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亚 ·奥姬芙

是20世纪美国的著名画家,同时也是美国现代艺术的先驱。她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在美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奥姬芙的影响有多大呢?知名美剧《绝命毒师》也会Cue她。在第三季中,小粉(杰西·平克曼)的女朋友Jane就非常喜欢奥姬芙。第11集,两人甚至还特意去看了奥姬芙的展。小粉本来没有兴趣,Jane就跟他说,很多画画得像virgina。结果小粉直呼上当受骗,说这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你懂的!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

▲ 《绝命毒师》中Ep 311(0:19)Jesse和Jane看着Georgia O'Keeffe的“我的最后一扇门”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

▲ 乔治亚 ·奥姬芙《我的最后一扇门》,c.1952-54, 乔治亚奥基夫博物馆

1887年,奥姬芙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户奶农家,从小母亲就鼓励她和兄弟姐妹学习艺术。奥姬芙11岁便立志要做艺术家,17岁时进入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两年后到了纽约艺术学生联盟。1924年,奥姬芙和摄影师兼艺术商人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结婚。丈夫死后,奥姬芙搬到了新墨西哥州,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画作,直到1986年去世,享年98岁。下面,就让我们从几个方面了解奥姬芙的艺术人生。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3)

▲ 乔治亚·奥姬芙 (Georgia O'Keeffe)

性别隐喻和标签化

有时候,可能是艺术家某方面的创作风格太过显著和耀眼,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反而会让人对其产生较为片面的理解,甚至是走向标签化。比如,迷人的花卉静物画已经成为奥姬芙的标志性创作语汇,一提起她,人们仿佛就下意识地想到鸢尾花、曼陀罗、美人蕉、海芋。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4)

▲ Georgia O'Keeffe《曼陀罗/白花一号》(Jimson Weed/White Flower No 1),1932

实际上,花卉画只是奥姬芙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大概占十分之一左右,她的创作类型其实很多样。她早期创作木炭画,这也是她抽象画的探索阶段,后来更是广泛涉及纽约城市景观、新墨西哥风景等。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5)

▲ Georgia O'Keeffe《月光下的纽约街景》(New York Street with Moon),1925

不仅如此,人们对奥姬芙的花卉的理解可能也和她自己的本意相去甚远。有很多人认为奥姬芙的画——尤其是那些放大了的花卉,有着强烈的身体隐喻和性意味,是变形化的女性器官,甚至带有色情意味。事实上,奥姬芙从不认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是性隐喻,她只是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事物。奥姬芙指出:“当人们认为我的画作在表达情色时,他们只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代入画中,看到的是自己主观的臆断。”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6)

▲ Georgia O'Keeffe《明亮的鸢尾花》(Light Iris), 1924

其实这种困境不止发生在奥姬芙身上,许多女性艺术家都曾遭遇过这种误解。她们笔下的很多图像,都会被做身体和性别意义上的解读,并且常常会得到“滥用身体”的评价。奥姬芙不喜欢别人将她定为女性艺术家,她也从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什么女性主义的宣言。在她看来,性别身份反而是一种束缚——“男人们叫我最好的女画家……我觉得,我是最好的画家之一。”

被放大的事物

在奥姬芙的笔下,花朵被放大了,看起来就像是特写。这一方面考验艺术家对形状和构图的把握能力,如何在这种巨大的尺幅中表现平凡的事物,既能达到视觉震撼又不显得突兀。同时,奥姬芙这样的风格和手法,也能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事物,从而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妙处。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7)

▲ Georgia O'Keeffe《东方罂粟花》(Oriental Poppies), 1927

奥姬芙的作品画面非常干净,这一点尤其在她的花卉画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花朵的构成通常只用几种颜色,而且颜色纯度很高,笔触细腻,略显平面化,还带有一种装饰趣味。她的花卉画有一种神秘感,当你望向花心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其内在生命力,就像一只只眼睛,在不断地将你拉进画中。再加上花卉的巨大体量,仿佛能让人感到在自然面前的人的渺小。那感觉,竟然有点像面对克苏鲁神话中那些巨大的神怪一样。

作品的现代性

谈到奥姬芙画风的确立,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对她的艺术面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他就是美国版画家、艺术教育家阿瑟·卫斯理·道(Arthur Wesley Dow)。

