资助后,郅支才明白错失了消灭呼韩邪、统一匈奴的最佳时机。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6)

郅支单于剧照

刘询对郅支并无恶意,虽然他优待呼韩邪,但对郅支派的使者和侍子也很友善。郅支的失落难以言表。他仇恨汉朝,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他率军接近乌孙,派使人求见乌孙昆莫,试图联合攻打汉朝。

但昆莫为了取悦汉朝,顺便联合汉朝打劫郅支,不但杀了郅支派的使者,还派遣8000骑兵假装迎接郅支,准备趁其不备偷袭郅支,将他的人头献给汉朝请赏。

老谋深算的郅支识破了昆莫的计谋,他不但打败了乌孙军队,还挥师向西北击败和降伏了乌揭部,又征发乌揭的兵马向西北攻下了坚昆,向北降服了丁零,随后再度返回攻打乌孙,巩固了新的占领区,并将单于庭设置在坚昆。

当郅支在西北尽情扩大地盘时,汉朝却遭遇了不幸。公元前49年,正当盛年的刘询病逝,他儿子刘奭继位,即汉元帝。呼韩邪趁机索要援助,郅支也趁机上书,要求将质子送回去。面对种种敲诈和挑衅,刘奭心想和平来之不易,都大度地同意了。

公元前44年冬,刘奭派使者谷吉将郅支的儿子驹于利送到了坚昆。郅支见自己没有什么东西捏在汉朝手里,立即翻脸,痛斥汉朝偏袒匈奴叛徒呼韩邪,杀了谷吉等汉使,随后跟前来求兵攻打乌孙的康居国结盟,率领部众一路向西朝着康居国迁移,预备等夺取乌孙土地后,将那里作为郅支部的新据地。可惜康居国远在西域西端,此去路途遥远,郅支仓促之间又没做好保暖防寒工作,长途跋涉后,很多人冻饿而死,最后,抵达康居境内的郅支部匈奴人只剩下3000人。

郅支到达康居后,与康居王结成姻亲。随后,郅支频繁指挥康居兵马攻打乌孙,很快将势力范围推进到乌孙的都城赤谷城附近。而康居军队更是打着郅支的旗号杀掠百姓、驱掠牲畜。乌孙慑于郅支的兵威,不敢出兵追击,继而导致乌孙西部千里之地空虚,无人敢再去那里居住游牧。

这时刘奭还在长安一直等着谷吉回国复命,可左等右等,等来的却是从叛逃到汉朝的匈奴人那里传来的谷吉在瓯脱被杀的消息。瓯脱是呼韩邪的属地,呼韩邪又有杀死汉朝出使郅支的使者、阻止郅支与汉朝交往的动机,理所当然地成了杀死谷吉的最大嫌疑人,受到了刘奭的调查和怀疑。真相大白后,刘奭派车骑都尉韩昌和光禄大夫张猛护送呼韩邪的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回呼韩邪部,以示信赖和安抚。

这时,呼韩邪南下附汉已经快十年了,所属部众逐步恢复了元气。漠北单于庭此刻又无人居住,呼韩邪部的人都起了北归的心思,韩昌和张猛见状担心呼韩邪北去后难以约束,便越权代表刘奭与呼韩邪订立了盟约,同意放呼韩邪部北归,要求呼韩邪与汉朝世代交好,不得违约。可他们哪里知道任何盟约都是以实力为保障的。这时汉朝与呼韩邪部的实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让呼韩邪及其部众在汉军监督之下过日子,远比与他结盟让他们回到大漠更安全可靠。如今纵其北归,形同放虎归山,离双方和平期的结束不远了。

韩昌和张猛回到长安后,刘奭龙颜大怒,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们杀了。但是,这时呼韩邪已率部重返漠北的单于庭,刘奭也无可奈何,宣布韩昌和张猛与呼韩邪所结缔的盟约无效只会增加呼韩邪部对汉朝的仇恨,而承认盟约至少能保持亲汉的匈奴政权统治草原。最终,刘奭不得不送了个顺水人情,承认两人与呼韩邪结缔的盟约有效。

就这样,呼韩邪实现了曲线救国,实现了他当年臣服汉朝,最终依靠汉朝夺回单于庭,重新主宰匈奴的目标。

郅支死在了西域

呼韩邪虽然顺利地回到了单于庭,但他的老对手郅支还活跃在世上,这时正在西域耀武扬威,他能否坐稳单于庭,取决于在接下来的争斗中能否战胜郅支。呼韩邪心里没有底,因为他的对手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人。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汉朝帮他解决了这一令他头痛了十多年的难题。

其实,汉朝并没有打算帮助呼韩邪,之所以灭掉了郅支,完全是一次无心插柳之举。

当初,康居王慑于乌孙国的威势,请郅支来帮助他攻打乌孙。郅支没有让他失望,率部打败了乌孙,帮他夺取了乌孙的大片土地。但是,康居王忘记了这样一个道理:迎虎驱狼比与狼共舞更可怕。

