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那里死了人叫“老了人”,丧宴叫“吃烂肉”,(在过年时特别忌讳“吃肉”这个词,不吉利),几年前乡里邻居亲朋好友还是统一在晚上来吃的,可后来因为有些丧觉得客人较多,为了不拥挤,就改成中餐和晚餐都可以,(一般逝者出殡前一天晚上的晚餐称之为“正餐”,是最为丰盛的,其余的则称之为“残席”,当然即便是残席也不会少于十个菜,只是做法比较简单而已。)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

人一旦落气,直系亲属就在他们家里放鞭炮来告示邻居他已驾鹤仙去了。家中直系亲属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倒头纸”拿出,放入铁锅中焚化(倒头纸一般为九斤四两,因为九五是帝王之数,所以绝对不能超过九斤四两。)长孝子子首先到舅家报丧,去舅家必须磕头,待舅舅或舅家亲戚扶起,再说明去世情况(有些人磕头时是不会被舅家扶起的,还会要挨打,因为他们在父母生前极不孝敬父母,难以让人原谅。)

孝子孝女要请来专门的敛师(称之为礼客)帮逝者洗净身体,寓意洗净尘埃,放下辛劳,再修饰脸部发型后,还要请长孙一辈的孝子孝女去折上一支桃花或者梅花放在逝者手中,(没有的话也可以是竹枝。)等待寿衣穿戴完毕后,孝子孝女要守在逝者旁边念叨着“勿牵勿挂”之类的话语,有舍不得逝者离开的,会把先前逝者送给他(她)的东西放在身旁作为一种念想。(清洗身体的时候是不允许亲人家属在一旁观看的,这时候孝子要在自家的大堂前给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和赶来帮忙的邻居一一磕头。寿衣也有讲究,一般是为唐衣样式,男单女双,逝者为男性,则是四件上衣,三条裤子,一共七件,反之则少穿一件上衣。鞋子一般为青布鞋面,白布鞋底上缀着黑色的圆布代表鞋钉,完完全全是故旧的鞋样子。女性也可穿青底兰花的绣花鞋。)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2)

关于灵堂布置,乡下人一般是将逝者置放在家里举办丧事。丧家属将“梼杌”就是人们知道的正厅作为孝堂,请纸扎师傅将正厅中央用纸和细竹扎一个大的花圈作为门框,门框最里面摆放棺材或骨灰盒,而门框外面放一个桌子当贡品桌,在其上面摆祭品。(祭品分别为整鸡一只、大肉一块、鸡蛋三或五个、鲤鱼一条、小胡椒饼、小茴香饼、发饼类的点心三盘、苹果、香蕉类的水果两盘,分别由九个碗装起来。)

这个时候就必须请专门做丧葬的人就来主持葬礼了(我们这里不请道士,和尚,请的都是那些类似于做学问的先生,称之为礼宾,),一般都是三位或者四位,两位负责写挽联,悼文,两位负责安排灵堂的布置。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3)

灵堂旁边除了棺材,祭桌外,还需要另外搭一高台,供奉“本地城隍君、诸葛文君(诸葛亮)、庙王君”,还要取高竹一支,立于灵堂之外,上挂招魂幡和彩灯(葬礼多少天就挂多少灯,三天就三盏,七天就七盏),高竹上书“托杆大力尊神”位。

待到灵堂布置完毕后,就是“入材”仪式了,(将逝者请入棺材或者冰棺之中。)这个时候便是第一次大的祭拜,所有直系亲属跪拜于灵台之前,等待礼宾念读完悼文,烧完黄纸,便将逝者请入棺中,这个时候孝子孝女就要换上孝服(身白色的长袍,头上用丝麻扎上白色的头巾,长子和长孙(或次子)更是需要带上竹扎的孝帽,手中还要拿竹制的孝棍,在这以后三天之内是不允许洗澡,洗脸的,更不可以脱下孝服,也不能穿着孝服去邻居家走动。)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4)

