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财富可以带来幸福,这几乎成为一种常识然而,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却对常识发起了挑战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幸福》中,他基于美国及其他十一个国家的数据发现:虽然在一国之内,富人的幸福感高于穷人,但从跨国比较看,富国与穷国的幸福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从历时效应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并未带来国民幸福感的提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切都有尽头悖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一切都有尽头悖论(幸福的悖论)

一切都有尽头悖论

物质财富可以带来幸福,这几乎成为一种常识。然而,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却对常识发起了挑战。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人们的幸福》中,他基于美国及其他十一个国家的数据发现:虽然在一国之内,富人的幸福感高于穷人,但从跨国比较看,富国与穷国的幸福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从历时效应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并未带来国民幸福感的提升。

简而言之,伊斯特林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增进国民幸福感。这一反常识的重要发现被称为幸福的悖论,引发了关于国民幸福感的研究热潮。随后的大量经验证据表明,虽然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令人惊奇的是,幸福的悖论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如何解释这一悖论呢?总结起来,存在经济学、心理学与统计学三种观点。

先说经济学观点。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故当收入的边际效用为零时,个人便达到了幸福的饱和点。过了饱和点之后,收入便不再与幸福感相关。这一观点亦称幸福饱和理论。与此观点类似的是收入门槛论,认为个人的收入水平存在着一个门槛,而越过这道门槛后,收入增长就再也不能提升幸福感了。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经济学中著名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个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的高低;如果所有人的收入同时提高,那么在相对水平上便意味着个人的收入并无增长,结果使得个人的幸福感不会增加。

再说心理学观点。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适应理论,认为人们的心理通常会根据外界的刺激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其主观情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根据该理论,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快乐踏水车”理论与定点理论来解释幸福的悖论。其中前者认为,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个人的物质欲望也会不断增强,由此导致其逐渐适应收入增加的现实,从而降低了由财富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后者认为,基因、人格、气质等因素决定了每个人都拥有一条恒定的幸福基准线。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人的幸福感水平会围绕幸福基准线而上下波动。但是,一旦情绪系统根据新的环境进行了调控,幸福感就会回归基准线。因此,幸福与否仅是一种暂时的情感反应。

最后说说统计学观点。该观点认为,幸福感受到收入与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随着收入的增加,其他影响因素亦发生了变化,那么单纯考察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就会产生统计学中的遗漏变量偏差。例如,当收入不平等随着经济增长加剧时,经济增长对幸福感的积极效应就会被收入不平等的消极效应所抵消。这一消极效应源于,穷人与中产阶层的比较会导致穷人丧失幸福感,而中产阶层与少数富人的比较会导致中产阶层丧失幸福感。再例如,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受过更高水平教育的人往往会因更高、更难实现的职业期望而缺乏幸福感;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资本也会因社会竞争加强与人际关系减弱而遭到破坏,结果致使人们的幸福感降低。

总结而言,幸福的悖论及相关解释告诉人们,幸福感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也许与物质财富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物质财富也并非是其唯一的决定因素。(文 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