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发,诸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抑郁症等等,对于这样的现状,心理学和医学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也并有一个定论,当然在解释和治疗上长期以来都是以西医主导的生理、基因遗传原因和药物治疗为主。

心理疾病 误区(心理疾病的真相)(1)

中国有句俗话叫:心病还需心药医。所谓的心理疾病在本质上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并不是器质性疾病,只不过会影响身体或者最终导致身体出现病变,但绝不是由生理性原因导致的,而是心理原因的。

那心理疾病具体是怎么导致的呢?

我们要知道,人是由身体(物质)和心理(精神)组成的,身体的70%是水分,其他则是各种化学元素,所以佛家说“因缘和合”,意思就是由各种因素和条件组合而成,人的身体是这样的,人的心理也是这样的,同样是由各种因素:成长过程中个体所感觉、体验到的,学习到的各种外界信息和产生的感受,形成的认知想法。

心理疾病 误区(心理疾病的真相)(2)

由于人的身心都是由各种因素组成,所以人需要不断新陈代谢,也就是需要吃喝拉撒睡,换个说法就是,人必须满足各种需要才可以生存和发展,包括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

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进入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机体受到强烈刺激如缺氧、温差、创伤、手术、电休克、饥饿时发生的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为主要特点的非特异性反应,称之为应激,机体处于这一状态称为应激状态,其表现是情绪紧张度的增高,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流量过大,呼吸短促,血压上升,氧耗量增加,肌肉紧缩等。

人进入应激状态是一种本能反应,作用是为了应对危险,保证自己的生存发展。

心理疾病 误区(心理疾病的真相)(3)

我们这里把应激状态的定义扩展的更加广义一些,也就是只要是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进入应激状态,这里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那么实际上,心理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心理应激状态,不同的心理疾病类型,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应激状态。

心理疾病 误区(心理疾病的真相)(4)

例如恐惧症,是由于生存、人身安全等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说是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从而进入应激状态,进入应激状态,人的整个身心是加入运转的:身心自动积聚能量,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全身紧张,新陈代谢加速,需要大量消耗身体能量,同时大量产生垃圾。

心理疾病 误区(心理疾病的真相)(5)

应激状态是应对非正常状况的反应,是不可以长时间持续的,一旦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心的元气能量被大量不断消耗,垃圾不断产生,那么人的身心的正常运转就被破坏了,各个脏器的负荷过重,就会出问题。

但是,现实情况中,很多时候,由于环境的因素,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诸如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打架,自己被打骂,或者有过早与父母分离,被寄养或者送养等情况,这种情况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危险,就是导致他们的生存、安全感、爱等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因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在某种情况下便表现为心理疾病:各类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躁狂症等,而抑郁症则是长期的应激状态导致人的元气消耗殆尽,心理上悲观、失望、绝望。

心理疾病 误区(心理疾病的真相)(6)

所以从根本上讲所谓的心理疾病其实就是人的心理需要长期未得到满足而一直处于应激状态,而由于身心是一体的,所以心理疾病往往也引发躯体化障碍,甚至引发身体的疾病,所以现在发展出心身医学。

那么,心理疾病的疗愈,从根本上来讲,是协助个体结束其应激状态,也就是使其心理需要得到满足,那么所谓的心理疾病自然就消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