1912年,奥姬芙和家人一起参加了弗吉尼亚大学为艺术教师开设的暑期课程,授课老师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阿隆·贝门特(Alon Bement)。贝门特向奥姬芙介绍了阿瑟·卫斯理·道在当时极具革命性的思想,即艺术家的作品应该通过对线条、色彩、光线的和谐安排,表达艺术家个人的想法和感受。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8)

▲ 阿瑟·卫斯理·道(Arthur Wesley Dow)

阿瑟·卫斯理·道拒绝平庸、机械地模仿现实,并且追求一种东亚文化的审美趣味。他曾在普瑞特艺术学院任教,教授的正是与中国艺术创作技术有关的内容。这种现代主义的艺术观点深刻地影响了奥姬芙,并且也与奥姬芙本来的审美趣味相适应,学者分析奥姬芙早期的绘画习作,就已经发现了这种较为抽象的、现代性的创作倾向。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9)

▲ Georgia O'Keeffe,《Sunrise and Little Clouds No. II》,1916

尽管相比那些纯粹抽象的画家——如康定斯基的作品,奥姬芙的画作是更加容易辨识的,但事实上她始终坚持着抽象主义的原则,并且在创作中践行着“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美学。同时,她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对亚洲艺术趣味和美学的迷恋,并且依赖于摄影的固有手法,比如剪裁和特写镜头。这也是奥姬芙之所以被称作“美国现代主义之母”的原因。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0)

▲ O'Keeffe by Bruce Weber,Abiquiú(1984)

爱神与缪斯

1915年,奥姬芙的一个朋友把她的几幅作品寄给了纽约著名的“291画廊”的画廊主兼摄影家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之所以叫“291画廊”,是因为它位于纽约第五大道291号,这个画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摄影——分离小画廊”。1902年,以史蒂格利兹为首的青年摄影家,在纽约组成了“摄影——分离派小团体”(Photo Secession group),这是美国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个前卫摄影和艺术社团,他们还创办《摄影作品》(Camera Work)刊物,并在1905年创立“摄影——分离小画廊”。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1)

▲1913年的纽约第五大道291号

史蒂格利兹对奥姬芙的这些作品大为赞赏,转年就在一次集体展览中展出了10幅奥姬芙的作品,1917年更是赞助奥姬芙举办了个展。1924年,史蒂格利兹与妻子离婚,和奥姬芙结婚。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奥姬芙开始创作她著名的花卉系列,并于1925年展出,这一系列作品也成为了她创作生涯的一个高峰。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2)

▲ Alfred Stieglitz和Georgia O'Keeffe,1944年由Arnold Newman拍摄

可以说,史蒂格利兹的出现对奥姬芙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年龄相差24岁,在奥姬芙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青年艺术家时,史蒂格利兹已经是著名的摄影家了,从1916年开始到1946年史蒂格利兹去世,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奥姬夫和她的艺术。在史蒂格利兹的时代,他不仅直接推动了美国现代摄影的发展进程,更不断主张女性在艺术创作上的权利,认为女性创造出的作品与男性拥有同等地位。两人在一起后,史蒂格利兹为奥姬芙拍摄了大量照片,这样的举动使得奥姬芙不仅作为艺术家来创造艺术,她自己的形象本身也成为艺术作品,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为我们全方面地理解奥姬芙的艺术人生提供了新的维度。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3)

▲ Alfred Stieglitz,《Georgia O'Keeffe》ca.1919-1920

与史蒂格利兹的爱情确实将奥姬芙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奥姬芙也敏锐地预见了爱情很可能会破坏她个人的独立性,在给友人的信中,她不禁坦言:“如果想要内心的平静,就不要陷入爱情。”

事实上,史蒂格利兹为奥姬芙安排了各种社交事务,确实有些影响她的创作。同时,对于奥姬芙的作品进行女性性征和性别身份的解读,基本也是从史蒂格利兹这里开始,不得不说这也一定程度上地导致了后来对奥姬芙的标签化。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4)

▲ 奥姬芙与史蒂格利兹,贝内克珍本和手稿图书馆

不仅如此,人们对奥姬芙的花卉画作的理解可能也和她自己的本意也相去甚远。有很多人认为奥姬芙的画——尤其是那些放大了的花卉,有着强烈的身体隐喻和性意味,是变形化的女性器官,甚至带有色情意味。事实上,奥姬芙从不认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是性隐喻,她只是想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事物。奥姬芙指出:“当人们认为我的画作在表达情色时,他们只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代入画中,看到的是自己主观的臆断。”

