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诗词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体,长盛不衰几个朝代。擅写诗词的人层出不穷,璀璨如明珠者也多如星辰。可以说,唐宋就是万众创作诗词的时代,随便在大街上拉住个人,可能都能吟出一首不错的诗词来。一如当今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样,谁都能对时事评出个一二三来。

在我们说话做事时,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连自己都没注意或意识到的口头禅或经典动作。这个口头禅或经典动作常常是旁观者清,当被人指出来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哑然失笑,原来,真是如此呢!

古代诗人们做起诗来,其实也是有经典的动作和姿势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古代诗人做诗的经典姿势。

第一个写诗有动作的诗人,当然是众人皆知的曹植了。他在兄长的逼迫下七步成诗,吟咏一首《七步诗》,名传千古。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人写诗词的境界(古代诗人们做诗的经典姿势)(1)

既有满腹才华,也有牢骚,可是,面对大权在握,重权势不重亲情的兄长,他牢骚满腹又能如何?只能借诗委婉表达。由诗可看出,曹植做诗的经典动作就是“踱步”。

一边走一边吟,踱七步,成五言。在当时以至之后的百年间,唐诗到达巅峰之前,他的才思敏捷程度无人能超越。难怪南朝的谢灵运夸其“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成语“才高八斗”也由此而来,用以形容人的文才出众。

曹植“踱步”成诗的经典动作,被后来的很多人竞相模仿,但踱步,踱步,似魔鬼的步伐,摩擦出好诗名诗火花的人,还是少数。但少数,毕竟还是有人的!

02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737年——784年),就是模仿曹植踱步成诗极为成功的一个人。

《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古人写诗词的境界(古代诗人们做诗的经典姿势)(2)

写过《拜新月》的李端大才子,因为诗才,被驸马郭暧和升平公主所喜欢,经常受邀参加他们的宴会。有一次,在驸马和公主的家宴上,李端看上了一位会弹筝的侍女镜儿。窥得端倪的驸马和公主有心成人之美,当场表示:李端若能以筝为题,七步成诗,即把镜儿赏于他。

李端兴奋异常,立刻站起来,如曹植附体,边走边吟,竟然三步成诗《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古人写诗词的境界(古代诗人们做诗的经典姿势)(3)

座中有同僚钱起不服气,怀疑他拿旧作当现场原创,李端便以“钱”为韵脚,又脱口而出“钱”韵诗: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

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

当场连赋两诗,钱起心服口服,驸马和公主更是喜上眉梢,当场赏赐了李端许多财物,让他带着镜儿欢欢喜喜回家了。这踱步做诗的姿势,帅不帅?后来《听筝》还被收入了《唐诗三百首》呢。

03

提到唐诗,绕不过老李家的几位诗人,尤其不能不提“诗仙”李白。上面的李端是大唐中晚期诗人,李白则是大唐盛世上空的一朵白云,虽漂泊不定,却变幻多姿,最为耀眼。

他写诗的经典动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诗仙,诗仙,写诗之前,必先成仙。怎么成仙?“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人写诗词的境界(古代诗人们做诗的经典姿势)(4)

李白不仅被称为“诗仙”,也被后人誉为“酒仙”。如果研究他的作品集,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歌中,几乎是“每出行必有酒,每相逢酒必有,每愁苦酒要有,每喜乐要有酒。”反正是悲欢离合,都要有酒。真可谓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斗酒诗篇”真不是妄说的。

李白做诗必先饮酒的经典动作,可能来自初唐四杰之一的天才诗人王勃。因为天才都有许多共性:好酒自负,恃才放旷,不甘附庸,负万丈凌云才,一生襟抱未开。李白如此,王勃也是如此。

王勃写诗之前必先饮酒,至微醺,然后蒙头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用改半个字,所谓的“腹稿”即来源于他。据说他的《上刘右相书》即是如此成文。而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是酒至半酣时的杰作,其中名言佳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霸屏千年而不衰,真是才华卓绝之人啊!

04

李贺同为老李家人,酒当然是少不了穿肠过的,但因为身体原因,他饮酒可能是被限量的。但作为资深的爱写诗的人,他做诗时的经典动作却是少不了的。李贺做诗时的经典动作是——

沉默,思考,口吐唾沫,吐三口,三篇诗文,已经草就。所以,请允许我们姑且给他起个外号“李三口”或“李三沫”吧。放心,他这绰号会被“诗鬼”之名覆盖的,不会对他造成任何影响的。

尽管李贺吐三口唾沫而成诗的动作不雅,但这创作速度,还是很炫的!放眼全唐,只有温庭筠差可比拟。否则,以他年仅27岁的终生,怎么能留下那么多的名句佳作?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古人写诗词的境界(古代诗人们做诗的经典姿势)(5)

小李贺22岁的温庭筠,是中晚唐诗人,他才华超群,尤工律赋,“能走笔成万言,颇有飞翔之志”。一个诗、词、文、小说俱工的文学大家,却终身科举不顺,入仕无门,又被裹挟卷入了“牛李党争”和“庄恪太子案”,四处碰壁,灰心绝望的他,放浪形骇,满腹才情,都付诗词,成为连接打通诗和词的第一人,成为“花间词派”的鼻祖和词的铺路人,奠基者。

唐代以赋取士,每赋八韵。据说温庭筠写作时,双手交叉八次,一篇优美的赋文便成竹在胸,顷刻间,挥笔成文。惊叹于他如此才思敏捷,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啧啧,这机敏文才,真正了得!

难怪他一生虽然与科举无缘,无官无职,浪荡青楼,却以满腹才情,青史留名,成为后来文学新文体——词的开山鼻族。

曹七步、李诗仙、李三步、李三口、温八叉……岁月啊,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诗文气在驰骋纵横。诗人们做诗的姿势,生动展现了才华横溢者做诗的可爱动作。

作者:艳若桃李,女,甘肃省作协会员,大学文化,中学英语教师。喜欢阅读写作,发表过几百篇文章,有书出版。教书育人责任田,读书写作自留地。舌耕不懈,笔耕不辍,非为大器想晚成,只缘精神有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