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里,在古城零陵的街头巷尾,总能遇到那些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他们是修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弹棉花的、配钥匙的、理发的……大家都喜欢亲切地叫他们“师傅”。

如今,高楼林立、商铺聚集,这些行当或被时光的车轮碾碎,或隐没在城市的角落。不过,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他们依稀可见的身影,他们默默地坚持着、坚守着,只为给大家带来一些方便。

城市人没见过的艺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1)

屋檐下,没有明显招牌,无需任何吆喝,一台修鞋机,几双旧鞋和几张小板凳,就是最直接的“广告”,细致打磨,耐心修补,只要二、三元钱,修鞋匠就给旧鞋的价值镀上了金边,得以延续……

城市人没见过的艺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2)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硬一是指技巧,二是指火候,三是指眼力,缺一不可。打铁并非是简单的锤打,它不仅是一门体力活,更是一种技术活,通过选料、入炉、煅烧,锤打、成型、淬火等多道工序,一块铁,就变成了我们需要的常用工具。

城市人没见过的艺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3)

一台缝纫机,一把剪刀,一个人,脚踩缝纫机传出“咯哒咯哒”的声,针线在裁缝阿姨指缝间穿插,手上铺平布料,看似简单,却需要精细的配合,这样的老手艺,自带温度。

城市人没见过的艺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4)

系上腰带,后背插上木棍,用绳系住,左手持弓,右手持槌。在木槌有节奏的打击下,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匀地振动,伴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棉絮便飞花般地组合到一起,即便又硬又黑的旧棉絮,一经重新弹制,便又洁白柔软如新,仿佛魔术般神奇。如今,弹棉花逐渐淡出零陵人的视野,但上了年纪的人仍记得那清脆的弦响。

城市人没见过的艺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5)

虽然现在大多数用电子配钥匙,然而每配好一把钥匙,服务周到的师傅还是会用挫刀再加工,小心地清理钥匙上的粗糙面,使新钥匙光滑平整,尽可能减少误差。价格平实,诚实守信,永远是他们恪守的原则,一把复杂的钥匙配置好收费也不过十来元。

城市人没见过的艺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6)

一把椅子,一面镜子,推子在理发师傅的手中施了魔法,游走之间,一个干净利落的发型就显现了,洗头发、刮胡子、修眉毛、刮脸绒,一整套功夫下来,客人爽爽利利,整个人都变“靓”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正在悄悄地远去,不过这些传统的手艺人,也有其自己的价值,特别是他们的那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勤奋努力、坚持传统手艺,依旧影响着我们。

这些传统的手艺不仅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是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

(图文/ 何礼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