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宫什么时候建成(许昌市青少年宫的变迁)(1)

1994年,许昌市青少年宫工程奠基仪式 图片均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

青少年宫什么时候建成(许昌市青少年宫的变迁)(2)

位于延安路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旧址

核心提示

暑假来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了孩子们学习才艺、增长知识的乐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前身是位于延安路北段的市青少年宫,是团市委的二级机构。市青少年宫是我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市委、市政府、团市委的部署下,2019年6月,市青少年宫搬迁到东城区,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给全市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本期《许昌往事》为您讲述市青少年宫的变迁。

23年前,市青少年宫建成

空间宽敞、功能齐全、设施先进……7月15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内欢笑声此起彼伏。“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团市委的二级机构,前身是市青少年宫。”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周伟说,1997年,市青少年宫建成投用。

一圈儿不太坚固的土墙,楼后的青蒿有1米多高……在吴莹的记忆中,1999年,她刚到市青少年宫工作时,那里的条件略显简陋。那一年,二十出头儿的吴莹从部队退伍后来到市青少年宫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如今,她已成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办公室主任。

市青少年宫旧址位于延安路,于1994年开工建设。1997年,市青少年宫的主体建筑综合活动楼完工。7月15日,记者在延安路与华佗路交会处南边不远处的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旧址看到,白色的综合活动楼大门紧闭,楼体墙面略显斑驳。

“综合活动楼共四层,外观颇似金字塔,堪称当时许昌的标志性建筑。”当日下午,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吴莹说,当时,综合活动楼周围都是荒地,长满了杂草。“我们四五个人曾拿着镰刀去割草。”

对于清除杂草的事情,如今担任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张涛记忆犹新。“1998年9月,我到市青少年宫工作。10月秋风起,后院的杂草成了安全隐患。我找来了铲车,将后面的荒地铲出了一圈儿临时防火隔离带。”张涛说。

资料显示,市青少年宫占地35800平方米,是当时许昌规模最大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青少年社会公益活动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楼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素质教育和展出活动的重要阵地。

吴莹回忆,市青少年宫建成的前几年,机构设置并不明确。随着市青少年宫的发展,各个楼层的功用逐渐明晰。综合活动楼一楼为培训活动室,安装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主题的宣传展板40多块;二楼以科技活动中心为主;三楼走廊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布置的展板总长230米;四楼以党史、国防、禁毒、法制教育为主题,有灯箱展板82块。

不断摸索,机构设置逐渐完善

市青少年宫建成之初,如何完善机构设置、扩大影响力成为首要问题。吴莹回忆,1998年,市青少年宫举办了首次“手拉手”夏令营活动,组织了100多名学生到鲁山县四棵树乡,与当地的学生联谊。中央电视台还对此进行了报道。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航模班老师郭迎军说,当年,市青少年宫航模班在许昌体育场等地举办了多场航模表演,“每场观看的人数有七八千人”。这些活动让市青少年宫的知名度提高了不少。

市青少年宫还联合社会力量办起了武术班、乒乓球班、舞蹈班、航模班等。“那里称得上许昌最早的培训班。”吴莹说。

2003年,通过招商引资,市青少年宫在综合活动楼北侧开建了盛继羽毛球馆项目。该羽毛球馆设有10个羽毛球标准赛场,每年都会举办较大规模的比赛活动。现在,到该羽毛球馆打球的市民仍络绎不绝。

同年,政府还在市青少年宫投资建设了朝晖园,市青少年宫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07年9月,市青少年宫自筹资金建设了星火科技馆,设置了数学、物理、电磁、生命等9个展厅。2010年,市青少年宫星火科技馆荣获“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1年,星火科技馆改名为市科普活动中心,设有序厅、科普展室、实验室、制作室和活动室,后交由市科协进行专业化管理。

整合资源,开展公益活动

在完善机构设置的同时,市青少年宫积极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力。2000年,市青少年宫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军分区政治部等单位办了两期“少年军校”活动。

随后,市青少年宫还举办了科普夏令营等活动。2006年,市青少年宫组织了129名中小学生到郑州森林公园参加活动。“孩子们在公园里进行拓展训练,还到世纪欢乐园里游玩,乐不思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涛笑了起来。

此外,市青少年宫还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公益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始于2008年的“流动少年宫”系列活动。

2008年冬天,全国遭遇暴雪袭击,市青少年宫的工作人员冒雪到建安区、长葛市多所学校开展“阳光亮眼”活动,给孩子们检查视力,送去学习用品。

2009年,在“流动少年宫”活动中,学生们走进消防部门,为消防官兵们演出。每年节假日,市青少年宫还会给仪琳之家等福利机构送去米、面、肉等物品。

2011年之后,市青少年宫组织开展了多次法制、科技进校园活动,不仅给孩子们“送去”知识,还送去了篮球等文体用品。

市青少年宫还在三楼设置了“流动儿童之家”,从2012年开始开展“关爱流动儿童,促进社会融合”等系列活动,邀请部分留守儿童到这里聆听心理讲座、法制讲座,并开展面对面咨询、红领巾心向党知识竞赛等活动。

然而,由于位置较偏僻等原因,市青少年宫一直未能形成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发展遭遇瓶颈。

来源:许昌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