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父亲退隐家中所编著我村《村志》,眼看就要定稿,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在关于村名由来的关键节点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并且有证据在手,是一片儿墓碑拓片。

拓片的复印件,如图: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

据“程咬金”说,该墓碑出土于我村东一里后万家村,因墓碑上有“刘买固”三字,他即推断是我村“留买固”的原村名,并由此认定父亲笔下的村名由来属勘误。

能够刻在石头上的村名还需要质疑吗?父亲一向治学严谨,唯恐疏漏,为人笑柄,顿然就沉默了。

那么,碑文记载的“刘买固”是不是我村“留买固”的原有村名呢?要揭开这个谜,非得对碑文进行一番研究不可。这才引出了我掌勺的一盆《历史知识烩》。不管最终能否拨乱反正,还原我村冠名的真实面貌,还原一段清明的历史;只管将此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这盆大烩菜,作为一份“有没有营养,先填饱肚子再说”的午餐吧,您别嫌弃,端起找个墙根蹲下来慢慢吃。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

碑文除了少部分字体年久磨损,其它大部分还能辨识,抬头:“唐故清河孟公墓志铭并序”。又见:“公名叔元,字太初,其先清河令------”,应该可以确认:唐朝清河地区的孟姓男性,生前做过清河县令。

再看碑文。一些颂词套词无关历史信息,略过,只挑出含有历史信息的文字:“------于乾宁三年三月二日下世于观县崇福乡石村刘买固之私邸,享年柒十有一------婚胡氏夫人------有子三人------女五娘,适清河张氏------便取光化元年戊午岁十月二十八日迁于本庄先代茔域,去家一里平原,礼也。东至堤口,西至朱买臣,南至道,北至长堤------”。

假定碑文所载清河为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3)

清河县属河北省邢台市辖,去我村约300华里距。现清河县域,有“武植祠”也即武大郎的祠堂供奉。在《水浒传》中,清河县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好汉武松打虎于阳谷景阳冈后,回到老家清河县,得到清河县令赏识,在县衙当了一个捕头;期间发生了潘金莲与西门大官人与王婆等乌合之事;再有武松怒杀三人为兄报仇,等等。

顺便提起:今天的学究们,对《水浒传》书中所描叙之清河县,存疑,争论不定。书中从地理位置交待,清河县在阳谷县附近,紧邻阳谷。而现在的河北省清河县距离阳谷少则200多公里,绝不可能是武松夜过阳谷景阳冈,次晨回到家乡的那个清河县。其实,《水浒传》一书中有很多包括地理知识在内的“勘误”之处。或者,今人并不懂作者施耐庵的用心安排。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4)

另,清河县有“华夏张氏祖庭”,每年都有海内外张姓后人聚此祭祖。本地人认可:清河乃张姓起源地。暂按下不表。

再说乾宁。“乾宁”乃唐朝皇帝昭宗李晔的年号,年份是公元894年元月至898年八月,属唐朝末年时期。那么,孟公下世时间就算确定了:公元896年三月二日,距今1122年。

李晔(867年2月22日—904年8月11日),即唐昭宗(888年—904年在位),初名杰,即位后改名敏,后又改名晔。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武则天和唐殇帝除外),在位16年。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5)

李晔,咸通八年(867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于长安宫中,6岁时被封为寿王。唐僖宗即位后,因其同母弟由,厚待之。广明元年(880年)因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李晔也是密切随侍左右。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群臣因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只有宦官杨复恭请立唐僖宗同母弟寿王李晔。此时唐僖宗已不能说话,只是略微点头算是恩准,于是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遗诏立寿王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八日,僖宗崩,遗诏命太弟嗣位,改名为敏,即位于柩前,时年二十二岁。十一月,改御名为晔。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6)

宦官杨复恭居功自傲,怎奈李晔不尿他那一壶,他便与朝廷分庭抗礼,发展到后来起兵谋反。折腾了一年多,被李晔使用手腕将其斩首,这一局皇上李晔胜出。

当时黄巢起义虽已失败,但大唐帝国在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地方藩镇割据,基层组织完全为军阀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署理。李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并实行了平定四川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用兵四川虽然最终消灭了田令孜,但是却最终失去了西川,让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河东之役虽然削弱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朱温则坐收渔利。从此朱温的实力不断壮大,等于间接上帮助朱温成为中原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7)

