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笑话,说的是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输到清华大学访问,结束时与顾校长互赠礼品顾校长赠送自己手书清朝黄遵宪先生的《赠梁任父同年》一诗给宋楚瑜,原诗:寸寸山河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淚,精卫无穷填海心顾校长在读到“瓠”字时卡了壳,场面十分尴尬,好在有人提点才下了台如果顾校长是临时接触到这首诗,不会读並不奇怪,谁都有出错的时候,奇怪的是该诗是他预先亲手书写出来的,也就休怪别人笑话了身为全国顶尖学府的校长,竟然在应对来宾的严肃场合上出笑话,足见其治学态度是不够严谨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黄遵宪近世诗界三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黄遵宪近世诗界三杰(咬文嚼字从清华大学校长的笑话谈黄遵宪先生的诗)

黄遵宪近世诗界三杰

几年前看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笑话,说的是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输到清华大学访问,结束时与顾校长互赠礼品。顾校长赠送自己手书清朝黄遵宪先生的《赠梁任父同年》一诗给宋楚瑜,原诗:寸寸山河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淚,精卫无穷填海心。顾校长在读到“瓠”字时卡了壳,场面十分尴尬,好在有人提点才下了台。如果顾校长是临时接触到这首诗,不会读並不奇怪,谁都有出错的时候,奇怪的是该诗是他预先亲手书写出来的,也就休怪别人笑话了。身为全国顶尖学府的校长,竟然在应对来宾的严肃场合上出笑话,足见其治学态度是不够严谨的。

此事后来时不时被人拿出来当笑料,令顾校长颜面尽丧。但顾校长写这个“瓠”字,是否黄先生的原作,连当时在场的学生、教授以及后来作笑料的撰文者,都未曾提出质疑。其实该诗流传此句二字有不同版本,有“侉离”、“瓜离”。只有顾校长写作“瓠离”。“瓠”(读hu,第四声),是一种野生藤蔓草本植物,夏天开花,果实长圆,嫩时可食。此植物生僻,少有人认识。黄先生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其文字功底及文学常识非同寻常。他怀着满腔的爱国激情写这首诗,以诗言志,怎可能将大清的江山比喻成一颗生僻的瓠果呢?因此,我认为“瓠”字不会是作者原作之字。

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此诗写于一八九六年,即甲午战争失败,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辛丑条约》之后的第二年。由此上溯至一八四二年,自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其间与中英、中法、中美、中俄、中日等外国列强先后签订了不下二十个不平等条约。大清帝国的江山就像一头肥猪,今天被这个割一块,明天被那个咬一口,任由列强宰割瓜分。大批爱国仁人志士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纷纷起来抗争,力求变法图强。国难当头,黄先生一方面希望清政府振作自强,以江山社稷为重;另一方面,决心尽自己绵薄之力去挽救国家危难。他用“杜鹃再拜忧天淚,精卫无穷填海心”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无比忧虑和愿意为国出力之心。他写这首诗赠梁任父(梁任即梁啟超,父是作者对梁启超的敬称),就是为了请梁先生到上海主办《时务报》,传播变法救国思想。

流传最广的这句诗是“侉离分裂力谁任”。“侉”(读kua,第三声),释义是说外地人说当地话带有外地口音,因此蔑称外地人叫“侉子”。把洋人说是“侉子”,说得过去。那些外国人可以任意瓜分我们的国土究竟是谁的责任呢?当然是指那班卖国求荣的最高统治者了。但该诗流传的是“侉离”不是“侉子”。再说“子”字在这里也不合七言绝句的平仄声韵要求。如果是“侉离”,则该词无解,在汉语词典里也根本找不到这个词。所以本人认为“侉子”、“侉离”都不是原作之词。到底黄先生写的是哪个字,没有原稿就没有真实答案,都是后人传印错误。既然找不到原稿,就应该在不同版本中找一个字形相近、字意贴切的字固定下来。我觉得只有“瓜离分裂”才贴切。瓜离就是瓜分,像切瓜一样分开,一般指疆土被分割,也符合该诗平仄声韵要求。

第二句末尾的“任”字是仄声,不合七言绝句平起平收要求,黄先生不可能不懂格律诗常识,疑为“人”字。因为这两个字同韵不同声,“人”字为平声,符合绝句平起平收要求。

古人留下的诗文,都为后人传印,别风淮雨的现象很多,没有原稿都有以讹传讹之嫌,只要文意通顺,字义不悖文意就行。可惜专家学者甚多,较真者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