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书君

#鲁迅#

01 特殊的酒店

在鲁镇,有这么一家酒店很特别,门口对着街道,酒店的柜台格局和别处与众不同,被特意设计成了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到来的人可以随时温酒。

喝酒的人很多,每天傍晚,做工的人,散工了之后,通常会花几个铜钱来上一碗酒。如果再多花一文钱,还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是茴香豆当下酒菜。

不过,喝酒的大多数是穷苦的打工人,短衣帮(旧指短打衣着的劳动人民),出手没有那么阔绰,多是站在柜外简单喝上一碗酒。

也只有穿长衫的,才会有雅致地走进店里,点上酒和菜,坐下来细品。

他叫孔乙己,穿着破烂,喜欢喝酒,爱好读书,时不时出现在酒馆里,惹来众人嘲讽。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1)

为何遭嘲讽?

因为他是酒店里,唯一的一个站着柜外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平日里,酒店里虽不乏各种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谈话声,但是只有孔乙己来了,氛围才会变得高涨有趣一些,因为众人可以不约而同地一起嘲笑他。

孔乙己身材魁梧,脸色泛青,胡子花白而蓬乱无章,脸上时常夹带伤痕。他虽然长着长衫,看起来却有十多年没有修补,也没有洗过,显得又脏又破烂。和别人讲话,他口中蹦出来的都是“之乎者也”的词,让人听了蒙圈。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周边的人看完再次起哄,故意发话“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我亲眼看到你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

孔乙己生气,涨着红脸,努大眼睛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引得堂内哄然起笑,氛围活跃了起来。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于1919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2)

书中的孔乙己,原本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因为姓孔,人们就从当时流行的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绰号“孔乙己”。

在鲁迅的《孔乙己》小说里,孔乙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一个被人嘲笑、被人忽视的人,无论是读书人,有钱人还是打工者,底层人,都嘲笑他。

然而,孔乙己却又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即便沦落到求乞,也不愿意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02 利益算计下的炎凉社会

鲁迅擅长以犀利的笔触,针砭时弊去描写社会的黑暗与人性之恶。《孔乙己》被鲁迅视为他最喜欢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一开头,并没有直接写到主人公,而是用了一大段的文字,浓墨重彩地讲到了鲁镇酒店的格局以及环境状况: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3)

简单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勾勒出来市井百姓贫苦的真实生活。不过,即便如此,也没能让老板发善心,施以丁点好处。在外喝酒的短衣工人,虽然好说话,喝酒期间大家唠个话,但是还得时不时盯着店家如何温酒,得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像防贼一样监视着店家,以防酒水被店家掺水,兑水。

生活何曾容易?每个人都在暗指计较和盘算着,穷苦人家每花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应付生活需要处处小心。

老板开店赚钱,也时有各种玩花招,耍手段。老实巴交的伙计,因为干不来羼水(羼,混合,掺杂)之类的酒水活,被掌柜给叫停,甚至随时会被辞退。酒店里没有一丁点的人情味,人与人之间,习惯猜忌,彼此心存芥蒂,只有冰冷的利害算计。正如文中所言: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4)

《孔乙己》小说中,贯穿全文的不仅是孔乙己,更是“金钱”。小说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写到了花钱买酒,中间每次孔乙己的出场,也必然和钱有关,直到小说的结尾,依旧以“钱”结束: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在功利化的社会里,一切离不开钱。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5)

有钱就能享受到更多的乐趣,没钱就只能拼命干活,努力省钱。短衣帮每天傍晚干完活,拖着疲惫的身体到酒店,只为喝一碗寡酒,再多出一文钱就能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作下酒菜,都已经掏不出来,更舍不得掏。

即便如此,店家仍旧想着从他们那捞不了多少油水的身上,尽可能多压榨点利润出来,想着法子掺水,拒绝为短衣帮提供坐着喝酒的桌椅。

利益算计下的社会,显得如此冰冷、炎凉。

03 孔乙己真的死了吗?

鲁迅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他的作品而言,也的确如此。

小说以《孔乙己》作为命名,看似描写孔乙己的悲剧人生,但是纵观全局,其实描写的就是真实的现实社会。

小说中,人人都笑孔乙己,无论是外面的短衣帮,里面的长衫主顾,周边的孩子们,店里的掌柜还有“我”,皆以孔乙己为取乐对象。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6)

第一,底层阶层短衣帮嘲弄他,挖苦他,见他的身上哪里有伤痛就使劲往哪里戳:

“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和孔乙己一样,同是社会底层的可怜人,短衣帮不但没有怜悯、同情他,反而无情得揭开他的伤疤,看他出洋相,让他痛苦,以此来取乐。这种无知,甚至认为比孔乙己要高人一等的思维认知,深深折射出一个问题:人性的自私与自大。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不是一样如此,喜欢看热闹,喜欢欺凌弱小,骨子里时常带着自负、自满。

第二,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痛打孔乙己。如果说底层阶层嘲笑孔乙己,是思想的麻木和人性的冷漠,那么作为读书人的丁举人,按理来说应该能够知书达理,有一定的善心和同理心。然而,事实上,丁举人也看不起孔乙己,更没有同情可怜他,甚至对他大打出手,将其腿都打断了,导致孔乙己最后只能爬行。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7)

同是读书人,为何丁举人会如此对待孔乙己?究其原因,无非是孔乙己是一个失败的读书人,一个无能落魄的小人物。若是有地位、身份的人,他又岂会如此待他?

第三,“我”,一个店里管温酒的小伙计,一个旁观者,对孔乙己的态度也是低看的。当孔乙己十分热心地教“我”认字时,“我”的态度极其不好。因为“我”“耳濡目染”地从别人对孔乙己的态度中,看到了孔乙己的地位不如人,我也就如此这般对他,小瞧他。

第四,小孩子。如果说成年人的态度带着偏见和傲慢,那么小孩子也如此,则让人深感后怕。

小孩子问他“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8)

孔乙己很不爽,思量着“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孩子都如此看不起孔乙己,想想,这样的社会有多冰冷可怕?

文中的最后,写到: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真的死了吗?当我们再次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时,不得不陷入沉思。

在一个没有人情、没有信仰的社会里,人人都显得自私和麻木,或许当信仰倒塌的那一刻,他的确早已就死了。

回过头来看,有些让人心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又岂是孔乙己,看客又岂是看客而已,其实就是现实版中的你我他!

所以,孔乙己又何曾死过?

时代的年轮,可以带走人,然而却带不走人性。

千百年来,世界在变,人性却亘古不变!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绿萝 烂叶子(三读鲁迅孔乙己)(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