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大量蛋白尿肾病发展快对吗(因为大量蛋白尿去了肾内科)(1)

请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

2017年的夏天,一名26岁女子来到医院。自述1周前无明显诱因尿中出现大量泡沫。

当医生询问到有没有伴随症状时,她迟疑了一下:“感觉皮肤比较干燥,特别是阴道那里......这半年似乎一直不太舒服。”

医生仔细询问,女子否认出现少尿、肉眼血尿,亦无口干、眼干、反复腮腺肿大、牙齿片状脱落、皮疹、关节痛、光过敏等症状。

门诊化验尿常规:尿潜血( ),尿蛋白( ),血肌酐(Scr)85.6µmol/L。医生当即将她收住入院。

检查初见端倪

入院后,医生对她进行了完整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现提供有意义的结果如下。

既往史:2012年发现血压高,最高血压180/110mmHg,口服拉贝洛尔及贝尼地平,血压控制一般。

查体:体温36.5℃,脉搏7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80/100 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109/L,红细胞计数4×1012/L,血红蛋白118 g/L,血小板计数223×109/L;红细胞沉降率36mm/h;C反应蛋白0.92 mg/L;

尿常规:尿潜血( ),尿蛋白( ),镜检红细胞5~10个/高倍视野,尿蛋白量5.02g/24h;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3.4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5.6U/L,白蛋白34.4g/L,球蛋白25.6g/L,尿素氮5.1mmol/L,Scr 85.6µmol/L。

尿蛋白组分:尿α1微球蛋白112.1mg/L,尿β2微球蛋白80.30mg/L,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32.6U/L。

免疫学指标:IgA 2.38g/L,IgM 2.28g/L,IgG 7.17g/L,IgG4 0.05g/L,补体C3 0.13g/L,补体C4 0.30g/L;类风湿因子21.53IU/ml;抗SSA抗体/Ro抗体( )。

诊断水落石出

医生怀疑女子患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于是特别完善了这方面的检查,有意义的结果如下。

眼干3项:

泪液分泌实验右8mm,左9mm,泪膜破裂时间右7s,左8s,角膜荧光染色(-)。

唾液流率:

唾液流率(基础)0.09ml/min,唾液流率(刺激后)0.5ml/min。

唇腺活检病理示:腺泡轻度减少,间质脂肪沉积,淋巴细胞数目>50个/4 mm2

行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结果如下图:

大量蛋白尿肾病发展快对吗(因为大量蛋白尿去了肾内科)(2)

图1.患者肾组织病理改变。A:可见肾小球结节分叶状增生,基底膜轻度增厚,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弥漫中-重度增生(HE×400);B:上皮下、系膜区及内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可见个别中性粒细胞浸润(Masson×400);C:可见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系膜溶解,节段系膜插入(PASM×400);D:可见C3(2 ~3 )沿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呈花瓣状、团块状沉积(免疫荧光×400)。

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病变伴内皮细胞增生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最终临床诊断:pSS合并肾损害——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

治疗一波三折

pSS是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也可出现如肺、胃和肾脏等内脏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近年国内外pSS肾损害报道虽较前增多,但病理类型表现为MPGN较罕见。查阅国内文献,仅于1984年报道了1例pSS合并MPGN病例,后未见相关报道。

面对没有足够的、成功的可参考治疗经验时,医生的眉头紧紧锁住,开始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治疗指南。

《2019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干燥综合征局部与系统性治疗推荐》中对于pSS肾损害的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GCs)为一线治疗;对GCs不耐受或难治性患者,免疫抑制剂为二线治疗;生物制剂为三线治疗。基于此推荐,医生为患者进行了治疗并进行了长期随访。

大量蛋白尿肾病发展快对吗(因为大量蛋白尿去了肾内科)(3)

图2.患者的治疗与转归

诊治过程中的疑点与难点

1.pSS的诊断依据是?

根据201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pSS的最新分类标准: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1个/4mm2(3分),抗SSA抗体/Ro抗体阳性(3分),自然唾液流率≤0.1ml/min(1分),本例患者总分7分,询问病史及完善相关检查,除外头颈及面部放疗史、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艾滋病、淋巴瘤、结节病、移植物抗宿主病、使用抗乙酰胆碱药物(如阿托品、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等)及lgG4相关疾病,pSS诊断成立

2.MPGN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pSS诱发MPGN的病理机制是?

MPGN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常见的继发性病因包括丙肝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冷球蛋白血症等,完善相关检查,可除外上述疾病。

pSS肾损害发生率为30%~50%,以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为主,可表现为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Fanconi综合征等。

该患者的MPGN继发于pSS,属于罕见病例,主要是由免疫复合物或补体介导,病理机制为上皮细胞受自身免疫炎性反应破坏后,自身抗原暴露,过度活化的B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二者形成免疫复合物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细胞结合,诱导炎性反应产生。

3.患者加用了环孢素,应如何监测环孢素可能导致的肾毒性?

①在目前环孢素的临床应用中,控制血药浓度在安全范围,避免过长使用,是降低肾毒性的有效手段;

②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是发现环孢素致肾损伤的主要方法,肾穿刺活检仍然是金标准;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性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m-1)是目前研究较多的肾毒性标志物,血中NGAL浓度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对肾损伤没有特异性,而尿NGAL对监测环孢素致肾损伤可能更可靠;Kim-1的表达上调有可能作为一个早期指标,且特异性较好;血清硫酸吲哚酚可能对于监测慢性环孢素致肾损伤有更多的优势[2]

更多肾病临床知识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