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开始于正月十四,在正月十四的晚上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则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作“送灯盏”,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和传说?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和传说(让我们细细说说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和传说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开始于正月十四,在正月十四的晚上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则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作“送灯盏”,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日的夜晚在甘泉宫祭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据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所言,元宵节源于佛教,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中就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

据《僧史略》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金人天降,摩腾与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敕令士族庶民于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南北朝时期,每逢元宵,夜里张灯,已经渐渐形成了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每逢正月十五,其宫中必定大张灯火。

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无论城乡,处处张灯结彩,真可谓是“火树银花满世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至于另有一说,则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据《岁时杂记》记载,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宋朝,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都有燃灯活动。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作为游牧民族,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全年假期只有16天。

到了明朝,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起,灯火煊赫,直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清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民间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