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写作也要起承转合,研究选题有意义, 研究发现有惊喜,研究过程很艰辛,同样要达到令人印象深刻 的目的,如何更打动 人心、发挥价值,值得研究者探索。

学术性写作,哪个部分最难?答案恐怕是开篇和结语。尤其对于自然科学类或 者以量化研究为主的社科类文章,在真正下笔前,研究往往已经做成,研究设计和核心数据已经了熟于心,研究中段(如数据分析与讨论部分)的撰写可谓是手到来、水到渠成。这时,最犯难的可能就是如何大气磅礴地开篇,以及如何高屋建瓴地结尾。

事实上,尽管篇幅可能只有全文的百分之十左右,开篇和结语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宽度与深度,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影响着文章能否投稿高中的命运。神龙见首也得见尾,开篇和结语是 一篇学术文章最需要精心打磨的地方之一。

一、开篇三要素:背景、问题、意义

学术写作不同于小说、诗歌的创作, 开篇一般不需要制造悬念、也不需要搞朦胧美。规范的学术写作开篇,一般要开 门见山地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本研究在 怎样的社会或学术背景下提出?

第二,本研究旨在回答怎样的研究问题?①

第三, 本研究具有怎样的研究价值?

让我们来看三位学生撰写的开篇。

A 同学的选题是《浅析抗生素在养殖 业中的滥用现象》,这是他的开篇②:

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发展迅猛,国 家良好的政策和国内庞大的市场促进 了养殖业的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养殖 业产值为 408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35.94%;2018 年水产品和肉产品总产量为15082.29 万吨。③养殖业一直是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畜禽饲养还是水产养殖,都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经济增长来源。为保障养殖业持续发展,生产健康安全的水、畜产品,了解我国养殖业中抗生素使用状况,研究抗生素的既有和潜在危害,限制抗生素的 过度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B同学的选题是《中国古代瘟疫 防治的探究》,这是他的开篇:

2020 年,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 一年。新年初始,新冠疫情爆发,全国上下举国抗疫;在全国人民的努 力之下,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了很 好的控制,这举世瞩目的成效不仅归功于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还归功于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但是仔细一想,疫情不只是现当代才有的啊, 古代也有;那面对这些传染性强、难以治疗的瘟疫,古代人是如何应对的呢?没有发达的科技,没有便捷的信息传送工具,古代人面对瘟疫只能任其宰割吗?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一下了。

C同学的选题是《从法律视角分析“医闹”现象》,这是他的开篇:

现如今,全国各地因医疗事故 等原因而导致的“医闹”事件层出不穷。面对日渐完善的法律,患者及其家属仍大量地选择以原始且暴力的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 这与中国正逐步建成的法治社会背道而驰,更是曾经动摇过笔者对于医学这条道路的信念。因此,笔者希望从法律视角分析“医闹”的成因和医疗纠纷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原因。

这三款开篇,哪个同学的写作最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呢?

答案是 A 同学。在他的开篇中,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即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蓬 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此处他通过文献引用,给我国养殖行业的发展以具体准确的数据,比笼统概括地说养殖产业多么重要、多么值得研究更具说服力。尽管学术论文的开头结尾都讲求凝练、字数精简, 但如果涉及对现象的描述,用具体的数据或者实例,比空泛的谈更值得推荐。

接下来,A 同学将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和盘托出,即研究问题是探索我国养殖产业抗生素使用的现状,提出限制抗生素使用的策 略;而研究价值在于,安全的水、畜 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的保障具有关键作用。总体而言,开篇中规中矩。如果提修改意见的话,A 同学的开篇也还有可改善之处:

第一, 在研究背景也即现象阐述时,增加当前我国养殖产业抗生素使用的数据,尤其是能凸显抗生素使用逐年增加、滥用现象普遍的数据;

第 二,研究问题可以提得更明确一 点、聚焦一点,与研究价值的表述分开。

B同学的开篇,反映出学术性写 作初学者的普遍问题。很多初学者会把不太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生硬地捏在一起,开篇无法凸显出研究选题的价值。如 B 同学的开篇,可以明显地分成两截:上半段讲的是新冠疫情,落脚点是中国的制 度优势和党的领导;而下半段,一下子切到了古代瘟疫,但作者想要研究的,并不是古代抗疫制度与当代抗疫制度的不同,也不是去分析执政党的领导对于瘟疫防治的重要性,而是古人应对瘟疫的“土法”。换言之,B同学的整篇文章除了开头提到新冠之外,全篇与新冠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开篇,毫无疑问是离题万里,不合格的。