第一天的道场仪式比较简单,主要的仪式活动为“陈伏”和“开咽喉”。“陈伏”就是念许多的祭文,礼宾先生喊礼开祭。然后孝子跪在灵前听礼宾先生的指示来叩首作揖。

“开咽喉”这个过程就是礼宾先生念文寿,因为只有通过开咽喉以后,死者才可以开始吃东西,然后才能摆祭品,然后会喊来有经验的杀猪匠,杀一头活猪摆于灵位前,插上香烛用来祭灵。其它的活动基本上就是做法事,安排神位之类的活动了。(如果逝者是女性,还要请上两个法师来念解罪咒,我们这一般都是请村上学问比较大的那些老者。)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5)

第二日是最为隆重的,整个葬礼仪式也到了高潮,从早上刚刚天明,直到晚上子时方才结束,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待到辰时末(十点左右),三代以内的亲属们也就要前来祭奠逝者了,这个时候往往是最吵闹的,因为一个稍大的家族,三代以内的亲属少说也得有上百人以上,黑压压的在灵堂前跪下,等候礼宾读完悼文(逝者的生平,以及告拜诸天)后,由礼宾分下香火(一人一支,)依次从年长的开始,行一跪两叩三作揖(跪下磕六个响头,站起来做三次揖)之礼,未轮到之时,不可起身,必须一直跪在堂下。)之礼。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6)

1、摇钱树。

礼宾先是用面粉在地上画好一个图案,然后再上面支上一张桌子,上面放上一盆茶树,挂上冥钱若干,(摇钱树,代表逝者留给子孙的财富,也寓意着君子六艺中的“射”)用竹枝扎好一张弓,九支箭,每支箭上有一个小鞭炮,(需用弓箭将树上的冥钱射下,射下来越多越好)。准备完毕后,礼宾便会拿着很厚很厚的一张黄纸悼文,先是祭拜完皇天后土,然后是四方诸神,领着孝子(长孙)完成一套十分繁琐的礼节之后,才示意孝子跪下,拿起弓箭,念一段悼文,射一箭,射下来的冥钱便有人跟着焚毁,直至悼文全部念完,九支箭也全部射毕,这一仪式才算完毕。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7)

2、分饼和铜钱。

射树完毕后,将树撤下,便有另外的一位礼宾端着一盘由米、小胡椒饼、铜钱(现在大多用几分或者一角的那种银币来代替)出来,三位礼宾分三方做好,开始最有趣的一个环节了,先从二十四孝开始,一问一答,孝子跪在面前静静聆听,问答到激动之时,便会抓上一把米洒向孝子(说明孝子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不过这都是仪式,并不是说你真的做得不够,而是为了警告你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寓意君子六内种的“孝”),这时候妇女和孩子们便会哄堂大笑。

待到二十四孝全部说完之后,就要开始“骂鬼”了,礼宾们每骂一个鬼,(都是那些游魂野鬼,什么好吃鬼啊,长舌鬼啊,醉死鬼啊,吊死鬼啊这些不能入轮回的。)便会象征性的将盘子中装着的小胡椒饼,银币,米洒到地上一些,这个时候守候在一边的妇女小孩们便开始闹腾了,一哄而上去抢夺地上落下的饼和银币(这个时候的饼和钱是象征着浩然正气,小孩子吃了饼可以百邪不侵,银币和洒下的大米捡回去可以缝成小布包,待在刚刚出生的小孩身上可以辟邪,据说是很灵验的。)往往骂到最后几个鬼时,盘子里剩下不多的东西就被大家给分了。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8)

3、祭拜鬼神。

骂完鬼后,孝子终于可以起身了,这次在礼宾的引导下,要给保家的各路神仙行大礼,先是灵堂内高台供奉的三位神,然后是门神,墙神,灶君,再来是挂幡的高竹上撑杆的那位“大力金刚神”,(这些都需要磕上三个头)最后是刚刚被骂走各路游魂野鬼(这些只要作揖就行了,还要洒上一大碗用水泡好的白饭,好让它们吃饱上路。)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9)