禅意的重复

奥姬芙喜欢不断重复相同的主题。无论是各种花卉、动物骨头、纽约的街景,或是新墨西哥洲的广袤无垠,奥姬芙仿佛在不断的重复和打磨中,找寻超越绘画本身的一种精神内涵。在奥姬芙的重复中,已经远远不只是对技巧的完善,更蕴含着一种禅意。1930年之后,奥姬芙开始不断地尝试去画位于墨西哥阿比丘一座小农舍的一扇门,大约有不下二十个版本。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5)

▲《庭院中3》(In the Patio III),1948.乔治亚奥基夫博物馆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6)

▲ 《庭院中》(In the Patio No IV), 1948

这扇门也是《绝命毒师》里小粉的槽点之一。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7)

▲美剧《绝命毒师》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8)

▲美剧《绝命毒师》

在奥姬芙看来,她一直在寻求画好那道门的方式,但却一直没有成功,而“这就像是一个诅咒”,奥姬芙认为自己“在与那道门共生”,这可能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永不休止的把那块大石头滚到山顶。

新墨西哥洲——诗意地栖居

当奥姬芙在1929年第一次来到新墨西哥时,她就被这里别样的景致所吸引了,接下来的两年,她都会留在新墨西哥度过夏天。随着她与史蒂格利兹感情的日渐冷淡,1934年后,奥姬芙更是定居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余生。阿比丘村附近沙漠地带中有一座名为“幽灵牧场”(Ghost Ranch)的度假牧场,这里成为了奥姬芙长期的艺术创作主题。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19)

▲ 奥姬芙1960年在新墨西哥

仰赖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建筑样式,奥姬芙不断地探索并丰富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她穿着像巫师一样的袍子,搜集各种动物骨头和石头。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0)

▲ George Daniell(1911-2002)《奥姬芙与骷髅》

新墨西哥成为奥姬芙艺术创作的集大成之地,也是她心灵的栖居之所。在这里,她不仅创作出与此前母题所不同的峡谷、动物骨头、沙漠、荒野等视角宏观的作品,也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彻底独立。丈夫史蒂格利兹更愿意对其作品进行性别意义上的解读,而身处新墨西哥的奥姬芙则越发将自己定义成坚定、独立的个人主义者,这种不妥协的个人形象正一点点地取代在史蒂格利兹帮助下所达成的形象。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1)

▲ Georgia O’Keeffe《鹿头骨》(Deers Skull with Pedernal),1936.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晚年的奥姬芙有些孤傲。有一次,粉丝们不远万里地跑到新墨西哥去看她,劲头就和如今用爱发电的粉丝接机一样。粉丝们跟奥姬芙说:“我们专程来看您。”没想到奥姬芙冷冷地说:“看,这是我的正面。”转过身,又说道:“这是背面。”然后就把门关上了。这简直和今天的明星躲“私生饭”一样。用奥姬芙的话说,“我的生活什么样,和你们无关,你只需要看画就够了,从画里看到你想看的东西,你也只有权看这么多。”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2)

▲ Georgia O’Keeffe at Black Place, 1963. By Todd Webb

1962年左右,奥姬芙患上了黄斑退化症,逐渐丧失了视觉能力,于是她转而开始了雕塑创作。1973年,奥姬芙认识了与她相差60岁的年轻的陶艺家尚·汉密尔顿,两人很快就在一起了。晚年的奥姬芙除了做陶艺,也写就了《乔治亚·奥姬芙回忆录》,并于1976年出版。后来陆续又有关于她的传记电影出现。1986年,98岁的奥姬芙离世,按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洒在了幽灵牧场附近的一座山上。在这里,能望到奥姬芙最爱的幽灵牧场。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3)

▲ Myron Wood 《奥姬芙与她的作品》,乔治亚奥基夫博物馆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4)

▲ 奥姬芙与尚·汉密尔顿

不管外界给予奥姬芙怎样的掌声、鲜花亦或误解,她的作品始终是那样波澜不惊,仿佛周遭的一切——就连时间都未曾在其中走过。她的作品是人与自然事物的对话,同时也是人与内心的交流。奥姬芙的画作细腻、纤柔、脆弱,但又透着顽强、倔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正如她的自白一样:“我曾在人生的任何时刻都感到过恐惧,但我从未让这种恐惧阻挠我去做想做的事。”

欧美艺术家乔治(被绝命毒师点名的女艺术家)(25)

文:孙道德

责编:蜜丝姜

监制:大G小r迷你帆

校对:summerjing、Christ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