景福二年(893年)七月,李茂贞领兵进军长安问罪。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又指使宦官杀死了另一个宰相崔绍纬,再次移师长安,昭宗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而走到半路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恐吓昭宗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挟持昭宗于乾宁三年(896年)七月十七抵达华州,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大臣幽禁了将近三年,期间皇室宗亲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杀。直到乾宁五年(898年),这一年朱温占据了东都洛阳,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暂时的联盟,他们决定宁可让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他落到朱温手里。于是昭宗在乾宁五年的八月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以资庆祝。

一回到长安,在宦官和官僚们之间的旧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场危机。以中尉刘季述为首的宦官垂死挣扎,进行最后的抗争,他们策划废黜昭宗,拥立太子。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们实现了他们的计划,将昭宗关在了他最熟悉的少阳院,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跟挖的小洞里送进去。但是宦官们害怕李克用、李茂贞和韩建等人会兴师问罪,将包袱抛给了朱温。而朱温并不想在残酷的宫廷政治中使自己陷得太深,相反他派人将实行政变的宦官们一个个都暗杀了,于光化四年拥立昭宗复位,昭宗改元天复,加封朱温为梁王。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8)

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朱温再次表请迁都洛阳,当昭宗“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又对他的侍臣说:“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朱温把昭宗左右的小黄门、打毬供奉、内园小儿等200 余人全部缢杀而代之以他选来的形貌大小相似的亲信。“昭宗初不能辨,久而方察。自是昭宗左右前后皆梁人矣!”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9)

朱温也担心昭宗再次成为自己对手的招牌,就对他下了杀手。天祐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正在皇宫安歇,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深夜来到宫殿,言军前有急事相奏,欲面见皇帝。昭宗的妃子见来人众多,正在犹豫,史太挥刀杀死她,闯入宫内。蒋玄晖入宫后见到昭仪李渐荣,问她:“皇帝在哪儿?”李渐荣大声说:“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皇帝!”昭宗由于内心苦闷,喝了些酒,正在睡觉,听到有人入宫寻他,暗觉不妙,急忙起身,只穿着单衣绕柱躲藏,史太逼近,将昭宗杀害,时年三十八岁。昭仪李渐荣为了保护昭宗,伏在昭宗身上,也被杀害。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二年二月二十日,葬于和陵。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0)

从以上历史信息看,当时的孟公置身于非常混乱的政治环境里,“基层组织完全为军阀取代,州无刺史,县无令长,地方事务多由武夫署理。”可能那时正好赶上他任职清河县令,但他并不能完完整整地去履职,经常处于无班可上,无事可做的状态。即便上班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便上班也不过是在衙门口跟几个门卫侃侃闲篇,哪里还有升堂坐威的县太爷形象;或者那时他已经退休赋闲家中,本指望有一点退休的银两廖以生机,安度晚年,哪成想上月推下月,猴年推马月,退休金根本就没地方发放,恐怕都被军阀拿去充了军饷了吧。

孟公在清河县原是有一个家的,那是他作为县令的福利待遇。县太爷的家非比寻常百姓的家,自然有一个大大的庭院,有假山流水,有翠竹芭蕉,鱼池里游走着金红的大鲤鱼,有四季花卉的花园。如今,天已深秋,万木萧索,孟公站在花园里,脚下踩着唐朝大方的步砖,看着满目的凄凉,想着满腹的嗳气,一阵小风吹过来,不觉就打了个寒颤。“天凉好个秋!”就如这大唐江山,多少阳光春风滋育的树叶儿和花瓣儿,在这深秋的风里瑟瑟凋零。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1)

事情来得比预感要快。刚刚收拾完了破碎的心情,还没来得及收拾行囊,藩镇官兵就围住了家门。家被抄了。理由是:“时过境迁,福利待遇取消,凡一切家用器具起居之物一应充公。”哪里是充了国家的公,而是充了他藩镇的公,拿着唐三彩去铁匠铺子兑换刀片子去了。当年的县太爷,如今的老孟,于年逾古稀之年,携妻带口净身出户。

行至官路,老孟抬头四下里张望一番,此时的天际四周乌云密布,天很低。而此时的天子呢?在高高的天上视察民情么?还是在三宫六院的后花园里与嫔妃们捉蝴蝶?唉!

