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蜂养殖户的销路在哪里(胡蜂养殖助贵州山区民众增收)(1)

王小良在查看“地雷蜂”的情况。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摄

新华社贵阳7月15日电(记者郑明鸿、施钱贵)穿着厚重的防蜂服,王小良稍显笨拙地蹲下身,单膝跪地,查看放养在杉树林中的“地雷蜂”是否正常。在他面前,令人望而生畏的“地雷蜂”正在蜂巢中进进出出。

王小良家所在的贵州省望谟县打易镇边王村,红娘胡蜂被称为“地雷蜂”,因它们在地下挖洞筑巢,人畜踩到会有生命危险而得名。小拇指般粗、通体呈红褐色的“地雷蜂”,尾部藏有一根瘆人的毒针,村民往往“谈蜂色变”。然而敢于“趟雷”的王小良,却把它当成了致富产业。

胡蜂养殖户的销路在哪里(胡蜂养殖助贵州山区民众增收)(2)

王小良在查看“地雷蜂”的情况。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摄

边王村被大山环绕,放眼望去满目翠绿,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全村最大的一块平地面积只有26亩。重重大山阻碍了边王村的发展,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57.55%。为了摆脱贫困,王小良16岁时便外出务工,先后辗转广州和佛山等地。

2013年,王小良辞工回家,买来一辆小货车,走村串寨做起了百货生意。近几年,脱贫攻坚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交通设施逐渐完善,山区群众进城方便了,王小良的百货生意大不如前,他得另辟新路。

胡蜂养殖户的销路在哪里(胡蜂养殖助贵州山区民众增收)(3)

查看完“地雷蜂”的情况后,王小良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往回走。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摄

通过考察,王小良将目光锁定在“地雷蜂”养殖上。“蜂蛹是两广和云贵地区群众餐桌上一道特别的菜肴,‘地雷蜂’养殖市场潜力大。”王小良说,边王村森林覆盖率超过90%,为“地雷蜂”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019年,王小良自费到兴义市一家发展成熟的养蜂企业学习技术。然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买回来两个蜂巢,在老家的山林里放养。

在王小良的悉心照料下,数百只蜂王成功越冬,并发展成数百个蜂群。“蜂群发展到20只左右,就可以放到野外生长了。”他说,养殖“地雷蜂”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低,因为蜂群放到野外后,不需要再进行投食。

胡蜂养殖户的销路在哪里(胡蜂养殖助贵州山区民众增收)(4)

被大山环绕的边王村打王组。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摄

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王小良投资30万元在边王村建起养殖示范基地,并与村里的勤工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让贫困群众分享“地雷蜂”的养殖红利。

“我们整合扶贫资金20万元投入‘地雷蜂’养殖。”边王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韦应国说,村里购买的蜂群交由王小良放养,销售后的收入平分,村里分到的利润将全部发给贫困户。

韦应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带蜂蛹的蜂巢每斤售价80元左右,而一个蜂巢能长到50来斤。按市场价计算,每个蜂巢能卖4000元左右,250群蜂最高可卖100万元。“除去成本,预计村里可以分到30万元的利润。”

韦应国期盼着,曾经让山里人望而生畏的“地雷蜂”,能成为更多贫困群众增收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