郅支对乌孙等国作战的连续胜利,充分显示了匈奴骑兵的强大威力。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郅支已经不满足于寄居状态,他想在康居领土内重建匈奴。很快,他狂傲残忍的性格就暴露无遗。他肆意欺辱对他有恩的康居王,不但杀了自己的妻子——康居王的女儿,还杀了一群康居贵人,并且一改匈奴漂游不定的游牧传统,大肆征发康居人在都赖水畔修筑郅支城,还又派人到大宛等国勒令纳贡。

康居王手里有12万军队,却没有胆量跟3000匈奴兵开战,只好苟且偷生,隐忍生活。

郅支在西域以匈奴单于的名义肆意欺凌周边列国,不仅给西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直接威胁到汉朝在西域的利益。在郅支的淫威逼迫下,西域诸国纷纷倒向了匈奴,这时,汉朝如果不作出强硬的反应,势必会令匈奴人再度复苏强大。但是,刘奭远远没有他的列祖列宗强硬,认为汉朝距康居路途遥远,出兵耗费巨大不说,还不一定有什么收获,当年李广利远征大宛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奭虽然不愿出兵,但姿态还要表的。但是,他表态的方式很特别,不是向匈奴人提出警告,而是连续三次派使臣向郅支索取谷吉等人的尸骨。郅支从中看出了刘奭的软弱,不但不肯归还谷吉等人的尸骨,还扣留了汉使,他还以册封他为西域都护为条件,表示愿意再度归附汉朝。换句话说,他要刘奭答应,西域这块地盘归他管。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勒索。刘奭无论多软弱,也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

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郑吉退休回国,刘奭派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和副都尉陈汤两人接替郑吉出镇乌垒城。软弱的刘奭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这不经意间的一次任命,竟然改变了汉朝在西域的处境,也改变了匈奴的历史。

那时,西域的形势很不稳定。郅支正力图以康居、大宛和乌孙三国为基地,重建匈奴,把匈奴的势力推向全西域。甘延寿和陈汤接手西域都护一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陈汤意气风发,甘延寿却老成持重。这也不难看出,刘奭虽然软弱,但在人事安排上还是很有一套,知道怎样去驾驭外臣。陈汤对甘延寿说:“蛮夷之国往往只畏惧武力而不向往道德,向强者低头是它们的天性。目前郅支凭借匈奴余威占据了康居,现在又试图吞并大宛和乌孙。一旦他的阴谋得逞,必定会向北攻占伊列、向西攻取安息、向南打击月氏。这样一来,不出数年,整个西域都将为他所有了!他彪悍善战,一旦让他强大起来,必然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现在,我们应该将在西域屯田的士卒全部调集起来,再联合乌孙军队直接进攻郅支城。郅支城这时的守备还不算坚固,容易攻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甘延寿完全同意陈汤的见解,但认为这是件大事,应事先奏请朝廷批准。陈汤认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朝廷大臣们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西域的局势,一旦不予批准,将坐失良机,眼看着郅支在西域发展壮大,况且,刘奭软弱,向他请示,十有八九会被否决。最好的办法就是干了再向刘奭请示。试想,韩昌和张猛私自与呼韩邪歃血为盟,事后都能得到刘奭承认,他不相信消灭了郅支,如此大功,刘奭会不认可。

甘延寿不愿意冒越权杀头的危险,坚决要请示刘奭,陈汤则坚持要先斩后奏。正相持不下时,甘延寿病倒了。陈汤索性假传皇帝的命令,调集了西域十五国兵马和驻车师汉军共4万多人攻打郅支。等兵马调集好后,甘延寿病好了,见陈汤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也不再坚持己见,就亲自投入到了这场战争中。

大军分两路进击,北路由甘延寿和与陈汤亲自率领,由温宿横越天山,经乌孙赤谷城攻打康居北部;南路由其余三个汉军校尉率领,出葱岭,经大宛,攻入康居南部。两路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向康居国进发了。

北路汉军行到阗池以西时,康居副王抱阗正奉郅支的命令率千余骑兵在乌孙都城赤谷城以东掳掠。抱阗见汉军西征,便率部尾随,企图袭击汉军的辎重队。陈汤识破了他的伎俩,纵兵回击,大败抱阗,夺回好几百被掠的人口及大批牲畜。陈汤将夺回的人口交给了乌孙大昆莫,牲畜则留作军粮,继续向康居国进发。

陈汤又派人联络不满郅支的康居贵人屠墨,与他歃血为盟,命令屠墨统管好部众,不得与汉军为敌。汉军进入康居境内后,陈汤约束部众,严明军纪,一路上秋毫无犯,以争取康居的民心。

