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1)

高老家和袁老家都属于明代立村村落,明代属曹县黄岗都,清代属黄岗里。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曹县七区。1945年属复程县。1956年随复程县撤销属单县。

高老家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2)

道光四年版《高氏族谱》,因为高老家此时属曹县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3)

高氏牌坊全貌

《高氏族谱》记载,高氏先祖讳登于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今日单县西部一带建村,命名高老家,延至今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高老家村位于单县高老家乡政府驻地,2800多人,高姓占比70%,与史、刘、王、孔、贾等多姓氏融合。

位于政通街中段的高氏祠堂、牌坊,为旧祠旧坊遗址重建,祠牌相近,交相辉映,彰显高氏家族辉煌发展的历程。祠堂外新建的牌坊高11米、宽11米,全石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拔地而起,蔚为壮观。

高氏族人介绍,原高氏牌坊为“敕褒节孝坊”,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坊主为高氏先祖母太安人(六品官员之母的称谓)。原坊亦是全石结构,四柱三间重楼式,顶楼下方正中悬置“圣旨”匾额,前后及侧门上方记事牌分别刻有“允著坤仪”“合褒节孝”“一门德行”“三锡恩昭”等字样。

遗存较早的《曹南高氏族谱》记载,国朝定鼎始复完聚而兵,祠堂惨遭焚毁,家道中衰未复建,后屡欲营建而志终未遂。道光戊戌年间,先人众议公立祖祠,于辛丑落成。祠堂位于村东部,坐北朝南,东西长36米、南北宽36米,计九间大殿,东西两墙,前过厅三间,外影壁墙两角门,祠堂内有祠堂碑、东祠碑、古柏树。

2018年春分时节,高氏后裔对祠堂重新维修,是单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宗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高氏后裔聚首于此,举行宗族大会,祭奠先祖,颂扬贤德,赓续和睦家风,润泽传统文化。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4)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5)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6)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7)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8)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9)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10)

《高氏族谱》还记载了许多民谚,至今在高老家村流传甚广。譬如:“能豆子,二百五,三天娶个花媳妇。”“咱俩好、咱俩好,咱俩兑钱买个表,你戴戴、我戴戴,你是富家的老太太。”“神拐子,拐线子,一拐拐到南店子。”“说我胡诌就胡诌,大年五更立了秋,太阳西出往东升,无事调侃打打油。”……

今天的高老家村,美丽宜居、百业昌盛,声名远播,为单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高氏迁移名录

1.曹县高氏一支始祖讳清,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老关村迁居曹县祥符砦。

2.南乐高氏一支始祖讳九思,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张果屯、安庄村。

3.清丰高氏一支始祖讳九于明洪洪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县城东高家楼村,后迁居它乡者近有辛庄集、天云寺、董土固村、王毛店等地,外县则有广平张村寺、开州石墓头、观邑百家寨、河南白杨县,此自明时而已然矣,民国年间又有支派迁居英林里、楚家村、濮州高寺村、陈家马场村、范县北关、观城屯里与张家娄村。

4.高沛玉、高沛谦兄弟二人,万历间由洪洞迁清河落沙口。

5.高积善(与杨衍庆)明初由洪洞迁岐山县。

6.高敦,永乐时由洪洞迁曹西北50里高胡同。

7.高继献,洪武二年由洪洞迁曹县西高庄。

8.高岩,洪武二年由洪洞迁曹县孙高庄。

9.高上达,成化间由洪洞迁曹县大义集高庄。

10.高昂,字上达,洪武间由洪洞迁曹县大义集。

11.高宾,洪武间由洪洞迁曹邑,一支移高小庙。

12.高天祥,洪武间由 江中迁应天府句容县,永乐时迁曹。

13.高登,洪武七年由洪洞迁单县高老家。

14.高武魁,洪武间由洪洞迁曹东南武魁庄。

15.高明配米氏,携一子一侄,洪武末年迁曹州高老家。

袁老家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11)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12)

袁氏将军祠堂的祖碑

袁老家村是单县高老家乡安司刘庄村的一个自然村。安司刘庄村南、北、西部分别与曹县三个村毗邻。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13)

据《袁氏世系》载:袁氏系出当汝南,后迁山右洪洞。明洪武元年(1368年),始祖讳成甫子士能、士达从山西洪洞迁曹隶籍于黄岗里建村袁老家。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袁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袁老家村迁此建村,延续故乡村名“袁老家”,以昭示后人铭记桑梓养育之情、继嗣祖辈遗风。《袁氏族谱》记载,其先祖袁正曾追随朱元璋东讨西征,屡建奇功,敕赐誉名“明威将军”。

单县四大古镇是哪几个(藏在名字里的历史)(14)

明朝建立后,功绩卓著的袁正放弃高官厚禄,担当督导民众迁移使命,朱元璋“特赐玉牌予‘明威将军’袁正,并加官晋爵三级,督民自山西洪洞迁移山东”。

据悉,公元1369年明朝第一次移民,实为军屯和移民同行而定居,袁正与将士携带家眷同移民迁居今曹县东部一带,形成袁氏部落,建村至今已达650多年,袁氏宗族发展成为鲁西南地区的名门望族,分布菏泽约120 多个村庄,总人口约4万人。

袁正的坟塚在今单县高老家乡袁老家村的西南部,原占地百余亩,苍翠掩映,石碑成林,气氛静穆。二十世纪初,袁氏陵墓周边尚生三四千株明朝栽植的古柏,塚前立有石碑、石桌和高约丈余的石柱。石柱顶上坐着“望天猴”,意在寻盼出门的主人莫恋世间风景,是时当归,守护家室,料理家事,兴家安邦。

据袁氏耄耋老人回忆,袁正塚前还有一座牌坊,为功德坊,由皇上敕造,以表彰袁正为国伟绩。后来,黄河泛滥,牌坊被冲倒,沉积地下,难觅踪迹。1953年,多数古柏被福建一造船厂廉价购走,13年后,剩下的古柏悉数被伐,祖碑、石桌不知影踪。

半个多世纪后的2018 年 5 月的一天,在袁老家村西的小桥下,有人发现了一块石碑,很快引起袁姓民众的瞩目,大家一致认定,此碑即是当年消失的祖碑。碑文清晰显示,该碑立于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冬,有袁氏十六世嫡孙袁天皆重建,刻有“明敕赠明威将军节菴袁公之墓”字样,人物画像已模糊不清。该碑文对“移民”记述与《山西洪洞大槐树》一书记载基本一致。“将军”名号以重建祖碑记载为准,称誉袁正为“明威将军”,而“节菴”二字,原《袁氏族谱》没有记载。根据石碑上的“敕赠”二字,历史文化学者认为“节菴”应是皇帝赐予袁正的“谥号”。这是明朝皇帝旌表袁正“放弃高官厚禄,安居山东,甘愿做一介草民”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节”意为“高风亮节”,“菴”与“庵”古文同义,即“草舍”,意为袁正与移民同居草舍、患难与共,同兴家国。

如今,“节菴”“明威将军”袁正的将军碑保存在袁氏将军祠堂内,以供袁氏后人瞻仰,也成为明代人类大迁徙的有力佐证。

可参看老虎69090《曹邑袁氏族谱及袁氏村居分布》一文。

作者 孙智敏 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政协菏泽市第十六届委员,头条号:老虎69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