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侠肝义胆、路见不平的武松,成为无数人的偶像,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武松三碗不过岗发生在哪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武松三碗不过岗发生在哪里(武松却连喝了18碗)

武松三碗不过岗发生在哪里

武松打虎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侠肝义胆、路见不平的武松,成为无数人的偶像。

但是喜欢抬杠的人,总是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1998版的《水浒》上演的时候,一位观众给剧组写信:吐槽说这个电视剧净忽悠观众,尤其是武松打虎这段情节,一点都不靠谱。

他问饰演武松的演员丁海峰说:你说说,人喝了18碗酒的话,还能走路?还能上山打老虎?简直是侮辱观众的智商嘛。他的质疑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喝18碗酒,又吃两斤牛肉,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要说人家质疑的也挺有道理,大多数男人平常半斤白酒就上头了,喝一斤就蒙圈了。十八碗白酒,按照一碗500毫升来算,那就是9000毫升。

一个人的胃容量才是多大?

人的胃容量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一个成年1000~1500毫升。

当然,武松是英雄,身高八尺,胃容量高过常人,就按照常人的三倍计算吧,也不过5000毫升。

按9000毫升这个数据看,换算成啤酒也就十几瓶的量,只要不是必须要求几分钟内喝完,武松喝十八碗酒不是没有可能。

是不是施耐庵老先生在忽悠读者,武松喝十八碗酒的数据根本就是虚构的?也不能直接下结论,我们首先要弄清三个问题:

一是古人是不是非常能喝,对白酒无感;二是宋朝的酒,度数有多高?三是宋朝的酒碗的容量是多少?

古人的酒量到底如何?

根据史料记载,越是时间靠前的朝代,人的酒量越大。

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之一,“饮尽不留零”的刘伶酒量超大“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将汉代和宋代度量衡加以比较,认为汉代的一石一百二十斤折算为宋称,每石等于三十二斤,也不是一个人能饮得下的。

用现在的容量换算,一斛大约是15000毫升,现代的酒瓶来装的话,就是30瓶酒;喝这么多白酒,不见阎王的话,简直是对不起他老人家。

西汉的官员于定国酒量更是大得离谱,《汉书》中说“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

西汉的一石大约是15000毫升,就按5石计算,75000毫升,150瓶白酒。

75000毫升换算成重量的话大约150市斤,一个身高一米七的人,体重按照180斤计算,相当于喝进了和自己体重基本相等的酒。

这个数字太过夸张,看来古人就明白吹牛是不上税的,看看谁能吹。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人家没有说一次喝那么多,也可能是一整天,也可能持续好几天,这样的话就更加容易理解一些。

相比之下,还是唐朝的人比较实在,说话不那么满嘴跑火车。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诗中提到过当时人们的酒量: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每杯酒20毫升计算,300杯也是6000毫升,12瓶白酒。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也说过酒中仙李白的酒量:“斗酒诗百篇”。

唐朝大斗是6000毫升,小斗是2000毫升,看起来李白和杜甫都是相对严谨的人。但是我们别忘了,李白属于文人,非常能侃,跟他一起喝酒的人也都是文化人。

喝酒的时候,他们喜欢八卦,还要吟诗作赋。

而且唐朝的诗人非常风流,在喝酒的时候身边有歌女助兴。这样下来,喝一次酒短则两三个小时,长则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通宵达旦。

喜欢喝酒的人都知道,喝酒的时间越长,人的酒量越大,因为酒精会随着人体出汗,顺着毛孔挥发出去。

酒的排泄还有一个渠道,那就是小便;喝得时间越久,小便次数越多,酒精排到体外也越多,人也就越能喝。

武松喝了多少酒?

喝酒还跟环境和心情有关系,所谓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齐威王在宫廷设宴款待官员淳于髡,赐酒时跟他闲聊:“先生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淳于髡答道:“不一定,臣有时喝一斗就醉了,有时喝一石才会喝美。”

齐威王一听感到难以置信:“酒量不是一定的吗?怎么会时大时小?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再说了,喝一斗与喝一石差距太大了。”

淳于髡回答说:“那要看跟谁在一起喝酒,比如大王赐酒给我,行令执酒的人和御史站在一旁,臣的心情很紧张,放不开,匍匐在大王面前战战兢兢的,喝酒不过一斗就醉了。”

“若是其他比我官大的人喝酒,心情没有那么紧张,但还是有点紧张,只能喝上二斗酒。”

“假如遇到非常谈得来的朋友,说点掏心窝的话,能喝上五六斗才会醉。”

“要是在老家,跟光着屁股在一起长大的发小喝酒,喝七八斗也不会醉”。

武松在景阳冈喝酒的时候,是什么环境?

首先,武松是独自一人行走,没有朋友在一起,喝酒的量肯定不会那么大。

而且喝酒之后还要赶路,喝酒的时间也不太长,从“晌午时分”开始吃饭喝酒,走了四五里路,到景阳冈下,才是“申牌时分”,太阳刚刚落山,大约下午四点半到五点。

而喝得有点高的武松,走四五里路需要一个半小时。

以此推断,武松在店里从头至尾,不会超过三个小时。

在很短的时间和太多的酒,酒精挥发不出去,人的大脑肯定不会清醒。

武松喝酒之后要赶路,不是去睡大觉,最多喝上自身酒量的一半。假设武松跟李白的酒量一样,也是“三百杯”,12瓶白酒,武松只敢喝150杯,6瓶白酒。

那么,这6瓶酒跟18碗酒相等吗?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

宋代的酒碗有多大?

