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岛

让我们红尘作伴,

活得潇潇洒洒,

策马奔腾,

共享人世繁华。

在四位主演的曼妙歌声中,《终成眷属》落下了帷幕。毫不吝啬地说,这是青戏节开幕一周里,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戏。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1)

今年青戏节的主题是“致敬莎士比亚”。在莎翁卷帙浩繁的作品中,选择一部作为母本进行改编,其难度不言而喻。

对于导演来说,在改编过程中既要将原作中的题旨和意蕴表现出来,又要将舞台呈现设计得符合当代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无疑需要深厚的导演功底和艺术想象空间。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2)

《终成眷属》并非莎翁最为著名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女性运用自己的智慧让习惯玩弄女性善于变心的丈夫回心转意、最终大团圆的故事。

在原作中,莎翁已经进行了一些挑战当时世俗常规的设置,比如将勇敢追求爱情的主人公设置为女性,一改穷小子和公主故事的俗套套路,赋予女性更为鲜明的性格和更为主动的地位,批判男性对待爱情不负责任的轻佻态度和整个社会畸形的贞操观念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抑。

而在这部改编作品中,不仅原作中时代被架空,那些原有的崇高亦被解构,在后现代的戏谑中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重构与再现,重新考量阶级、身份、权力结构、性别差异对于当代中国青年人婚姻选择的影响,在笑声中引发观众对于自身境况的反思。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3)

《终成眷属》保留了原作核心的情节和基本人物设置,同时大胆地将原作中的性别进行整体置换,建构了一个女性占有主导地位,男性彻底沦为女性附庸的虚拟社会。这样,原作中展现的强加于女性的贞操观念被平移到了男性的身上。

在女性为主导的虚拟世界中,处于劣势地位的男性,同样要受到和现实世界里女性一样的对待。面临同样的境遇,他们在并不平衡的性别天平上,同样有可能成为被玩弄、被抛弃的对象。

如果强加于女性的贞操观是合理的,那么在性别平等的当代社会,这样的贞洁观念理应对男性同样有效。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4)

阶级、性别之间的偏见、鸿沟极其不合理性在这样充满荒诞性的预设中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成为整个剧贯穿始终的主题。

在违背人们惯常意识思维的观剧体验里,如果观众清晰地意识到对男性的迫害是可笑而又不合理的,那么他们就应该反思到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偏见亦应如是。

作为女性导演,这种设计既是对自身权益的诉求,也是对男权社会男女不平等关系的解构。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5)

观剧后,听见有观众在赞叹本剧台词的文学美感和音乐性。

翻开莎翁英文原著不难发现,原文既有正常叙述的英文,也有以诗篇的格式排列、并符合英文押韵形式的韵文(verse)。在朱生豪老师的译本中,韵文的格式和韵脚没有被保留,但在今年青戏节演出的这一版《终成眷属》中,英文中的韵文在译成了中文后也保留了中文的韵脚,并且做了相当的艺术化处理。

例如在勃特拉姆被逼婚而选择出征战场之处,编剧摘取《诗经》的段落配合对比鲜明的音乐渲染矛盾的氛围,既在含义上与原文相合,又表现出汉语本身的韵律和美感,如此大胆又细致的处理只能用“精巧”来形容。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6)

如今,越来越多的舞台作品一味追求形式夸张、风格独特,或以网络用语来刻意搞笑,但却这些形式之下忽视了汉语本身传承千年的魅力和优雅。

《终成眷属》确实可以称得上“以最现代的汉语展现最传统的莎士比亚”。在今年青戏节的舞台上,看到青年创作者以如此用心的展现汉语言的美感和音乐性,实属难得。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7)

(莎士比亚、朱生豪及祖纪妍三版剧本)

在导演编排方面,《终成眷属》确实可见导演对于作品处理的细致和熟练,演员不但可以男扮女装、一人分饰多角,更可以将这种分饰多角的慌乱性和凌乱感传递给观众。

最后一场,台上四位演员分饰五个角色,同一位男演员在台上同时饰演女国王和男狄安娜,角色的转换通过帽子和王冠实现。能够看出导演为每一次转换都精心设置了支点,使其荒诞好笑但又十分流畅和自然。最后十分钟里,我和全场观众一起掌声不断,几乎盖过了演员的台词。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8)

我相信,这才是400年后我们又来演绎莎士比亚的意义——莎士比亚既不晦涩也不艰深,而是充满了机智和欢乐。

豆瓣评分九分以上的喜剧(一出性别错位的荒诞喜剧)(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