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美国作家是_____A.赫钦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教育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教育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做题啦教育理论43题)

教育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

1.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的美国作家是_____。A.赫钦斯

B.赫尔巴特

C.洛克

D.杜威

【答案】D【解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哪一年颁布的?_____

A.1993

B.1994

C.1995

D.1996

【答案】A【解析】《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实施。

3.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的是_____。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功能

【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领导人是_____。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

【答案】B【解析】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5.在学校课堂内由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被称为_____。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国际课程

【答案】C【解析】在学校课堂内由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称为校本课程。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中的“四书”?_____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大教学论》

【答案】D【解析】《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作者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有《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4卷。

7.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提倡学生应注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这被称为_____。

A.立志

B.克己

C.力行

D.中庸

【答案】B【解析】题目所述正是克己的定义。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包括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8.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的作用不包括_____。

A.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C.人才生产的承担者

D.祖国花园的建设者

【答案】D【解析】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谁的教育思想?_____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董仲舒

【答案】B【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10.从一个地区抽取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_____。

A.总体

B.样本

C.取样

D.个体

【答案】B【解析】从一个地区抽取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在教育研究中被称为样本。

11.就教育领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人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果,这是指_____。

A.教科书

B.专著

C.百科全书

D.教育资料汇编

【答案】B【解析】教科书属于狭义的教材。广义上讲,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书目,都是教材。专著是就教育领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内容专深,大多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果。百科全书是概要记述人类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

12.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丁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这是_____。

A.教育调查研究

B.教育实验研究

C.教育观察研究

D.教育行动研究

【答案】A【解析】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观察研究是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

13.在教育研究中最糟糕的问题就是没有研究问题,没有研究问题就不会有目标和行动,而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是研究问题的两个重要来源,下列属于教育实践的是_____。

A.已有的研究成果

B.理论空白处

C.自己课堂教学的困惑

D.理论观点的争议

【答案】C【解析】

14.撰写一份研究计划必须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不包括_____。

A.为什么研究

B.如何研究

C.研究什么

D.对自己的研究评价处优中差等

【答案】D【解析】撰写一份研究计划必须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有何成效。

15.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往往被称为_____。

A.实地研究

B.调査研究

C.文献研究

D.实验研究

【答案】C【解析】实地研究是研究者在调查对象所在处直接搜集社会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又称现场研究或田野工作。调查研究是人们深人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別、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的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6.下列哪一点体现了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_____

A.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教育内容主要是古代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D.教育对外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D【解析】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征呈现多样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选项ABC属于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7.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和速度都大体相同,这里想要表达学生发展的什么特征?_____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非均衡

【答案】B

18.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它出现于_____。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唐宋时期

D.清朝时期

【答案】A【解析】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为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

19.我国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理论基础来源于_____。

A.苏格拉底

B.马克思

C.雅斯贝尔斯

D.柏拉图

【答案】B【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0.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充分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_____

A.社会环境

B.遗传素质

C.个体因素

D.自然环境

【答案】A【解析】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体现了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1.在教育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多如牛毛,但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因为研究什么问题是一个选择问题,选择问题的基本准则不包括_____。

A.必须团体参与

B.有价值

C.有新意

D.有可行性

【答案】A

22.记录汇总一年内一个地区重要的学科进展与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被称为_____。

A.类和证书

B.报刊

C.会议文件

D.年鉴

【答案】D【解析】报刊:通过利用纸张把文字资料传播的一种工具,它是一种起到解释、宣传等作用的刊目。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及时地汇集一年内的重要学科进展、实事文献或各项统计资料的工具书。故选D。

23._____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费希纳

B.冯特

C.韦伯

D.弗洛伊德

【答案】B【解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4._____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A.细胞体

B.轴突

C.树突

D.神经元

【答案】D【解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25.脑神经共有_____对。

A.12

B.16

C.31

D.32

【答案】A【解析】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其顺序与名称如下:Ⅰ嗔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外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

26.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_____。

A.差别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

D.感受性

【答案】A【解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受性可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27.为了适应过程,在明亮灯光下时最好带上_____。

A.绿色墨镜

B.黑色墨镜

C.蓝色墨镜

D.红色墨镜

【答案】D【解析】为了保护暗适应,在明亮灯光下最好戴红色墨镜。

28.—个苹果,我们不仅知道苹果的形状、颜色和离我们的距离,而且能感受苹果是酸甜的等等,这是对苹果的_____。

A.感觉

B.知觉

C.听知觉

D.空间知觉

【答案】B【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29.“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明知觉具有_____。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答案】D【解析】“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30.按照是否能够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_____。

A.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B.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C.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D.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答案】A【解析】按照是否能够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B项是按记忆内容的性质分类;C项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类;按记忆内容的主题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又叫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31.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叫_____。

A.记忆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答案】D【解析】保持,指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再认,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认得它是从前感知过的。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32.之前材料的记忆和回忆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_____。

A.前干扰

B.后干扰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答案】C【解析】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在认知心理学上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也称倒摄干扰)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故选C。

33.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概念的内涵增加,概念的外延也增加

B.概念的内涵增加,概念的外延减少

C.概念的内涵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

D.概念的外延是概念包含事物的特有属性

【答案】B【解析】传统逻辑认为,词项的内涵是它的含义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词项的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所组成的那个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即指同一个属种序列中,内涵越丰富,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简单,外延就越大。D选项描述的是内涵。故选B。

34.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_____。

A.认知

B.注意

C.意识

D.无意识

【答案】B【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35.边听课边记笔记,自弹自唱都属于_____。

A.注意的保持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转移

【答案】B【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故选B。

36.对于需要的对象而言,可以把需要分为_____。

A.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B.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C.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D.直接需要和间接需要

【答案】C【解析】按需要的对象划分,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乂是社会需要。从需要的起源划分,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7.需要产生的动机不属于社会性动机的是_____。

A.求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成就的需要

D.睡眠的需要

【答案】D

38.积极的情绪可以协调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则对活动起瓦解与破坏作用,这说明情绪的_____功能。

A.组织

B.适应

C.动机

D.信号

【答案】A【解析】适应功能: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动机功能:情绪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人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组织功能:积极情绪具有协调作用,而消极情绪有破坏、瓦解作用。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消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故选A。

39.与人沟通的言语交往和言语感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属于_____。

A.社交能力

B.操作能力

C.认知能力

D.模仿能力

【答案】A【解析】与人沟通的言语交往和言语感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属于社交能力。

40._____是一种能力,包括认识情绪意义和它们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

A.自我管理

B.智商

C.情绪智力

D.能力

【答案】C

4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反映的是人格的_____。

A.整体性

B.稳定性

C.功能性

D.独特性

【答案】D

42.抑郁质气质类型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点是_____。

A.强、平衡、灵活

B.弱、不平衡、灵活

C.强、不平衡、不灵活

D.弱

【答案】D【解析】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强、不平衡(兴奋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粘液质);弱(弱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抑郁症)。

43.—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_____。

A.个性

B.性格

C.气质

D.人格

【答案】B【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故选B。

更多题目请进入华智题库:http://www.hzexam.com/index.php?user-app-regis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