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传的成语及原文(左传成语故事一)(1)

出处:左丘明 《左传 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出自左传的成语及原文(左传成语故事一)(2)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成语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初年的郑国,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小霸”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

是的,这两兄弟便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的两位男主角,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为什么会骨肉相残?

Emmmmm,这就得问他们的偏心妈妈了。

这位母亲便是郑武公的夫人武姜。

话说武姜因生郑庄公时难产而嫌恶他,取名“寤生”。

而三年后出生的小儿子共叔段却十分顺利,很招她喜爱。她便一直请求郑武公改立叔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同意。

出自左传的成语及原文(左传成语故事一)(3)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时年13岁的郑庄公继位。新君年少,地位不稳,武姜的歪心思又动了。

武姜请求将叔段封在制,这个地方地处险要,郑庄公拒绝了。

武姜又请求封在京,郑庄公欣然同意,此后叔段便被称为京城大叔。

京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都邑,分封给叔段会对郑国造成很大威胁,大夫祭仲劝谏郑庄公,但郑庄公表示母亲的意思不敢违背。

祭仲说不可助长武姜和叔段的野心和贪婪,郑庄公只是淡然地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郑庄公熟知武姜和叔段的性格,他料定他们定会造反,于是他使出一计“欲擒故纵”。

与此同时,郑庄公在国内励精图治,延续父亲的治国政策,重视商业,发展经济,选贤任能,巩固自己的地位。

果然,叔段在武姜的支持下积极地投入到夺权准备中,他不断扩张势力范围,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小政权,与郑庄公分庭抗礼。

公元前722年,叔段觉得时机成熟,便让母亲做内应,准备偷袭郑国国都。

结果在叔段还没来得及偷袭,郑庄公就发现了他们的计划,于是先发制人。

而不得人心的叔段遭遇了京城军民的背叛,一击即溃,战败的叔段逃往共,而夫人武姜则被囚在了颖。

虽然最后郑庄公“掘地见母”,母子如初,却也不能掩饰公侯家权力至上,亲情廉价的残酷现实,也是人性趋利本质的真实写照。

出自左传的成语及原文(左传成语故事一)(4)

这个成语也随着这个故事流传至今,警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遵纪守法,尊重规则,不要触碰道德底线,害人之心不可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