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的意义(东北振兴抓住这一点)(1)

△ 2017年5月19日,经过新扩建的华晨宝马新大东工厂在沈阳正式投入运营。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就占了58项;从这里,流出石油,调出粮食,输出钢铁⋯⋯东三省之一的辽宁省,更是有“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长子”的美誉,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等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在这里诞生。

然而近年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步伐慢了下来,思想观念不够活、体制机制不够顺、产业结构不够优、质量效益不够好、创新动能不够强等问题逐渐暴露无遗,甚至经济增长一度出现“断崖式下跌”。

为破解发展难题,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东北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2016年,党中央科学把握发展大势,擘画了东北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拉开了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大幕。

辽宁有着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基础雄厚的产业,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如何发挥老工业基地既有优势,真正把实体经济当作“压舱石”,让老工业基地升级为新工业基地?科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抓手。有了这个抓手,辽宁也正在萌生新的力量。

自主创新铸就强国重器

“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从这句业内俗语足见压缩机的作用。

压缩机主要由高速旋转的叶轮、转子及机壳构成。仅就机壳制造而言,技术就极为复杂。很长一段时间内,业内都采用比较落后的铸造方法,20多道工序,3~9个月工期,模型则经常由于砂眼、气孔、夹渣等缺陷而导致返工,成本、质量和交货期都难以保证。当时,世界上同类产品的制造商也一直在寻求机壳制造技术的突破。

1992年,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沈鼓集团)决定向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发起攻击,并把任务交给了杨建华。

“当时领导交给我一张简单的图纸,要求把150多个零部件拼装成一个长4米、宽3米、高3米、重20吨的机壳。没有类似的资料可借鉴,没有现成的工装可利用,当时的压力很大。”沈鼓集团首席工人专家、中国压缩机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杨建华回忆,当时他与徒弟们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凭借自己的经验,大胆地进行创新。反变形法、钢性固定法等新工艺,在上百个技术难点被攻破后一一建立起来。最终,我国第一台拼装焊接机壳诞生。以此产品为开端,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杨建华通过在生产中不断地改进、总结和提高,创造性地推出了“一四拼装法”,结束了中国鼓风机、压缩机机壳必须铸造的历史,工艺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一四拼装法”让沈鼓产品进入了大型化、高等级的新阶段。

随着沈鼓技术的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几大巨头逐渐将沈鼓视为威胁,对其采取技术封锁。这让沈鼓集团认识到:无论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此,更加坚定了沈鼓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决心。

在西方跨国垄断巨头的眼里,大型乙烯压缩机是他们的法宝,决不给中国学习的机会。外表看似柔弱的姜妍,却成为打破外国垄断的“终结者”,她不仅主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还是我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在这个代表石化工业装备最高水平的领域,开启了“国产化时代”。

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正是主推老工业基地崛起的代表之一,也是代表“中国智造”的一张亮丽名片。“未来我们还将矢志不渝坚持自主创新,倾力铸就强国重器,让装备中国,走向世界。”沈鼓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孔跃龙说。

国产机车开上“世界屋脊”

振兴东北的意义(东北振兴抓住这一点)(2)

△ 2017年11月7日,工人们在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车间紧张工作。

青藏铁路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是号称离“天堂”最近的铁路。此前,青藏铁路拉格线牵引任务均由美国进口的NJ2型机车完成。

“国产机车上不了高原,一直是我们心中过不去的坎。”中车大连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为此,我们的研发团队非常不甘心,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

在中车大连公司的研发团队中,魏宏就是其中一位。自大学毕业就进入中车大连公司的魏宏如今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16年。谈及首批HXN3高原内燃机车的研发过程,魏宏如今回忆起来仍感慨良多。“当时心里就一个目标,一定要让国产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登上‘世界屋脊’,所以整个团队都奋勇向前,从未放松过。”

“第一次到高原上完全没有概念,为了赶时间到车厢上观看一组数据,100多米的距离跑着就去了。结果,到车厢上就因为缺氧直接晕倒了。”讲起第一次上高原的经历,魏宏笑着说,“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在高原上已经习惯了。”

2014年7月,首台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在中车大连公司下线。同年8月,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公司生产的首批高原机车担当开通首日的客运牵引任务,国产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登上了“世界屋脊”。

“一个技术或功能要实现从0到1的攻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0到1这一门槛迈进来之后,就要在1到100之间打分。一个功能的实现,在我看来要打到很高的分才能算真正实现。”魏宏说。

据魏宏回忆,为了追求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变频启动技术的完美,他们在做试验时尤为严谨,前期理论计算成功,样车试验顺利,但等车真正造出来用到这套技术时却出现了问题。“样车一旦生产出来,后续很多环节都是有节点日期的,一个功能实现不了,后续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当时我们团队压力很大。不分昼夜连续熬了14天后,终于解决了问题。等项目结束那天,我们真是长舒一口气。”

正是在魏宏等每位中车大连公司员工的辛勤努力下,2018年6月11日11时,伴随着HXN30311机车清脆的汽笛声,Z6801次旅客列车到达拉萨站,标志着国产高原机车正式担当青藏铁路格拉线(拉萨—格尔木)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穿越唐古拉山,征服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HXN3型高原机车是根据我国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研制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最高速度120km/h,额定功率3100kW,机车具有功率大、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小的特点,可抵御紫外线强、空气稀薄、严寒缺氧、大坡道、桥隧多等诸多不利环境影响,满足运用条件十分苛刻的青藏铁路牵引要求。

“高原机车为青藏铁路客货运输增运上量提供了动力支持,更为国产机车设备制造和运用管理工作积累第一手试验数据资料。”魏宏说。

中国室外重载型移动机器人亮相新加坡港

额定负载高达65吨,定位精度±5厘米,最大运行速度7米/秒,制动距离小于13米⋯⋯今年6月,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新加坡港,一款港口移动机器人惊艳亮相,而自主设计研发这款重载型移动机器人的生产商正是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PSA新加坡港务集团作为全世界第二大港口运营商,拥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行业经验,其经营着全球最大的中转枢纽港。

“2017年8月,几经周折,我们与PSA新加坡港务集团取得联系,而此时已有海内外5家知名企业的30台重载型机器人在新加坡港进行现场试用。我们向对方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技术优势,最终他们答应给我们一次机会。”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回忆道。

哈恩晶介绍,PSA新加坡港务集团针对研发项目提出了一系列技术需求。尽管新松在移动机器人行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储备和高质量客户群体,还率先研发了电磁感应供电移动机器人、户外巡检移动机器人、双车联动移动机器人、大负载移动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但室外重型载移动机器人这个特殊领域,对于新松团队来说还是首次尝试。

面对全新的研发领域和经验丰富的强劲对手,新松团队毅然接受挑战并启动项目。最终,突破重重技术难点,设备样机于2018年10月在青岛新松产业园装配完毕,并发往新加坡港运行试用。

“PSA新加坡港务集团以全球顶级的港口运营管理标准,对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进行了严格的性能测试和审查,最终我们获得投标资格。在竞标环节中,新松公司成为3家中标企业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这也标志着新松室外重载型移动机器人正式步入国际市场。”哈恩晶说。

“技术创新是我们的灵魂”“核心技术一定要在自己手中”“不进行科技创新就是等死”⋯⋯企业负责人无不如此感慨。这些位于中国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意义。众多企业借势发展,紧抓“自主创新”这张王牌,一批高端装备产品陆续研发成功、关键共性技术相继攻克,增强了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了新时代辽宁产业振兴发展的新品牌,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王擎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