C 同学的开篇,看起来似乎具备了研究背景(医闹层出不穷)、研究问题(从法律视角分析医闹的成 因和医患纠纷难以解决的原因)和研究价值(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三个基础要素。

那么,C 同学开篇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研究意义的表述上。C 同学的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与中国正逐步建成的法治社会背道而驰,更是曾经动摇过笔者对于医学这条道 路的信念”。作为教师,我相信这就是他选题的缘由,但是一个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并不取决于是不是动摇过某人的学医信念,而在于是不是能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者理论探讨的深入。C 同学把自己的主观意愿过多地带入到了研究中,不符合学术写作对研究者的伦理要求。类似的,一般建议研究者 不在学术写作中过多地使用“我” “我们”“你们”之类的表述,也是希 望学术写作尽量严谨、科学、去主观色彩。

二、结语三原则:首尾呼应、合理拔高、脚踏实地

开篇难,结尾更难。常常有初学者抱怨,老师让最后写开头、结尾和摘要,结果开头已经把能说的话都说完了,结尾只好换种说法再硬着头皮写一遍,到了摘要,干脆把开头或者结尾复制粘贴过去——这种写作方式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结语应当如何写呢?与摘要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再来看四位学生撰写 的结语。

D同学的选题是《社会疏离和心理压力:罕见病患者的又一折磨》, 这是他的结语:

罕见病不仅仅是少部分人的“厄 运”,而是整个社会群体所应该担心的事。目前,罕见病患者在经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要接受其他人异样的眼光,其本质在于国家立法的缺失, 造成了有关措施的空位。解决罕见病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问题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

E同学的选题《明末清初鼠疫蔓 延情况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关联探究》,这是她的结语:

瘟疫对于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可以说, 正是没有洞悉鼠疫在种种事件背后的推动作用,李自成产生了自满的错误心态并进一步影响了作战策略。顺利攻破京城是强劲的军事力量所致?幸免灾祸的清军是天意 所向?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历史闭环的背后,或许是某种被人们忽视的历史的推动因素使然。而当我们在回看这样的历史事件时,若只“哀之而不鉴之”,或许就会让“后人复哀后人”了。把这种联系疫病与历史的观点延续到当下, 当新冠肺炎流布全球时,疫情状况严重的美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仍然选择加高中美贸易的壁垒,不断对中国实施政策上的打压。如此这般政策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或许瘟疫与人的关系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F同学的选题是《从法律视角分析“医闹”现象》,这是他的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法律在 面对医疗纠纷以及它所引发的“医 闹”现象时还显得有些局限,甚至是有些“副作用”,面对各起千差万别的医疗纠纷案例,法律这件厚重而庞大的工具时常显得不够灵活。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它对于医疗纠纷处理中最基本的规范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的地位被不断抬高,已经接近成为与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等问 题并列的顶级目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针对医疗纠纷这一问题的立法与司法将会不断被改善,终会引导人们以理性而有效的方式解决纠纷,维护自己 应有的权益。

G同学的选题是《消费主义文化下女性时尚杂志的“广告陷阱”》,这是她的结语:

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女性消费杂志一方面,杂志内容以“身体” 为主题制造消费点,通过商品的符号化赋予其社会价值,怂恿女性读者通过消费完成“自我实现”;另一 方面,杂志广告无限复制过去存在过的文化现象,与制造消费品的厂 家合谋,反复炒冷饭,只为通过不断创造新潮流、新消费点的方式赚钱。商品的符号化使女性读者沉溺于情感消费,放弃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寄托,滋长“夸示性消费”;而不断变化的潮流使女性丧失个性与自我,只顾追寻幸福的“符号”,陷入精神空虚,这便是时尚杂志的“广告陷阱”。希望笔者的分析能对广大女性读者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狂热的资本浪潮中保持清醒。

这四款结语 ,哪个同学的写作最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呢?应当说 ,他 们都各有特 色、也有不足,但总体而言,G 同学的结语更值得认可