走了三天三夜,出去清河往南两百余里,来到了观县境内。脚上也打了水泡,走不动路了。家乡业已近在咫尺,内心深处不免升起“怯乡”之意。突然想起在观县的一个故交,此人叫刘买固,为人正派,满腹才气,因看不惯世事炎凉,终日隐居农庄,粗茶淡饭,把锄东坡,饮马南山。自种自吃、不争利禄、不争朝野的乡野农夫生活,倒也过得安逸。前边不远即是故交刘买固的家——崇福乡石村。衣锦还乡是不可能了,也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权且投他以寄命安身,也罢。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2)

且说观县。观县县置久远,早在夏代,为古观国,亦称观扈。夏代第一个世袭帝王名启,启的第三个儿子武观被封于观地。地名中有“观”字,封的王名中又有“观”字,故后来建县时便离不开“观”字。

商代扔用观国,周代称观津。

后来由于武观曾以观扈为根据地反叛,故汉初建县时定名为“畔观县”,畔和叛同义。东汉时更名为“卫公国”,为周后裔姬常的封地。晋代称“卫县”。南北朝时称“卫国县”。王莽篡朝后,因为他本身是个叛臣,故最怕说叛字,便下令将畔观县改称“观治县”。隋代对县名进行清理,决定既不用“畔”字,也不用“治”字,只采用一个来历已久的“观”字,成为“观城县”。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3)

春秋时期,观属卫国。战国时期,观邑先后为赵国、魏国属地。秦代,观邑属东郡。汉初,实行郡县制,观地始建县,称“畔观县”。宋代属河北东路开德府;金代属大名府路开州;元代属中书省濮州;明代属山东省东昌府濮州;清代属山东省曹州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划属山东东临道,国民政府成立,废道,直属山东省政府。1953年与朝城县合并为观朝县。观地建县至今已两千二百年,观城县之名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

现在的观城镇1949年为观城第一区,1956年划归范县为观城区,1964年划归莘县仍为之,1971年成立观城公社,1984年置镇。

观县地望。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初,高祖始置顿丘县(治今清丰县城西南)、畔观县(治今清丰县城南),均属东郡(郡治在今县境固城一带)。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增置阴安县(候国,治所在今县城北20里许),属冀州刺史部魏郡(治邺,今河北省磁县城南)。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4)

隋(581年--618年),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顿丘县(治今清丰县城西南);改卫国县为观城县(治今清丰县城南),均属武阳郡(治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后,析顿丘县之一部分入澶渊县。

唐(618年--907年),武德(618年--626年)初,顿丘县属河北道魏州;四年(621年),改属澶州。贞观元年(627年),废澶州,顿丘县还属魏州;十七年(643年),省观城县入昌乐县(治今南乐县城西北,仓颉陵北侧)、临黄县(治今范县城南临黄集)。大历七年(772年)复置渡州、观城县,观城县与顿丘县同属澶州。同年,析顿丘、昌乐之4乡置清丰县(治清丰店,今清丰县城西北),属澶州,隶河南道。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5)

故交刘买固的私邸,孟公是来过的,只是年久物移,打问了几个村民才找得到。私邸不过是几间还算像样的草舍;低矮的土围墙上长着无人打理的仙人掌;大门是有的,只是柴门,用草绳结扎的木棍,因年久糟朽,木根散落一地。能有三尺立足之地就不错了,老孟哪敢心存奢望。

唐朝末年,民间刮起一股病害风,很多村庄被洗劫一空。那是一种可怕的流行病,随风传染。老孟的故交刘买固一家老小就是在这股风里风化成尘的。老孟来的也巧,主人刚刚腾出了地方,正好容他栖身。邻居都不敢靠近,怕传染。老孟不怕,与老伴儿和儿孙们就此算是鸠占鹊巢了吧。

天有不测风云。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三月二日,孟公在衰耄之秋再也无心无力悲秋,下世于观县崇福乡石村刘买固之私邸,享年七十一岁。

孟公已盖棺,该介绍一下尽礼居丧的孟公家人了。孟公妻胡氏夫人,四德三从;有子三人,有名无迹;女名五娘,嫁到清河张氏。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6)

注意这里提到的“清河张氏”,如果不对历史做一番更深入的探究,很容易认定为清河县的张姓宗族。要真正了解“清河张氏”所指,必须首先了解“张姓”起源。

目前,已经被学术界公认的“张姓”始祖就是张挥。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7)

唐人林宝《元和氏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那么,青阳是谁,挥在何时任弓正,为何观弧星能发明弓和箭呢?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又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于此可知,青阳就是玄嚣,他所居之"江水",东汉应劭注为"古江国也",其地望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