不久,陈汤捕获了屠墨的侄子开牟。开牟的父亲贝色早已同郅支结下了仇怨,正担心郅支会报复,惶惶不可终日。开牟见汉朝大军到来,立即投降,担任汉军向导,将郅支的虚实和盘托出。汉军在开牟的指引下,径直向郅支城进发,在离城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郅支这才发现了军情,立即派使人前来询问汉兵为什么到这里来。陈汤回答说:“因为单于上书天子说愿意归附汉朝、朝见汉朝天子,汉朝天子怜悯单于遗弃匈奴故国,蜗居康居,特派我等前来护送单于全家老小去汉朝,只是怕惊了单于一家大小,才在城外驻扎。”

郅支当然不相信陈汤的这番说辞,他一边拖延,一边调遣援军。不过,陈汤和甘延寿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几番交流后,他们便不耐烦地对郅支派的使者说:“我们大伙远道而来,单于为何不出来迎接,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现在,我们人困马乏、军粮耗尽,不管你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必须要到郅支城中寻求补给!”

随后,甘延寿和陈汤率军向郅支城逼近。郅支城墙有两层,外层是用大木头编连而成的木城,内层是夯土成墙的土城。木城有孔隙作为射击孔,匈奴人督促着康居兵马躲在里面射箭抵抗,再让百名骑兵时不时从城里杀出,另外还有数百步兵在城门口布成鱼鳞方阵守候。汉军与守军交战一阵,感觉强攻无法取胜,索性纵火烧了木城。

郅支单于见木城被烧,失去了屏障,原本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却见汉军兵势浩大,且不少西域兵也赶来参战,认为即使突围,也逃无可逃,于是下令退入内城坚守。他全身披挂,亲自登上城楼指挥,并令他的妻子孩子全都上城射箭。城上箭如雨下,汉军弓箭手也马上还击,密集射箭,蜂拥攻城。郅支的阏氏们一个个中箭而亡,他本人也被射中鼻子。

在汉军围攻郅支城时,有1万多愚忠于郅支的康居骑兵前来救援。甘延寿与陈汤见状,急令暂缓攻城,回师迎战。半夜时分,汉军派出一支奇兵渗透到康居援军后方,康居兵丝毫未曾觉察,仍与城内的匈奴兵遥相呼应,夹击汉军。天快亮时,趁着康居兵疲惫不堪,两路汉军前后夹击,一起发动进攻,将康居援军打得溃不成军,只有数百人侥幸逃生。汉军随即乘胜破城而入,郅支率领男女百余人退入宫内,顽强抵抗,做困兽犹斗,但这一切都挽救不了他灭亡的命运。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7)

汉兵呐喊着,纵火焚烧了宫室,奋不顾身地向残余的匈奴人猛砍猛剁。郅支在自立为单于18年后,死于乱刀之下,首级也被汉军军侯杜勋抢先一步割下。

甘延寿和陈汤将所获金帛、牲畜等都赏赐给从军将士,厚赏西域各国随征的兵士,然后联名向刘奭奏明此事。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8)

奭虽然觉得他们有先斩后奏之嫌,但毕竟取得了成功,干成了几代汉朝皇帝和无数名将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龙颜大悦,不仅没有追究他们私自发兵的责任,而且传旨犒赏出征将士,将郅支的首级悬挂于专供异族人居住的槁街,示众十日后掩埋。

郅支城之战消灭了与汉朝为敌的北匈奴,保护了西域诸国,维护了汉朝在西域诸国中的威信,但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并不是汉朝。郅支虽然对汉朝不敬,但他的存在,可以有效地牵制南匈奴,迫使呼韩邪继续与汉朝友好。如今郅支死了,对呼韩邪来说,最大的威胁不复存在,匈奴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而对于汉朝来说,匈奴统一绝不是福音。

昭君出塞稳定匈奴

呼韩邪得知郅支全军覆没,既惊喜又忧惧。惊喜的是不共戴天的郅支终于被干掉了,心头大患已除,从此他将成为匈奴唯一的单于,对所有匈奴子民发号施令,看到了匈奴复兴的希望;忧惧的是,汉军跨越万里发起远征的强大实力令他震撼,既然远在西域能征善战的郅支都无法逃脱覆灭的下场,他待在距离汉境更近的单于庭,又怎敢对汉朝有异心呢?虽然,他并无叛汉朝之心,但如果汉朝怀疑他不忠,也很难保证不会发兵袭击他。谷吉事件已经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害怕刘奭产生“汉朝已经不需要匈奴(呼韩邪)存在”的念头,那样的话,匈奴将会面临着灭顶之灾。

