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古籍,茶的别称、雅称计有74种,另外还有5种少数民族称呼:,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茶古代的雅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茶古代的雅称(古人对茶的74个美称)

茶古代的雅称

查了古籍,茶的别称、雅称计有74种,另外还有5种少数民族称呼:

槚(jiǎ)、蔎(shè)、茗、荈(chuǎn)、荼、嘉木、“甘露”、 荈诧、瓜芦、葭萌、皋芦、酪(lào)奴、酪仓头、“水厄”、不夜侯、晚甘侯、苦口师、冷面草、草中英、涤烦子、清风使、琉璃眼、瑞草魁、麒麟草、忘忧君、苦节君、消毒臣、余甘氏、水豹囊、“玉川子”、漏影春、凌霄芽、茶荈、森伯、叶嘉、清友、凤团、金叶、灵芽、龙芽、露芽、茗饮、瓯蚁、日注、山芽、水芽、兔毛、先春、仙芽、香茗、云腴、紫笋、桡、椒、葭、诧、姹、选、物罗、过罗、清人树、离乡草、草大虫、甘露、香乳、碧旗、兰芽、金芽、雪芽、玉蕊、琼蕊、绿玉、琼屑、木萌等称谓。“恰依”、老拔、 “拉”、槚“jia”、“啦博”是少数民族的叫法。

在古书中“槚(jiǎ)、蔎(shè)、茗、荈(chuǎn)、荼”都是茶的别名。在最初,茶只是作为一种药材使用,三国时,古人饮茶的习惯已经逐渐形成,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渐盛,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将“荼”字减一画作“茶”,茶成为了家常饮品。另外陆羽《茶经》还美誉茶为“嘉木”、“甘露”。

茶的别名,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其中最为常见的要数 “茗”。古代的文人书画作品中,以“茗”代“茶”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此字的风雅韵味。

槚(jiǎ),原意指楸树。《尔雅·释木》:“槚,苦荼。”晋代郭璞《尔雅注》释曰:“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蔎(shè),原指一种香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是草香之意。

荈(chuǎn),也是茶的一种别名。《玉篇·草部》认为,荈是“茶叶老者”。

葭萌 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世称《方言》载:“蜀人谓茶曰葭萌。”《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葭萌指的是茶,也是最早以茶入命郡的一个郡名。

荈诧 在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是将茶列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中谈及二十种药物,称茶为“荈诧”。三国魏《杂字》曰:“荈,茗之别名也。”晋代陈寿的《三国志》谈及吴王孙皓为韦曜密赐茶荈“以当酒”。

瓜芦 东汉《桐君录》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一般认为瓜芦亦是古代茶的异名。

皋芦 东晋裴渊《广州记》云:“酉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酪(lào)奴(酪仓头):王肃于太和十八年亡命北魏,时年方三十。数年之后的某日,在宫中举行的宴会上,王肃畅食羊肉,痛饮酪浆。见此情形,孝文帝不禁讶异。他问王肃: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王肃答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水厄”,出自《世说新语》。晋代司徒长史王蒙,喜欢饮茶,常请客人陪饮,士大夫们不习惯喝茶,每次拜访王蒙,都会说:“今天有水厄了。”厄,灾难之意。

不夜侯:宋 陶谷《清异录•茗荈》:“胡峤《飞龙磵饮茶》诗曰:‘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对不夜侯。’”

晚甘侯:茶的异名。宋 陶谷《清异录•晚甘侯》:“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侣,慎勿贱用之。’”

苦口师:宋 陶谷《清异录•茗荈》:“皮光业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才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冷面草:茶叶的异称。宋 陶谷《清异录•茗荈》:“符昭远不喜茶,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

草中英: 唐 郑愚《茶诗》:“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涤烦子: 古人谓茶能消除烦恼,故称。唐 施肩吾《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清风使:宋 陶谷《清异录•茗荈》:“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锭子茶,茶面印文曰‘玉燀膏’,一种曰‘清风使’。”

琉璃眼:唐 李泌《赋茶》:“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出琉璃眼。”

瑞草魁:唐 杜牧《题茶山》:“茶称瑞草魁”,后因称茶为“瑞草魁”。宋 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茗曰酪奴、瑞草魁。”