吃过晚饭,稍作歇息后,就要举行另外一场更加隆重的仪式了,这是重中之重,那是绝对不能马虎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直系亲属们全部到场了。可以分为三(四)个步骤:

1、开方破狱(女性逝者才用,)

首先是取黄泥围成一个小池,池中放上一尾活鲤鱼,一位礼宾扮成法师的模样,手中拿着法杖,一位礼宾扮成大儒的模样,手中拿着白幡(或者纸伞纸扇)带着一众孝子围着小池相互唱着悼文,绕一圈,孝子孝女就朝着小池磕上一个头,而后又有一位礼宾点上一小挂鞭炮。只到绕完七七四十九个圈后,(易经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这里也有为逝者求取一线生机的意思)扮成法师的礼宾才会一脚踢开小池,将其中的鱼给放出来,仪式才算是完成。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0)

2、过奈何桥(金莲九转)

开方破狱之后,便有礼宾抽出九张凳子,一张凳子上要点上一支蜡烛,贴上红纸,上书黄泉路上的各道关口(古传忘川河和黄河一样,也有九曲十八弯),不远处摆上一张高桌,几张长凳,搭成桥的模样,由扮成法师的礼宾先生起头,扮成大儒的礼宾先生第二,后面跟着一众孝子孝女,过一道关口,便焚毁凳子上所贴的纸条,孝子孝女便朝着凳子作三个揖,直至过完所有的九曲十八弯后,才来到了奈何桥前,然后两位礼宾又会相互对唱,唱完之后才会带领着孝子孝女踏上奈何桥,送逝者最后一程。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1)

3、望乡台

过完奈何桥后,亲人要止步了,只能退到一旁,两位礼宾继续唱着悼文,将逝者送到望乡台,让逝去的亲人最后再看一眼自己生前的家乡和前来送别的亲人,扮作大儒的礼宾此时一般都会言辞气正的唱上一首气势磅礴的正气歌。(不过现在会唱正气歌的礼宾很少了,一般都是用颇有些气势的悼诗)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2)

4、解绳叩罪

待到礼宾将亲人送过忘乡台,看过三生石,喝过孟婆汤后,礼宾先生就要进行今天的最后一次祭奠仪式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流程,那就是带领孝子孝女为进入地府,等待轮回的亲人做最后的赎罪。礼宾先是向四方诸神一一告罪,然后拿取一根棉绳,打成“问罪结”。从长子开始,一一细数着逝者生前的罪状(并不是说逝者生前有多罪恶,而是将逝者生前的错事用这种形式来解除,好投胎转世,再世做人,不用受地狱中的苦难)。

孝子双手捧住绳结,朝着灵堂磕上一个响头,为逝去的亲人解除一层罪孽。(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此刻要准备一个用红纸包住的红包来送给礼宾先生,一般都是几块或者十几块,象征意义,图个吉利,并不需要太多,未出嫁的女儿也是不需要的)待到所有男性家族成员解罪完毕后,才会轮到女性成员。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3)

第三日一早,逝者的亲人在做完一个绕棺仪式,看完最后一次遗容后(所有的亲朋好友拿一支香,围着逝者生前所生活过的房子前后左右转上三圈,然后绕着棺材走上七八圈)就举行封棺仪式了,封棺仪式十分繁琐,礼宾先生先会这个时候取出三个红纸做成的排位,上书“精、气、神”三字,分别置于逝者的棺材的头,中,尾三段,长子长孙(或次子)身穿孝衣,头戴孝帽,手持孝棍,在礼宾先生的带领下不断围着灵柩叩首作揖,礼宾先生这个时候也会唱上正气歌,以尉逝者在天之灵。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4)