先来看D同学。他的结语优点在于简短、精炼,但不足也很明显:

第 一,与正文的分析不呼应。D 同学的文章,主要关注的是罕见病患者的 心理状况,分析了心理疾病在罕见病患者中流行的现状及导致罕见病 患者心理疾病被忽视的原因。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分析罕见病的立法情况、也没有给改善这一状况提出建议。如果研究正文并不涉及,结尾就不能旁生枝节——开篇提出什么研究问题、中间就应分析什么研究问题、结尾也就总结回答这个研究问题,这是结尾写作的第一个原则:首尾呼应

第二,逻辑混乱,习惯于套路式的口号语言。D同学结语的后两句话,乍看好像挺一针见血,但仔细琢磨会发现逻辑是矛盾的,既然导致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在于立法缺失,那为什么需要“每一个社会 成员”的努力呢?这典型地反映了高考作文思维在学术写作中的延续, 结尾不搞搞动员、喊喊口号就不知道如何下笔。

被作文思维影响的还有E同 学,E同学的选题其实很有研究价值,研究问题符合“小、清、新”的要求③ ,通篇文章的写作也反映了她 扎实的文史哲功底,用大量的史料论证了明末疙瘩病(也即鼠疫)与李自成军队的农民起义无关。但 是,她的结尾写得过于文艺范,似乎读到了作者对李自成军队最终失败的浓浓惋惜。更败笔之处在于结尾的最后几句,是典型的强行升华、强行拔高。也可能是作文思维过分强调结尾要主旋律、树立意、拿到得分点,很多初学者在写结尾时,习 惯性地向时事政治靠拢,与正文的研究问题基本是毫不相关——新冠疫情,美国有没有搞政治阴谋和明末鼠疫及李自成军队有啥关系呢?

学术写作,结尾可以点题,可以凸显研究意义,但要合理拔高,这是第二原则

F同学和C同学其实是一个人。这是一名协和-清华共同培养的医学生,在砍医伤医事件频发的当下, 他有坚定的救死扶伤学医志愿,是令人钦佩的。但是,如前文所言,他将个人意愿和情绪观点较多地带入了学术写作中,影响了学术写作的说服力。就结尾而言,他最大的问题就是结尾的落脚点和正文的分析 “满拧”。

在正文中,他的研究发现是悲观的,在他看来,现行法规对于 疗纠纷的处理虽有着规定,但其流程繁冗、涉及多个部门,难以在患者或其家属情绪激动之时提供一条解决纠纷的“明路”,加之诊疗活动中的损伤通常难以外化、量化,法律途 径难以让损失方得到心理预期的补偿,这决定了法律往往无法在解决医患纠纷中发挥兜底作用,“闹医” 成为了患方表达利益诉求更便捷甚至更有效的手段。

可是在结尾中,他却毫无铺垫地忽然乐观起来,坚定地认为,未来法律就可以解决医患纠纷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 这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做学术研究,很重要的是一点就是实事求是,无论研究出来的结果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消极悲观的,必须忠实于自己的研究发现,结尾不能为了乐观正能量而忽视现实中的严峻 问题。脚踏实地,这是结尾的第三原则

最后是 G 同学。她的结尾基本做到了:

第一,清晰具体地回答自 己研究的发现,即究竟什么是时尚杂志的广告陷阱;第二,合理地凸显理论价值,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并没有肆意拔高、强行主旋律。

如果说挑毛病的话,最后一句恐怕是不应写的,这反映出作者对于学术写作读者定位的混淆。学术写作的读者是学术共同体,而不是像微信公众号一样,给广大网民阅读。这篇文章即便可以发表,也不会启迪广大女性读者;事实上,如果这篇文章真登在了公众号上,很可能得到的是女性网民的一片骂声:我们就喜欢追星,喜欢看明星代言的时尚广告,我愿意花钱,你管得着吗?——学术写作和时事评论的定位和功能是不同的。

那么,摘要与开头、结语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学术写作的开头,只需要交代研究问题,不需要亮明研究结论和主要观点;而结尾,可以不再重复研究问题是什 么,但一定要对研究主要发现进行总结。摘要,则既需要说明研究问题、也需要说明研究结论,此外还需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 究方法、涉及到的理论等元素。摘要相当于是迷你版的论文。