麒麟草:盛唐朝廷科举时,很多人将茶称为“麒麟草”,不仅借以寓意祝福,而且还用来助发文兴情思。《凤翔退耕传》即曰:“元和时,馆客汤饮待学士者,煎麒麟草。”

忘忧君、苦节君:蒙古人入主中原的元代,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汉族士大夫阶层中,有许多有志气、有才学的文人,不事权贵,退隐山林,茶便成了这些文人苦中求乐的朋友,而被称为“忘忧君”;他们以茶解忧时,茶也成了这些人表示清节的工具之一,而被称为“苦节君”。

消毒臣:唐 曹邺《饮茶诗》:“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余甘氏:宋 李郛《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水豹囊:宋 陶谷《清异录•水豹囊》:“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玉川子”,即唐代诗人卢仝好茶成癖,写了许多关于茶的诗歌,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因此,有人以“玉川子”代称茶叶。

漏影春:其实是一种大约出现于五代或唐末、流行于宋代的玩茶方法。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这种做法。大意为用绣纸剪出镂空的艺术形状,铺在茶盏中,撒上茶粉后取出绣纸。再用其他的食材摆出一张精美的茶画,观赏之后用沸水激荡冲饮。因此,茶在宋代的一段时间便唤作“漏影春”。

凌霄芽: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称茶为“凌霄芽”。

橄榄仙:对茶的美称。宋 陶谷《清异录•茗荈》:“犹子彝,年十二岁。予读胡峤茶诗,爱其新奇,因令效法。近晚成篇,有云:‘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

茶荈:唐 皮日休《茶中杂咏》:“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森伯:宋 陶谷《清异录•茗荈》:“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

叶嘉(清友):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的《品茗词》亦曰:“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凤团:宋代贡茶名,团状,印有凤纹。泛指好茶。宋 周邦彦《浣溪沙•春景》:“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金叶:茶叶的美称。宋 朱敦儒《好事近•茶》:“只愿主人留客,更从斟金叶。”

灵芽:唐 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宋 黄儒《品茶要录》:“前此茶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龙芽:宋 杨万里《过平望》:“午睡起来情绪恶,急呼蟹眼瀹龙芽。”元 谢宗可《茶筅诗》:“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牙。”

露芽:宋 梅尧臣《和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宋 陆游《起晚戏作》:“云子甑香炊熟后,露芽瓯浅点尝初。”

茗饮: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瓯蚁:瓯中的茶沫,借指茶。晋 王浮《神异记》:“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

日注:宋 欧阳修《归田录》:“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宋 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粃糠团凤友小龙,奴隶日注臣双井。”

山芽:宋 曾几《述侄饷日铸茶》:“宝胯自不乏,山芽安可无?子能来日铸,吾得具风炉。

水芽:宋 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淳熙锡贡新水芽,天珍误落黄茅地。”

兔毛:细嫩的茶叶上的白毫,借指茶叶。唐 吕岩《大云寺茶诗》:“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先春:茶的异名。唐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仙芽:茶叶的美称。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武夷。”

香茗:香茶。唐 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云腴:唐 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青棂子》:“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

紫笋:唐 白居易《题周皓大夫新亭子二十二韵》:“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宋 苏轼《宿临安净土寺》:“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此外,茶还有桡、椒、葭、诧、姹、选、物罗、过罗、嘉木、清人树、离乡草、草大虫、甘露、香乳、碧旗、兰芽、金芽、雪芽、玉蕊、琼蕊、绿玉、琼屑、木萌。等称谓。

维吾尔族人民称茶为“恰依”,其实,这一称谓出自“茶叶”一词的译音。

哈尼族兄弟仍称茶为老拔,并一直延伸到现在。

彝族同胞称茶为“拉”,意为是万物之源。

西藏还没有将对茶的称谓从众多称呼中分离和独立出来,有许多民众称茶为“槚”。所以,藏语茶字至今仍读为槚“jia”音

基诺族兄弟世代以种茶为生,基诺语称茶为“啦博”。“啦”是依靠的意思,“博”指的是芽叶,其意是赖以生存的芽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