史书上没有找到酒碗规格的记载,我们可以网上拍卖的宋代酒碗大小来做参考。

网上拍卖的宋代酒碗,直径16.5厘米,高5厘米。

有的甚至更小,只有11厘米宽。

现代我们家用的搪瓷碗(在家庭中已经很少见到,只有农民工工地上有),直径20厘米,高10厘米,容量约500高升。

以此推算,宋代的酒碗的容积大约在200毫升,也就是大约4两酒。18碗酒,也就是3600毫升,大约7市斤酒。

即便如此,也非常吓人了。

这就要看看武松喝的酒,到底什么成分。

武松喝的酒多少度?

酒分为两种,即发酵酒和蒸馏酒。

今天的中国白酒以蒸馏酒为主,欧洲的伏特加也是蒸馏酒;大家耳熟能详的“二锅头”,就是蒸馏两次的意思,蒸馏酒度数较高,在50度以上。

宋代以前的酒,基本上以发酵酒为主,比如汉代采用的是复式发酵法。

蒸馏酒谷物与酒分离,蒸馏而来。

酿造过程是密闭的,隔绝了外来氧气的介入,发酵始终处在厌氧状态.有利于发酵非常充分,酒精没有流失。

这种方法酿造的酒,酒的颜色如麻油一样浓厚,酒精度高,善于饮酒的人也不能随便喝。

“先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饮三升大醉,不浇,必死,凡人大醉酩酊无知,……,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无不传饷.”——《齐民要术》

这就是说酒量大的人,喝高度酒的时候,一斤酒量者能喝三两就不错了。

武松喝的酒,会不会是蒸馏酒?

蒸馏酒是女真人发明的,元朝时,游牧民族才将蒸馏酒技术带入长城以南。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自元时始创。”

而《水浒传》讲述的故事是在北宋,宋朝时肯定还没有蒸馏酒,那么这里的“白酒”基本上属于发酵酒,即酿造酒。酿造酒的谷物和酒是在一起的,元代之后,蒸馏酒工艺在中原及江南地区广泛使用,使酒液中的酒精含量大大增加,即使喝得不多也会把人喝蒙。

所以,元以后的文人学士,在作品中述及酒量时,再也不说某人能饮八斗或一石了。

酿造酒过程中谷物原料发酵时,酒精成分一旦达到百分之十几,酵母菌就会受到抑制而停止繁殖,发酵作用也就进行得很缓慢了。

用这样的工艺造出的酒,无论是经过压榨,还是经过过滤,而得到的原酒度数都不高,酒精含量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在乡下饭店销售的酒,度数也只有七八度,跟啤酒差不多。

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密封,制作过程中酒精也会在空气中挥发一部分;储存和销售过程中,再挥发一部分,到了消费者口中,度数大大降低,能有8度已经不错了。

酿造酒含水量大,故又称"水酒"。

相信细心的读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顾客在买酒的时候,都会说,给我来多少“水酒”,就是这个道理。

在《水浒》中,存在四种酒:白酒、清酒、浑酒和水酒。

白酒是指优质纯正色泽清亮的好酒;清酒次之;浑酒指土法酿制的酒,即所谓“村醪浊酒”;水酒是指味淡如水的薄酒。

即便度数低的酒,黑心的老板为了赚钱也会往里面掺水。

因此顾客在消费的时候,都要问一下,你的酒掺水没有?

正因为是“水酒”,杨志卖刀的时候,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盛夏,杨志的手下却希望去买酒喝来以解渴。

武松喝的到底是什么酒,还能通过一个细节来证明,那就是“筛酒”。

因为酒的过滤技术同样不很成熟,而且发酵期较短,酿出的酒过滤之后,通常还含有不少的细微米渣,会呈现白色浑浊状态。

因此,在顾客喝酒的时候,老板都要“筛”一下。

武松过在景阳冈饭店吃饭的时候,“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

这说明武松在那里喝的酒,也是“浊酒”。

有人问了,武松就餐的那家饭店店小二,明明说了自己的酒非常棒。

武松喝了之后,评价也非常高,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

而且人家的店招上写的是“三碗不过冈”,说明武松喝的是好酒,而不是劣质酒。

武松说那里的酒好,是相对来说的。可能武松一路上喝了不少掺水的酒,相比之下这家的酒品质好一些,所以武松给个好评。

而“三碗不过冈”,则是店家的营销手段,并非顾客喝了三碗就不行了。如果普通顾客喝了三碗之后,就喝高了,武松也不会喝上十八碗也没事。

施耐庵这样描写,也是为了衬托武松的英雄气概,为他打虎做铺垫。

实际上,武松的酒量更大。

在快活林醉打蒋门神之前,武松在路上喝了一路的酒,过一家饭店喝三碗酒,喝了三十六碗。

原文上说:“这快活林离东门去,有十四五里田地,算来卖酒的人家,也有十二三家。若要每店吃三碗时,恰好有三十五六碗酒。“

武松喝了那么多酒,还能打虎吗?

不管武松喝的什么酒,也不管喝了多少碗,走出店门的时候,已经是醉酒状态了。走到景阳冈的时候,醉意已经剩余了六七分。

原著上是这样写的:“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哨棒,一只手把胸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

从这段描写看,武松肯定是喝高了,要不然不会躺下,因为他看了官府告示之后,已经相信店小二说的“山上有大虫”的话了。

既然喝多了,为什么还能打虎?

因为武松不是酩酊大醉,老虎来了之后,强烈的求生欲让他瞬间清醒,把酒吓醒了。——“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

在打蒋门神之前,武松对施恩说: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

总结起来就是,武松喝的酒不是太多,在遇到危机的时候,酒精变成兴奋剂,潜能被开发,达到超能量发挥。

所以说,网上有句顺口溜:“鲁达不喝酒,哪能倒拔垂杨柳;武松不喝酒,怎能上山干猛虎?想要干大事,不能没有酒。”

当然,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变了,这顺口溜可不敢当真,“喝酒误事”是大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