为了表达对汉朝表明忠心,呼韩邪给刘奭上书,请求第三次朝见天子。刘奭没有理由拒绝,再说接受匈奴单于朝见也是一件很风光的事。

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第三次前往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所得到的赏赐比前两次只多不少。此情此景让呼韩邪大受鼓舞,于是,他趁热打铁,提出请求和亲,做汉朝皇帝的女婿。

汉朝和匈奴决战的结果(无悔华夏大汉匈奴五单于争立与匈奴降汉)(9)

当然,此次和亲与以往不同,以往匈奴是逼婚,此次是诚挚谦卑求婚。刘奭答应了呼韩邪的要求,决定选一位宫女下嫁呼韩邪,于是和亲变成了赐婚。呼韩邪急于讨好汉朝,即使是宫女,只要是皇帝所赐,他也满心喜欢。不过,呼韩邪是很有艳福的,因为刘奭赐给他的宫女是王昭君,号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而这时呼韩邪已经“近黄昏”,连刘奭都觉得这桩婚姻有些亏。

呼韩邪获得美女王昭君后,一时头脑发热,进一步提出讨好汉朝的策略。他上书刘奭要汉朝撤销与匈奴接壤地方的守军,由忠诚的匈奴人代为守卫。

国防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怎么能交给别人来防守呢?何况,提出替代防守的是过去的敌人、现在的附属国。刘奭召集群臣商议此事,许多大臣也被匈奴和汉朝和亲的和谐气氛冲昏了头脑,居然认为呼韩邪的提议利国利民,应该允许,唯有熟悉边塞情形的郎中侯应极力反对。

侯应提出了10条反对理由,认为对百蛮异族只有保持威慑并施以恩惠,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1.匈奴人不甘心失去河南地等漠南领土,他们被迫迁徙到漠北风沙之地后,一直怀着收复故土的念头,边塞村庄的长老曾说匈奴人每次途经阴山时都痛哭流涕,可见他们对故土的情结。

2.匈奴现在之所以对汉朝恭顺,是因窘迫所致。蛮夷之人向来困则卑顺,强则骄逆。常言道居安思危,我们万不可因为一时的和平而废弃国防力量。

3.中国是礼仪之邦、刑法严峻,国内尚有不断犯禁作乱的愚民存在,更别说治国粗犷的单于了,他能保证自己的手下绝对不会作乱祸害汉境吗?

4.在汉朝境内尚且还需在各险要处建立要塞,以防备诸侯作乱,更何况是在边境线上守备!边境驻军责任重大,不仅要防备匈奴,还要负责监护属国降民。这些属国之众全是匈奴、胡人,如果没有监督,恐怕不久就会逃归匈奴。

5.西北要塞还要防备羌人作乱。西羌与汉人交通,汉朝官吏贪利忘义,经常侵占羌人的畜产妻子,他们因此憎恨朝廷,屡屡叛汉,世世不绝,如果没有边防守军,西羌定会趁机作乱。

6.汉军昔日出塞作战,因战败被俘投降等原因,遗留在匈奴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的家眷子孙生活贫困,没人看守边境的话,他们恐怕会越境到匈奴投奔亲戚。

7.边境地带的奴婢们境遇愁苦,他们很希望逃亡到匈奴过自由人的生活。即便在目前守备森严的情形下,还是常有奴婢背主逃亡的例子,更别说撤掉守军以后了。

8.内地的盗贼活动猖獗,如果没有守军驻防,他们就会在中原受打击后逃到匈奴躲藏,一旦时机成熟,又会潜入内地作乱。

9.边防要塞长城等防御体系建立已有百余年之久,这些工程当初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才得以构筑,如果弃之不用,很快就会荒废。如果今后匈奴与汉朝之间关系恶化,刀兵相见,那时恐怕得重新构筑防御体系,这笔花销是惊人的。

10.如果接受呼韩邪的提议,匈奴的单于们定然认为自己为汉朝守边有功,会不断向汉朝请求赏赐。这种赏赐未必会比自己守备花费少,而一旦赏赐不到位令匈奴恼怒,后果不堪设想。

侯应的十条建议,条条触及国家安全隐患,真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奭觉得侯应的建议很有道理,又鉴于刚刚赐婚,不便直接拒绝,伤及对方的面子,于是派了车骑将军许嘉婉拒了他的请求。

呼韩邪当然表示遵从。他抱得美人归后,称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所谓“宁胡”,就是使匈奴得到安宁之意。王昭君为呼韩邪生下一子,叫伊屠智牙师,被立为右日逐王。王昭君出塞,为匈奴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汉室礼仪,匈奴境内逐渐出现了一片升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在位28年的呼韩邪去世。呼韩邪子女甚多,临死前他考虑再三,最终立年纪最大的雕陶莫皋为继任单于,并“约令传国与弟”,保证其他儿子将来都可以做单于,避免再度出现5单于争位的悲剧。至此汉匈关系迎来了和平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