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西晋王朝,从公元266年到公元316年,只持续了51年,历经4位皇帝。它虽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却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

西晋帝国灭亡的历史根源(西晋王朝的短命)(1)

西晋疆域图

西晋王朝短命的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埋下了祸根,而他的后继者们则是其"昙花一现"的直接责任者。

一. 晋武帝埋下了祸根

司马炎接过其祖父辈们的接力棒,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建立了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在他执政的25年中,前期踌躇满志,做出了不少成绩,如于公元280年灭掉了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然后他发展农业生产、反对奢侈、厉行节俭,与民休养生息,使得全国人口恢复到3500万人,由此创造了"太康盛世"。

开国短暂成就的取得,让晋武帝觉得高枕无忧了,他让所谓的"繁荣"冲昏了头脑。并开始荒淫无道,错招频出了,这给后期的晋朝埋下了祸根,他的主要错误有如下三个方面:

1. 自己怠惰政事,还错选太子

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开始热衷安逸享乐,并且不问政事,逐渐蜕变成好色之徒,他曾经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还做出了"羊车望幸"的荒唐之举。

西晋帝国灭亡的历史根源(西晋王朝的短命)(2)

晋武帝司马炎

他除了自己只知道享乐外,还犯了个后患无穷的错误,就是选择太子失误,他明知司马衷是个"低能儿",却仍然为了所谓立长子传统,并考虑司马衷的妻族、母族势力强盛,而不顾多位大臣劝谏,坚持立他为太子,这给后来外戚篡权、八王之乱等留下了隐患,实际上是埋下西晋早亡的祸根。

2. 恢复分封制,冷了全民族上进心

司马炎即位后,为了保证其司马家族优越的统治地位,就大肆分封司马宗室成员,先后共分封了27同姓王,异姓宗亲王侯更多。他不仅恢复了分封制,而且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以为万事大吉了。

西晋帝国灭亡的历史根源(西晋王朝的短命)(3)

西晋分封制

这种做法表面了是重视了司马宗亲,但其实至少造成二个恶果;一是扩大了各宗亲王室的权力,分散了中央集权的领导地位,二是伤害了广大民众(特别是非司马姓氏)的上进心,让他们认为只有司马家族成员才被国家重视,其余能人根本不会得到朝廷重用。

于是,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不少的清闲人士(清淡一族),如有名的"竹林七贤"等,他们只从事琴棋书画等"雅事",而从不过问时事政治或国家大事,更不会关心政府的所作所为了。这使得国家吸收不到有用的人才,也就无利于推动社会健康向前发展了。

3. 民族政策实施错误,给后期五胡乱华提供机会

面对西晋初期,胡人不断地从周边地区开始向华夏大规模移民的状况,司马炎采取了错误的民族政策,他对少数民族实行强力打压和仇视的政策,这直接导致胡人的强烈报复之心。晋武帝的这些民族政策,给后期发生的"五胡乱华"提供机会。

西晋帝国灭亡的历史根源(西晋王朝的短命)(4)

五胡乱华

综上所述,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在前期做出了一定成就,但他接着犯下了许多错误,并给后朝埋下了祸根,是西晋后来发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及最终灭亡的罪魁祸首。

二. 后继者们大多无能,是西晋短命的直接责任人

如本文开头所介绍的,西晋王朝一共存在了51年,其中的25年时间是司马炎在位时期,剩下的26年是由其继任者: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三位皇帝在位的时候。

西晋帝国灭亡的历史根源(西晋王朝的短命)(5)

国内诸侯王混战

而晋朝的乱世就是开始于司马炎去世之后,毕竟"上梁不正下梁歪"吗,司马炎这个头没有开好,让后来的晋惠帝、晋怀帝、晋愍帝三位皇帝都是昏庸无能之辈,他们无力控制国家与政府的局势,先出现"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来又发生"五胡乱华",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

所以说,晋武帝司马炎的后继者们,是西晋短命的直接责任人。

西晋帝国灭亡的历史根源(西晋王朝的短命)(6)

贾南风与傻子皇帝司马衷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