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省会迁石虽然是多重因素促成的,但是,它本身却是石家庄现代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省会迁石促成了石家庄城市定位的第三次提升,出现了石家庄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同时意味着河北省中心区域再次转移,石家庄逐步成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省会的几经变迁与迁石

新中国成立以后,河北省省会几经变迁,先后迁移3个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初年的保定,后来迁至天津;“文革”前又从天津迁回保定,“文革”中又由保定迁至石家庄。

省会的几经变迁有其历史渊源,河北省省会设于石家庄也有其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诸方面的原因。

石家庄是华北乃至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有着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它附近的平山县西柏坡,距石家庄仅90公里,曾是党中央由延安至进京前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大战役,并筹建了新中国,由此踏入进京建立新中国之路。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石家庄不仅对全国解放战争作出过重要支持,也为城市接管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经验、政策和范例,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是在国内外有着重要政治影响的城市。

石家庄是河北省也是华北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是京广、石德、石太铁路交汇处,具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是河北省和华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流通商品集散地,经济地位十分重要。石家庄是华北重要粮棉产地,历史上被称为“华北粮仓”,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949年8月,河北省建立后,保定成省会,但党中央的注意力转向石家庄,将未来河北省会考虑设在石家庄。新中国成立以后,石家庄由一个几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轻纺工业基地,步入大城市之列,其文教、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快于河北省其他城市。1952年9月、10月省政府就向华北局和政务院请示,将省会迁至石家庄。早在1953年,石家庄市就被中央作为河北省省会所在地而进行重点建设。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多次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华北局请示,认为:河北省自建省以来,省会就设于保定市,该市虽经几年来的恢复与发展,但由于建设工业的条件缺乏,将来很少可能成为工业城市。而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有计划建设时期,省的领导重心必须转向城市特别是转向工业城市。省会设于保定,实难适应新的领导任务。“石家庄市地处京汉、正太、石德两铁路干线的交点,工业比较发达,且有发展工业的各种优越条件,将是全国重要工业城市之一,也是军事要地,在国家建设发展中,该市势必成为全省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便于领导工业推动全省建设工作,特呈请将省会迁往石家庄市。1954年,经华北局和政务院批准,同意搬迁。为此,石家庄市成立河北省省会迁建办公室。裕华路曾作为省府路进行建设,现今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科技大厦一带曾规划为河北省省府、省委所在地准备进行重点建设。1955年8月,经中共河北省委多次研究,为贯彻中央“厉行全面节约,反对一切浪费”,集中一切力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精神,决定:河北省会暂缓迁石,停止迁建工程,节约出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第一次省会搬迁计划暂停。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然石家庄也受到“左”的思潮严重影响,受到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干扰破坏,工农业生产受到影响,但广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给予了坚决抵制和斗争,不仅率先在河北全省实现政治上安定,而且在经济上也为支援河北省其他城市、支援京津地区、稳定大局作出贡献。而当时的省会保定却是碉堡林立,武斗不息、枪炮不断,直至粉碎“四人帮”后才实现安定。1968年1月16日至28日,北京军区在北京召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认为,“石家庄市的文化大革命走在全省的前头,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又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形成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议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1968年1月29日,经中央批准,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河北省省会迁石。同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石家庄市东方红体育场举行。从此,石家庄市掀开历史新的一页,成为河北省政治中心,并逐步成为河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特点

河北省省会迁石后,随着石家庄逐步成为河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带来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河北省经济中心地位逐步形成和确立。这也是石家庄解放后20年间城市定位的第三次改变和提升,也是石家庄经济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68年省会迁石后,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座落于维明路南头原华北警校和石家庄市六中院内。省直各单位先后迁至石家庄市桥西一带。随着机构不断完善,各职能部门,各厅、局逐渐恢复成立,遍布市内各区。1970年5月,中共河北省委恢复建立,省革委作为河北省行政机构,改变了原革委会“一元化”领导状况。随着河北省政治中心确立,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的文化中心地位也逐步确立。河北日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迁至石家庄。石家庄的电信进入由县间中心区转为省会为中心局的电信网络建设调整时期。对原有长话电路进行了完善和调整,1975年建成了长途通信楼,开通和增设了省地直达电路,省政电路,省内、地、市、县电路。1968年建成的原“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改为河北省博物馆,以后在其南侧依次建成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省科技馆和河北科技大厦。河北省歌舞剧院、河北话剧院、河北杂技团、河北京剧团和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等河北省直属文化艺术团体先后迁到石家庄。到1976年底,石家庄市大专院校发展到5所(不包括部队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发展到20多所、医院达20所以上。这些都标志着石家庄作为河北省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

河北省省会迁石后,迎来了石家庄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飞跃。虽然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的工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管理、生产秩序被破坏、打乱,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差、产品质量低劣。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省会迁石这一体制性因素为石家庄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过去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发展平台和环境,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在不断形成和确立。在省会迁石、石家庄成为河北省的中心城市过程中,呈现了石家庄的城市定位的3次提升,也体现了石家庄城市发展中的包容性、多样性等特点。

第一次,1947年石家庄的解放,石家庄由一个近代工业的小城市,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时期的中心城市。在中国社会由革命战争转为和平建设,中国革命由夺取政权转为建立政权,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为城市的时候,石家庄成为中央由陕北到华北的落脚地,三大战役的指挥地,新中国的筹划地。

第二次,在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折时期,石家庄由一个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城市,发展成为国家轻纺医药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是河北省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第三次,石家庄由一个轻纺医药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城市,转变为河北省的省会,成为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石家庄3次城市定位的改变和提升,反映了石家庄包容性的特点。第一次城市定位的提升中,随着石家庄的解放和成为华北的政治中心城市,人员急剧扩大。来自各解放区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干部、军人、文化工作者和群众云集石家庄,人口的剧增带来了城市人口构成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在第二次城市定位的改变和提升中,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再次改变了石家庄的人员构成和城市文化。第三次城市定位的改变和提升中,是随着省会迁石,石家庄作为河北省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逐步形成和确立。市区人口迅速增加,并出现了机械人口增长加快和城市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两个特点。从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市区人口从1966年底的64.3万增至1976年底的84.5万人,净增20万,其中重要特点之一是机械人口增长快。首先是随着省会迁石,省直干部、职工及家属的迁入,其次是中直一些单位迁石及其随带的干部、职工和家属,加之“文革”期间陆续落实各项政策,原下放、返乡的干部、职工、居民返市,都促进了石家庄市人口猛增。与机械人口增长上升趋势相比,出生率下降、自然人口增长减缓。城市人口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市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省会迁石后,省直、中直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家庭入市,使石家庄市城市人口构成发生变化:一是人口构成更为广泛,一改过去单纯企业职工增加、劳动大军增加的现象;二是文化层次和人口素质提高;三是在业职工结构改变。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增长比例快于职工总数增长比例,这些对石家庄市人口素质提高发生着直接影响。

三次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是石家庄不断接纳全国各地的人员、包容四面八方的市民的过程,它也构成了石家庄的城市人员和文化、方言的千差万别和丰富多样的特点。

河北省省会为什么选在石家庄(河北省会迁石家庄与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1)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

河北省省会为什么选在石家庄(河北省会迁石家庄与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2)

关于同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 同意省会迁至石家庄的中共中央文件。

河北省省会为什么选在石家庄(河北省会迁石家庄与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3)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