其次, 结语中要力争对研究发现进行理论升华,至少也要将所做研究放置在相应学科的研究版图中,说明相关研究的理论贡献。而摘要,受到字数的限制,对研究价值可以简单概括;也不需要再赘述研究背景和整个研究过程。

三、非套路式的开篇和结尾:讲故事的艺术

前面所讲的开篇三要素、结语三原则,适用的是中规中矩的学术写作。然而,学术大家往往是不 按套路出牌的,他们用讲故事的方式开篇或者收尾,也能成就学术经典。

典型如从公共卫生和疾病史的视角书写近代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 《再造病人》,杨念群先生就是以西医传教士胡美医生的故事开篇。

“他忘不了那一天,在长沙城墙上,眼望着湘江的滔滔江水在城下湍急而过,一位绅士曾经津津有味地告诉 他,也就是在几十年前,传说中的 ‘红发将军’就在这城墙下击退了自称为‘上帝之子’的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④。

这一幕场景,形象地展现了 西医传教士在刚刚进入中国时的惴惴不安,这也成为了绵亘百年中医与西医拉锯战的起点。事实上,《再造病人》就是以一系列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从会用左手把脉的医务传道胡美医生,到游走于民间用巫术 治病的吉祥姥姥与阴阳先生,再到爱国卫生运动中抓捕 5000 多只老鼠的捕鼠小能手刘俊英⑤,这些有关疾病与健康的故事及其隐喻构成了 一条重新认识百年近代历史的线 索,呈现出了所谓中西医冲突下的政治变迁。

杨念群用沉甸甸的学术著作证明了历史学家能够讲好历史故事。故事,恐怕也是该书“出圈”的 原因。

再如李希光教授的《走在新旧中国之间——美国记者西蒙·托平 及夫人奥黛丽·托平》⑥。年近百岁的前《纽约时报》主编西蒙·托平(已 故)及其夫人是新旧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托平是报道淮海战役的唯一外国记者,也是第一个报道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外国记者;她的夫人,则是文革期间唯一到中国进行采访报道的美国记者。本文的叙事主线,是作者与西蒙·托平夫妇交往的六个片段,贯穿起来的是西 蒙·托平夫妇对其珍贵又特殊的报道经历的回忆,借助他们的眼睛、嘴巴和笔杆,新中国的里程碑事件被真实地呈现给世界。文章的结尾是托平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师生的对话故事,他对“准记者们”从事记者职业的寄语,与他的人生经历完美契合,文章在“我相信他们的采访写作旅行还没有结束,希望他们的故事也没有结束”中意味深长的收尾。对于这篇洋洋洒洒的学术作品,刊物的执行主编金兼斌教授评价具 “堪称本刊‘以无法为有法’的一次 破例”⑦。

不难看出,学术大家的作品之所以可以非套路、讲故事,是在于 他们厚重的学术积累。《再造病人》 一书近 500 余页,得益于杨念群先生多年在清代和近现代史的长期耕耘,其中每一个故事都有据可查,亦或是传教士的日记,亦或是 他搜集的县志、乡志,亦或是报刊杂志的报道,亦或是当事人的回忆录,学术讲故事是来不得半点虚构和合理想象的。

《走在新旧中国之 间》也一样,该文由作者原新华社记者李希光教授过去 20 年间在中国、美国、非洲等地追随托平夫妇所做的访谈笔记整理而成,可谓是 二十年磨一剑。

讲故事的艺术之所以可以运用到学术写作中,是因为讲故事和写论文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调动读者的兴趣,也都是为了推出某种理念或者价值。故事有情节,有冲突,有角色,令人印象深 刻;学术写作也要起承转合,研究选题有意义,研究发现有惊喜,研究过程很艰辛,同样要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目的。

恰如马尔克斯所说,“活着是为了讲述”⑧。学术创作当然也不能出生即宣告死亡,如何更打动人心、发挥价值,也值得研究者探索。

论文选题和框架结构的撰写(神龙见首也见尾)(1)

⚪本文来源中国知网,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11期,原文题为《神龙见首也见尾:学术性写作如何开篇和结语》。

⚪作者:苏婧,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

引文格式:苏婧.神龙见首也见尾:学术性写作如何开篇和结语[J].新闻与写作,2021(11):106-110..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