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概括的方法(初中版记叙文结构要)(1)

记叙文结构要“言之有序”

所谓“结构”,就是要“言之有序”,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恰当而有序的组织和安排,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反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元人乔梦符曾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文章的结构总是和文章内容相结合、相搭配的,没有万古不变的结构模式,内容一变,结构即变。所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不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

记叙文的结构绚丽多姿,形式各异。一般而言,记叙文的结构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记叙的线索、顺序等。考生在动笔之前要先构思,写一个简短明了的结构提纲:确定主题,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如何过渡和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记叙文偏重于记事写人,记叙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必须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在叙述事件时,应以事物的发展过程、时间的先后顺序及空间的位置变化来安排结构。

如何让记叙文的结构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线索明晰,结构严谨

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考生要运用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如同把一个一个珍珠串联在一起的那条线一样,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常见的记叙线索多种多样,如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中心事件、某一实物、某一问题等。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时,都可见的相同词、句子或是情景等。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串始终。

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有主线和副线的区别,也有明线和暗线之分。看似毫无关系,却处处相关联,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抒发感情、突出主旨的切入点。因此,在写作记叙文时,巧妙地设置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就会使文章浑然一体,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二、曲折跌宕,尺水兴波

生活有曲折,记叙文在反映生活时也应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相反,写作时平铺直叙,“一支文笔太均匀,通篇都一平如水,尽管是晶华耀眼,毕竟要令人瞌睡。”(《诗的艺术》)读起来使人感到呆板、单调,索然寡味。

生活不是文艺作品,不可能情节迭起,但写作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浓缩生活,在平时观察积累的某些特殊情节中寻找内在的联系,曲线跌宕、情节巧借妙合。

比如学生放学回家,从学校到家是两点一线,一般我们都能顺利到家。要产生故事情节,就必须在这条直线上设置跌宕,比如说你路上被偷了钱包,比如说你在路上见义勇为,这两件事中间没有关联,无法构成情节,我们不妨假设:你救的这个人是小偷的母亲,你的钱包失而复得,这样就有了戏剧效果。而这就需要考生去设计、去铺垫,让别人相信情节的真实。这样从校到家的直线就变成了波澜起伏的曲线。

三、铺陈误会,峰回路转

我们可以在记叙一件事情时,有意安排一些情节,使文章出现数次曲折,出乎读者的意料,最后峰回路转,给读者一个意外和诸多回味,或通过铺陈,或制造误会,使情节不断变化,充分刻画人物性格,不断升华文章主旨。

如在写紧张之事到来之前,先渲染“紧张”的气氛,然后用平缓的笔法加以衬托,从而突出重点,烘托紧张气氛;或者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为给事件的发展创造或增强某种气氛,可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件事,也可对有关之事进行追溯和回忆,但这种穿插要注意主次分明,使行文有变化、有节奏;还可以在扣住文章中心来写的同时,将内容进行一定的安排,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中心。

如一篇习作中写了这样的情节: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胸狭窄,唯恐别人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用“我把提纲放在家里”“我家可远着呢”来搪塞,后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给“我”。作者在高潮来临前故意放慢速度,不惜笔墨地进行铺陈延迟,尽情蓄势,造成情节的跌宕,文末高潮处形成江河陡转之势,揭示事情真相。这样就使文章情节完整而曲折,跌宕起伏。

四、对比映衬,制造反差

记叙文写作时,不妨设置一个对立面来对比映衬。如“我”在放学路上碰到了一件他人需要救助的事,可是自己没有挺身而出,这时,另一位同学却毫不犹豫地出力相助,这位同学的行为引起了自己的反思和内疚。当然“对立面”还可以是同一人物前后行为的反差或者不同人物间的反差。这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

再如《人,又少了一个》取材人生,凝练厚重。作者选择女子在三年前后巨大变化的两幅画面,写了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子的人格激变。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迫使她含羞忍辱,应付生计,以致她逐渐扭曲心态,乃至泯灭人格自尊。作者以“人,又少了一个”为题,正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文中仅以三年的时间差,她因丈夫坐牢,独自担负四個孩子的生活重担,又因为人生的穷困而外出乞食,终于变得麻木,仅隔三年,就判若两人。

五、紧扣主旨,详略得当

写人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叙事的文章,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事情的经过是重点,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感情地进行描述——细节部分要写细致,感人的部分要写具体,事情的发展、变化要写详细。

下一步怎么走

卞颖达

棋局在一棵苍老的梧桐树下摆开了。密密的线条将棋盘划割成一块块小格子,纵横交织,仿佛一道道十字路的汇聚。他拈起了棋子,眉头紧锁——下一步该怎么走?

风静了,梧桐停止舞蹈,围观的闲人也屏住了呼吸。

他的手在微微颤抖。昨晚妻子的眼泪湿透了枕边:“别人都给局长送礼,你怎么就是不动呢?过两天局里裁人,肯定有你!这日子怎么过下去……”他的手心沁出了汗液,湿湿地沾在手里的棋子上。

“快走啊!走车!去吃他的炮!”一围观者咋呼起来。

他回过神,放下手里的棋子,去寻找围观者嚷嚷的車。局长的眼里分明有一种等不急的焦虑和不满,同行的神情里也有说不清的怪异,妻子的埋怨又在耳边响起……

梧桐呼呼地舞起来,仿佛风又来了,那摇曳的阴影在棋盘内晃动着,哗哗的声响像是要掀起惊涛骇浪。

他神情变得恍惚,举棋不定……

“别听他的!走马,去赶他的车!”又有人摇摇他的胳膊肘。他瞅着棋盘,不知所措……

“呀!那里有埋伏哩!呦!幸好还没落棋子!”有人瞪大双眼惊喜地冲他叫嚷,仿佛发现新大陆的功臣。

“哦!”他顿了一下,也发现了自己差点致自己于死地,额头冒出了汗珠。下一步怎么走?

风似乎愈吹愈大,阴影摇曳得更加肆意。围观者们热闹地嚷开了……陷入僵局了吗?

送礼,自己做人的原则便丢了;不送礼,自己的饭碗就没了。二者孰轻孰重?哪一样才是明智之举呢?

困惑如棋盘的线条错综交杂,理不出一个顺当的头绪。周围的喧哗声更大了,他的头胀痛得厉害。只有对弈的老者,微笑地、胜券在握般地望着他,眼里闪烁着鼓励的光芒。

“快走!再不走就没时间了!”“快作出选择呀!”性急的围观者跺着脚,是啊,再不走就陷住走不动了……可怎么走……他的头脑被围观的人们嚷糊了,棋盘也变得模糊。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老者捋须而笑,意味深长地道。

他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了!他冷静下来,仿佛听不见围观者的嘈杂,重又拈起了“卒”——他的初选者。不送礼!凭心灵的选择给出最佳答案!

围观者哈哈而笑:“真笨!走卒!”摇首大步而去!唯老者颔首而笑。

于是,风停了,树静了,阴影从棋盘内悄悄移走了。走卒又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只前进不后退,管它胜与败!

下一步怎么走?他知道了,别人给不出答案,唯自己能交出让自己无悔的、美丽的答卷!他与老者相视而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