青阳的儿子挥,与帝颛顼同是黄帝之孙,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所任之"弓正",是监管制造弓箭的官,应在颛顼之时,活动地点也当在颛顼的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带。"弧星"即弧矢星,共9颗,在天狼星东南,其中8星如弓形,1星像矢,在大犬、船尾两星座内,很像上弦的弓箭。挥经过许多夜晚观察,从弧星的形状受到启发,创制成弓箭,对当时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便以张为氏。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与官名"弓正"及古星名"弧"均密切相关。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8)

再说“清河”。《读史方舆纪要》曰:“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曰青河。”又曰:“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入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19)

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0)

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1)

由于帝丘紧邻黄河,经常遭受黄河泛滥洪水肆孽,张挥后裔无奈被迫迁徙他处安身立命。有句俗语:“捎着馍沿着河,饿不着渴不着。”古代人口迁徙是常事,沿着河流迁徙是经验,生存法则。张姓族人就是这样,沿着清河一路往下游走,就到了河北省清河县境,然后扎下了根基。由于清河县境生存环境很好,便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张姓族群越来越兴旺发达。以至于后来张姓宗族势力已经能够对地方政府产生影响,左右政治。在民间,源发于清河的张姓宗族就被贴上了“清河张氏”的标签。从广义来理解:“清河张氏”的清河是河流流域,也即清河流域的张氏族群;从狭义来理解:“清河张氏”仅仅是源发于清河县的张氏族群。为此理解之不同,河北省清河县与河南省濮阳县,在“张氏祭祖”、“姓氏文化”方面产生了分歧,网络上挽了袖子骂了战。

站在全国一家亲的角度,公允地说:濮阳县是张姓起源地,是源;清河县是张姓兴旺地,是流。这一点我曾另有小文谈起,见《清河源流辩证》。源与流并不对立,是没有争执需要的。

再说墓址方位坐标。其中提到“西至朱买臣”。朱买臣是历史名人啊,我们这一带民间有关于朱买臣的戏曲,很多老百姓都看过听过。著名的戏段是《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2)

百度词条:

朱买臣(生卒不详),字翁子,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西汉大臣。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朱买臣家贫好学,靠卖柴生活。经同乡严助推荐,拜为中大夫。东越多次反叛,朱买臣向汉武帝献平定东越的计策,获得信任,出任会稽太守。约一年后,因平定东越叛乱的军功升官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后因诬陷御史大夫张汤事发被汉武帝在长安处斩。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3)

西汉的朱买臣是吴县(今属江苏)人。家里很贫穷,但非常爱好读书。他不治产业,四十岁仍然是个落魄儒生,常常靠砍柴卖掉以后换回粮食维持生计。

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各诸侯拥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朱买臣夫妻俩为逃离战乱,背井离乡逃到会稽郡富春县下涯(今建德下涯镇),见前面一条溪流,清澈透明,因唇干舌燥,忙蹲下来用双手捧水饮之,口感甘爽。他们来到大洲源(新安江的一条支流),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搭个茅篷居住。

夫妻俩同到山上砍柴,挑到山下市场上去卖,维持生计。朱买臣在挑柴途中背诵诗文,有人在背后笑他是个书痴,当作新闻传来传去。惹得妻子难堪,所以劝他挑柴时不要嘴里念个不停,让周围人当笑柄。可朱买臣不听妻子的劝告,无动于衷。反而越念越响,甚至如唱山歌一般,弄得周围人都围过来看热闹。

他的妻子感到羞愧,请求与朱买臣离婚。朱买臣笑着对她说:"你别看我是个穷鬼,我五十岁要大富大贵,你跟我吃苦已有二十多年,现在我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再等我几年,等到我富贵的时候好好报答你的功劳。"妻子忿恨地说:"像你这样的人,最后只能饿死在沟壑中,又怎么能够富贵呢?"朱买臣再三劝说,妻子便索性大哭大闹,朱买臣没有办法亦只好同意离婚,写了休书,递到妻子手里,妻子毫不留恋,离家而去。

之后,朱买臣自己在路上边走边歌咏,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他给他饭吃。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4)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登基,是为汉武帝。又过了几年,朱买臣经朋友帮忙,介绍到会稽郡当一名差役。年末,会稽郡上计吏要进京汇报,派朱买臣去押车。

朱买臣随上计吏押送辎重车来到长安。他到皇宫门前上送奏书,很久没有回音。于是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用品都没有了,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一天,朱买臣凑巧在街上遇到同县人严助,严助官居中大夫,深受汉武帝赏识,于是严助向汉武帝推荐了朱买臣。汉武帝召见朱买臣,朱买臣谈说《春秋》,讲解《楚辞》,汉武帝很高兴,便封朱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一起在宫廷侍奉皇帝。当时正要修筑朔方郡城,公孙弘上疏进谏,认为修城会造成国家经济疲退,财政吃紧。皇帝让朱买臣去和公孙弘辩论以使其折服。

