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陈著

地大物博,物华天宝,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中国人种花和赏花的传统习惯,古人云:花乃是天地灵秀之所钟。

可惜的是,花无百日红,无论再璀璨的鲜花最终都会凋零,多少叫人惋惜。为了一年四季都能欣赏花的美丽,古人运用智慧发明一种特殊的假花——通草花。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1)

在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发现储秀宫的妃嫔开支过大。为了提倡节俭,富察皇后给皇上提出许多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用通草花替代珍珠翡翠。平日里好面子的皇上居然没有反对,还将通草花作为礼物送给女主角魏璎珞。

剧中没有展示通草花是什么东西,那么为什么通草花可以与珍珠翡翠相提并论呢?现如今还能找到通草花吗?

以纸乱真的通草花

通草花,是一种用通草制作的花。这门手艺起于五代十国,成于宋朝,鼎盛于清朝,衰于近代。

在五代十国年间就已经有人发明通草花的前身,并且用以装饰。但是技术不成熟,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心思专研。直到宋朝,通草花才真正诞生。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2)

之所以通草花技术形成于宋朝,是因为宋朝人的习惯。在宋朝年间无论男女都喜欢在自己头上戴朵花,而且越是好汉越喜欢带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小说《水浒传》中有不少梁山泊好汉头上百花齐放,浪子燕清“鬓畔常簪四季花”;短命二郎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病关索杨雄“鬓边爱插翠芙蓉”……

不单是民间,就连朝堂上宋朝官员们也爱头上戴朵花。宋朝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意思说,皇后中人人头顶上都簪有鲜花,牡丹、芍药、蔷薇各式各样的鲜花都簪在官帽之上。由此可见,头上戴花是宋朝人的习惯。

花无百日红,真花没待多久自然会凋谢。如何能够永驻鲜花的美丽呢?于是宋朝古人发明了通草花。通草茎髓大,质地轻软,颜色洁白,且不容易被水打湿,古人以此为原料制作精细的假花,即为“通草花”。

经过加工后的通草花质地轻薄,色彩逼真,而且永不凋谢,可供摆放许久。一经推出,深得古人喜爱。宋代文豪苏轼曾经对通草花大加赞赏,提笔写下如此诗句:“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3)

除了大文豪喜欢,皇宫也喜欢,甚至用它作为赏赐的礼物。宋代时期,皇宫便派人到手工艺中心扬州,让工匠专门制作通草花进贡到朝廷,以供皇帝使用。1008年,宋真宗东封泰山,在宴会上宋真宗与陈尧叟举杯共饮,喝到高兴处,宋真宗把自己头上的花取下来亲自给陈尧叟戴上。喜爱之情,由此可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草花技术大加改进,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购买佩戴通草花,通草花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装饰品。巨大的需求滋生庞大的通草花市场。在清朝乾隆年间,扬州、福州、杭州等地更是成为著名的制作通草花的盛地。

以福州为例子,清朝光绪年间谢章铤曾经到过福州,亲眼目睹福州人制花过程。他赞叹闽南人擅长“妙手生花”。工匠做好花后就将通草花摆放在花市,花市就设在安泰河边。

天还没有亮,安泰河面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这些商人一下船就开始与福州花匠讨价还价,认真地挑选花朵,或戴在耳边,或叼在嘴里,热闹非凡。“值有定,弗争也。于是日影团团矣。乃纷然散,明日复如是。”由此可见,清朝时期通草花市场是多么热闹。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4)

除了通草花以外,聪明的古人还以此延伸出许多种类的工艺品。例如广州的通草画,一种利用通草纸和通草花上色技术所绘制的图画,由于通草画具有中国本土特点,深受西方人士喜欢,广州十三行一度出现不少的通草画坊。

可是,曾经如此繁荣的通草花为什么在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却消失不见呢?

热闹步入衰微

近代以来,通草花开始走向衰弱。导致通草花式微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通草花制作繁琐,产量低下。通草花制作工艺复杂,首先需要将通草用特殊工艺制作成一张小薄片,然后再根据花的形状剪出花瓣、花茎、花根等,最终经过串、捻、擀等十二道工序做出花的样子。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5)

为了让花更加美观,工匠师还会根据自家的独门秘方给花进行漂白、上色、镶铁丝、造型、整理等等工序。制作过程中不可马虎大意,需要先打湿让花有韧性,再进行加工,如果不先打湿则容易破碎。一步做错则全花报废。

做通草花不能使用机械,因为通草花之所以形状各异,靠的是手艺人的手下功夫,而机械无法如此精细,所以通草花的制作只能依赖人力。因此,通草花的产量十分低下。

第二、近代以来,洋货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尽管洋货在质量上不如通草花,但是数量巨大,价格低廉,冲击了中国通草花市场。面对价格高昂的通草花,人们更加愿意选择普通的洋货假花,由此洋货渐渐挤占通草花的市场份额。

最后,通草花品种单调,仅限于中国传统花卉。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近代不少中国人开始喜欢外国花卉,面对单调的通草花,消费者不太买账。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6)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通草花在民国时期衰微,从必备品变成小众产品。市场萎缩,让从业者纷纷放弃制作通草花,转行到其他行当。

如今的通草花技术面临一个重大的困境。

技艺面临失传

老一辈手艺人逐渐退休,年轻人不愿意学,导致通草花技术面临失传。老一辈人不是没有想过要挽救通草花,他们努力创新通草花技术,并且取得不小的成绩。

1953年,通草花花匠钱宏才发明了“通草菊花”,开辟新的种类。随后他与其他手艺人一块开发了各种通草花盆栽。1958年,倪俊生、杨致祥、钱宏才三人制作的通草花作品,还被送到莫斯科参加展会,深受国外友人赞叹。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7)

可是这些无法扭转通草花衰微的局面。放眼全国,真正掌握通草花技术只剩两位老人,钱宏仁和戴春富。他们都来自扬州,年龄都超过80岁。

两位老人曾经想过招收徒弟,可是通草花看上去容易做起来难,做一朵花需要坐上一整天,大部分人一天下来就受不了,因此劝退不少年轻人。前几年,曾经有一位90后的女孩拜师,但是跟了四年以后,最终受不了离开通草花行业。

2007年,扬州通草花技术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老也就此成为非遗传承大师。面对如此称号,两位老人并不开心,因为他们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他们担心随着这门手艺会断在他们手里。

很可惜的是复兴之路道阻且长,浮躁的社会很难找得到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年轻人。

乾隆魏璎珞赠画后续(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8)

结语

毫无疑问,这些技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国民族的智慧。但是技艺由于复杂、难学而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如果我们任由它们的消亡,看着无人再唱京剧,无人再懂刺绣,那么中华民族还有自信心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厌恶商业化,觉得非遗继承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但是越是排斥商业化,越是后继无人。只有将非遗作品融入当代人生活中,让大家喜欢,并愿意为之花钱,这才是最好非遗最好的保护方法。

与其让非遗保存在博物馆,保存在老手艺人手中,但不如让他们走向大众,用独特、创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活力,生生不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