待到一曲唱罢,又念上寿文,悼文数篇,才会让守在一旁帮忙的邻居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先是将逝者身上所盖的寿被仔仔细细的叠好,再细细的铺上一层冥钱,冥钱必须是一张压着一张,正面朝上,不能有一丝的马虎,等铺完冥钱后,才会洒上一层石膏粉,然后再用石灰粉将逝者整个都掩埋住,最后就将棺盖封好,用特制的棺材钉将整个棺材钉紧,这个时候才会用红色的牛皮纸将棺口的缝隙住(现在一般是用红色的胶布还有透明的胶布粘上七八层)。在这期间,孝子孝女都需要跪在灵前,等待着一切的完成。(现在都是实行火葬了,这种场景除非在很远很远的乡下能看到之外,算是彻底消失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是火葬的话,就是一早举行完绕棺仪式后,就有村上安排火葬场的车来接去火化,除了留下长子或长孙在家等礼宾先生做法事时叩头外,所有的直系亲属都会一同前去)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5)

第三日的晚上(有些地方流行中午)就是“正餐”了,相当于红事上的主宴,十分的丰盛,这又是一个热闹的高峰期,因为这时候差不多整个村上和逝者家关系好的人都会来吃上这么一顿,一般是会开上两轮,一轮最少也会有二十桌左右,大家热热闹闹,吵吵笑笑开吃的时候,“督官”就会带着孝子来到大棚里面,给大家行上三跪三叩的大礼,这个时候,除了辈分很高的老者和少不更事的小娃娃,一般都会站起来受上这么一个大礼,以示对主家的尊敬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6)

第四日,也就是最后半日,天还没亮就要准备出殡了,我们这里称之为上山,在上山之前还有最后一次祭奠仪式,那就是所以的亲朋好友都要来为逝者送上最后一程,所有的人拿着一根香,围着屋前屋后还有灵柩绕圈,也就是最后一次绕棺了,这次比较短暂,也就是象征性的在灵堂里和灵堂前绕上十几圈,随着礼宾先生的一次喊礼,也就该发引安葬了。

孝子举引路幡在前面,后面就是灵牌,中间是八人抬的棺材,(抬棺的都是村里结过婚的壮年男子,称之为“八大金刚”)最后是乐队之类的。行走的路线要尽量包含多的认识的人,沿途放鞭炮。路过认识的人都会要放鞭炮,烟花。孝子(一般是次子和次孙,如果家中人少的话,也可以是堂兄弟,但不能是表兄弟。长孙和长子要举幡和抬灵牌)磕头答礼,并备毛巾(里面一般会包上一包烟)等礼物答谢,如果路过亲属家门口,要设路祭,路祭包括一些肉类和水果之类的东西,还要跟着棺一起上山,最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到达事先选好的风水墓地,墓地要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样才能保佑后世子孙的发达的平安。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7)

下葬时,一般都有懂行的人来定风水和看时辰,待到时辰到时,礼宾先生才会念最后一次悼文,然后孝子孝女脱去孝服孝帽,送行的亲朋摘去黑花袖章,掉头回家。(土葬时,是不允许亲人在一边看着埋的,因为这样只会让人更加的伤心,只能等到第二天之后来坟上祭拜。回家之后还会有烧纸屋,头七,二七,三七等一系列的仪式,这些就略过不提了。)

祭祖是儒家文化吗(最后的儒家礼仪)(18)

以上便是我家乡这边的丧葬习俗了,我们这边之所以称为“道场”并不是说此葬礼仪式属于道教仪式,而是属于儒家的仪式,即遵循儒家的“礼”,以前在私塾中,读圣贤孔夫子的书,孔夫子教导大家“礼”,因此人死后要做道场。葬礼仪式中确实存在着道教仪式的成分的。那么如何体现儒家的仪式呢?儒家讲究“礼”,提倡人要尽孝,从道场仪式中念的祭文可以看出:“…以孝为先,黜邪崇正,儒教独尊,修虞有据,度死济生…”。再加上道场不仅仅是生者对死者的敬畏,同时也体现的是后代子孙的孝心。其中包含着很多从古时传下的儒家礼仪,可惜的是这样的“道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最后的见证,也即将消失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也许正如它的含义一样吧,人死了,终究是要被人遗忘的。——————图片均来源于网友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