后来,朱买臣因犯事被免职,就回到会稽郡,在会稽郡官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5)

元鼎五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复无常,屡次不听朝廷命令。因此汉武帝召集文武大臣献计讨伐。经文武大臣提议,汉武帝将朱买臣召回,恢复官职,命令朱买臣献策。

朱买臣说:"以前东越王居住守护在泉山之上,地势险要,一人守险,千人都攻不上去。如今我听说东越王迁徙南行换了地方,此地距离泉山五百里,在大泽中。现在如果派兵过海,直接攻击泉山,陈设舟船、排列士兵围攻,席卷南行,就可以攻破消灭东越国了。"

汉武帝非常高兴,采纳朱买臣的作战计划,封他为会稽郡太守。皇帝对朱买臣说:"荣华富贵以后不返回故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一样,你打算怎么办呀?"朱买臣叩头谢恩。

汉武帝下诏命令修造大兵船,准备粮食和一些水战用的器具,等诏书下发后,大批军队随从朱买臣一起出发前往会稽郡。

朱买臣来到会稽郡城外,令随从在城外等候,朱买臣仍旧穿上又脏又破的旧衣裳,怀里藏着太守印绶,步行来到郡邸。正逢年末上计官吏到京上报的时候,会稽郡那些上计官吏正聚集在一起饮酒,对朱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朱买臣便走进后厅,守邸人就和他一起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朱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抽出绶带,看到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很吃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官吏。官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乱说大话!"守邸人说:"你们试着进屋来看看吧。"有位平素轻视朱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都惊慌害怕起来,向守丞禀报,并赶忙相互推挤在中庭排成排拜谒朱买臣。朱买臣这时慢慢地从后厅中走出来,众人拜倒在地,朱买臣向他们摆摆手,示意让他们站起来。待众人起来,外面已驱入驷马高车迎接朱买臣,于是他便乘坐着驿车离去。会稽的官员听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

朱买臣到会稽郡(郡治在今苏州市)上任后,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送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他还召见所有以前曾经给过他粮食以及对他有恩的朋友旧相识们,并一一回报他们。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6)

元封元年(前110年),东越王余善自称东越武帝,入侵汉朝的白沙、武林、梅岭,杀死地方官员。

朱买臣接受汉武帝的诏令,率领军队与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出发,由海路进攻东越。战争过程中,闽越的君主繇王居股与人合谋杀死了余善,向汉军投降。从此以后,闽越国灭亡。

朱买臣因平叛有功,被征召到朝廷做了主爵都尉(汉代官名),列于九卿之中。

过了几年,朱买臣因犯法被免官,后又被启用为丞相府长史。

御史大夫张汤原先是个小吏,在朱买臣前趋承奔走。张汤与公孙弘脾气相投,是莫逆之交,二人互相推荐,标榜朝堂。于是汉武帝敕封张汤为廷尉。

后来张汤诬告朱买臣的好友严助与淮南王刘安谋反有关,汉武帝下令将严助斩首。朱买臣因此怨恨张汤。等到朱买臣为丞相长史,张汤多次执行办理丞相事务,就故意欺侮凌辱丞相府里三名长史(即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朱买臣、王朝、边通去拜见张汤的时候,张汤就坐在床上,不以礼相待。因此,三长史对张汤心怀怨恨,待机报复,朱买臣常想舍命害死张汤。

不久,孝文帝陵中瘗钱(陪葬的钱币)被盗。张汤要陷害丞相庄青翟,将瘗钱被盗一案,全部推卸在庄青翟头上,而且还要办他明知故纵的罪名,免去他的官职,然后由自己代替丞相位置。不料有人将隐事泄漏出去,朱买臣、王朝、边通知道张汤要陷害丞相庄青翟,便一起去通报庄青翟,并对他说:"束手待毙,不如先发制人,除掉张汤方为上策。据说商人田信等皆为张汤爪牙,与张汤勾结,营奸牟利,凭此条罪状好教张汤死心伏罪"。丞相庄青翟就命令三人代为办理。于是,朱买臣、王朝、边通暗中命令吏役去抓商人田信等到案审讯。一经廷审,严刑逼供,田信只得招认。

张汤知自己必死无疑,便写下遗书称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陷害他。写完遗书后,挥剑自杀,当即毙命。

汉武帝看了张汤的遗书,心里感到很后悔。便命令抓捕三长史,诛杀抵罪。将朱买臣、王朝、边通绑赴刑场斩首。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7)

连环画《覆水难收》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朱买臣娶妻崔氏,起初夫妻倒还恩爱。崔氏跟覆水难收典故连环画着丈夫过着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她有些不耐烦了,脾气越来越坏,她从心里看不起丈夫那副穷酸的样子,说话尖酸刻薄。朱买臣有口难言,只得默默忍耐。

一日,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朱买臣饥肠辘辘,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为多砍些柴草卖掉,买回米面,妻子就会高兴起来。谁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让媒婆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道殷实的张木匠。朱买臣一进家门,崔氏就提出要他写下休书。朱买臣痛苦地请求妻子再忍耐一时,等他时来运转,日子就会好起来。崔氏却坚定地表示,即使朱买臣将来做了高官,自己沦为乞丐,也不会去求他。朱买臣见她全然不顾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写下了休书。

不久,朱买臣因才能惊动了汉武帝。在汉武帝得知朱买臣闲赋在家之后,封朱买臣为太守。崔氏得知心慌意乱,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荣华富贵呀!她决定去找朱买臣,不要现任的丈夫了。崔氏蓬头垢面,赤着双足,跑到朱买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许自己回到朱家。骑在高头大马上的朱买臣若有所思,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马前,告诉崔氏,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应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份已尽。她羞愧难当,自尽而死。

朱买臣的墓址一直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嘉兴说,据《吴地记》记载:"嘉兴县,本号长水县,在东二里有会稽太守朱买臣坟。"

二、建德说,据《严州图经》卷二记载:"朱买臣儿子朱山拊护灵柩回故里建德朱池,葬朱买臣于幽径山。"

三、吴县说,出自北宋范成大所著的《吴郡志》一书。

四、商丘夏邑县说,夏邑县城东南三十里、有朱买臣墓。

此墓址没有提到我的老家——豫北地区。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8)

其实,历史上有两个朱买臣,汉朝这个朱买臣名气稍大。还有一个朱买臣大约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人物,是一员武将。

梁元帝时期(公元554年),梁元帝萧绎的心腹大臣朱买臣,山东夏丘县(今泗县)人。说来这个朱买臣与圣人孔子还是老乡哩。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29)

侯景之乱平息后,大臣王僧辩向还未登基的湘东王萧绎请示:平贼之后,不知应如何处置豫章王萧栋?萧绎说:建康城内随便杀。王僧辩不忍,不从,让萧绎另外找人做这个事。萧绎就吩咐自己的心腹朱买臣见机行事。

萧栋与两个弟弟从被囚密室逃脱出来,遇到梁将士,为他们解开枷锁。两个弟弟很庆幸,对哥哥说:今天终于免于一死。萧栋说:不要高兴得太早,我还是很担心。很快,朱买臣就找上门来,邀请三位到船上喝酒。刚喝几杯,有人叫朱买臣有事,朱便离开船出去了。不一会儿,船沉。三位萧氏皇族不幸落水溺亡。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30)

众臣权进,萧绎推让了一下就登上了梦寐已久的皇位宝座。于公元552年底在江陵称帝,改元承圣,是谓梁元帝。当时定都有争议,一派定都建康,一派定都江陵。最后,萧绎找了个占卜的术士,定了江陵。其实,这个决策是错误的,为以后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公元554年11月间,西魏大军迅速渡过汉水攻打梁朝。梁元帝萧绎当时还在大殿里和群臣学习《道德经》和《老子》,不知他是否想学习一点先人的“无为而治”的治理哲学,是否想在大兵压境的时候面对着大兵讲点“道德文章”?

萧绎与众臣退居内城,派出朱买臣等大将出城迎敌。只可惜这个朱买臣功力不够,败下阵来。受了一肚子窝囊气的朱买臣按剑觐见梁元帝,说:应该杀了那些个倡议定都江陵的大臣,以谢天下。萧绎苦笑说:定都江陵是我的主意,他们无罪。

千年古老的墓碑(古墓碑上的历史信息大杂烩)(31)

这个朱买臣可考历史资料大概就这么多。

按说,梁代这个朱买臣是山东泗水人,墓址也不应该在我的老家——豫北地区。

那么,我老家发现的墓碑上为什么有“西至朱买臣”几个字?实在想不通。

以上所列都是可查历史资料,经过本人掌勺做了这么一锅大烩菜。未知口味轻重,客官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