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近年来国内最火的女演员,刘涛绝对是热门候选人之一。少年成名而中年发力,不管是演主角还是配角,少妇还是少女,古典佳人还是霸道总裁,都少不了她的身影,也因此频频登上热搜。这不,最近又看到网上在各种吐槽她扮演的李清照了。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

《斯文江南》中刘涛扮演的李清照

许是因为最近刚翻完李清照的集子,很是欣赏这位潇洒任性、博学多能却又命途多舛的“词国皇后”、千古才女,出于好奇便搜了一下,发现吐槽片段出自刚完播不久的一档叫作《斯文江南》的经典文本围读节目,准确点说,是节目的最后两期《人间杭州》。“江南”本已足够诱人,何况还带着“斯文”、品读经典,何况还是关于“杭州”,更涉及苏轼、金庸、郁达夫等一众个人偏爱的大家名流,自然忍不住点开看看了。然而这一看,就又忍不住要吐槽两句了,毕竟相较于其他槽点,让刘涛来扮演李清照,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2)

还是先说刘涛的问题。网友们之所以吐槽她的李清照,主要觉得她“腹无诗书气不华”,缺少书卷气,形象既不够清瘦,气质不够清冷,整个人不够清新脱俗、淡雅温润,目光中又透着精明、含着锋芒,形象上又过于魁伟、过于精干。其实个人倒觉得刘涛扮演李清照,没什么大问题,吃亏就吃亏在:一,她是刘涛;二,她演的是李清照。

因为她是刘涛,她近年来演过太多精明、干练、英气十足甚至带几分霸气的角色,如《琅琊榜》中的霓凰郡主、《芈月传》中的芈姝、《欢乐颂》中的安迪、《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的张春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对她的认识多少会受到一些“前摄抑制”,受到她以往角色形象及气质风格的影响。而去年热播剧《大宋宫词》中饰15岁少女、宋真宗未来皇后刘娥的翻车级表演,更让网友们至今眼睛还隐隐作辣,充满着被支配的恐惧。所以,她是刘涛,已经有点危险了。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3)

《大宋宫词》中刘涛饰演的刘娥

而更惨的是,扮演的对象还是李清照,那个唱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可爱女子,那个叹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柔弱女子,那个哽咽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催女子,那个“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千古第一才女。也正如某些人所说,真要以这“千古第一才女”的气质标准来选演员,当今演艺界,又有几个女演员能够格?

事实上,对大部分人来说,李清照的形象其实是充满了自我想象的。虽说只要上过学的没几个人不认识李清照,但这认识首先限于封建社会普遍温婉贤淑的女性形象,其次限于她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以及那几首婉约词所带来的清瘦、柔弱、淡雅的印象,而往往忽略其《夏日绝句》《题八咏楼》等铮然有金石声的诗作背后展现的刚毅风骨,更不用说《打马图序》《金石录后序》等文章中所体现的多元化兴趣和人格。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4)

李清照像(图片源于网络)

虽然漂沦辗转、备尝艰辛,李清照还是活了七十多岁,在古人已算高寿了。“李三瘦”的“瘦”,固然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有艺术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至少,即便真瘦,李清照也该是瘦而不弱的。所以,用透着点精干气息的刘涛扮演李清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更能表现出几分易安居士的外柔内刚。只是也许演员的学识确实和千古才女差距太大,也许刘涛以往的影视形象确实太过根深蒂固,即便尽量客观,我也还是觉得这个“李清照”有点怪怪的。

当然,点开节目的初衷,本只想更全面地看看其中的李清照形象,压根没想到会有那许多乱七八糟的新发现。首先必须得说,近年来央视带头,各种文化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对于传承中华文明自然是很好的事情。东方卫视的这档《斯文江南》节目,其策划及演绎同样可圈可点,只是个人觉得尚有两点不足:一是策划思路值得商榷,二是其中常识性错误未免有点太多。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5)

杭州西湖“曲院风荷”春日樱花盛开时

先说策划思路。按我的理解,既名之曰“斯文江南”,自然该围绕“斯文”和“江南”做文章了。关于“江南”,从每集所选择的背景城市来看,绍兴、苏州、上海、宣城、杭州,无一不是典型的江南城市,“江南”一词确是坐实了;至于“斯文”,则总要和江南有相当之关系的名人名作吧,或其人生于江南、官于江南、游于江南,或其作记述江南、歌咏江南、怀念江南,而节目策划却采取了一种颇为取巧的方式——只要其人到过江南,即便既非作于江南也非为江南而作,只要够经典,不妨采收之。

所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于密州、黄州的作品都入选了,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靖康南渡之前的作品也入选了,金庸《神雕侠侣》襄阳城中郭靖教育杨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段也入选了……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6)

苏轼像(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说金庸还可以算杭州人(解放前海宁属杭州管辖),所以他的作品多少都有受到江南文化的浸润,都可算是“斯文江南”的表现,苏轼虽两度在杭州为官,那几首经典却实在和杭州扯不上多少关系,也看不出是在杭州文化、江南文化熏陶下的创作,李清照的也是如此,那时候她甚至还没来过杭州、到过江南。当然,从节目效果来说,为了有更丰富的经典作品可以选择,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生平、思想、境界,更好地凸显围读谈话中的一个个主题,自然是束缚越少越好。但问题是,节目名叫“斯文江南”,具体集名叫“人间杭州”,演绎的却是作于密州、黄州、汴京等江北地域,乍看之下和江南、和杭州没有半点关系的作品,好似讲“壮阔中原”却尽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之作,讲“天府西川”却冒出各种东北的白山黑水之篇,多少会令人觉得出戏,如果只看节选或片段的话甚至可能直接误解。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7)

即便为了主题多样化和人物完整性考虑,那些不太相干的经典篇目也完全可以在谈话阶段进行适当拓展,而不是非得重点演绎。如果是担心作于江南或为江南而作的经典太少甚或没有的话,这种担心恐怕也是多余的。至少就《人间杭州》这两集来看,所选的既都是大家,而相关经典作品亦是不少。就词而论,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都是经典名篇,李清照南渡后词作,只要不是明确作于非杭州的,也都可考虑选入,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等。

策划思路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大堆常识性错误才是令人不能忍的。片头主持人张口就是“江南好,最忆是杭州”,把白居易三首《忆江南》的开头串起来用,虽然片中没加引号不算引用,但听起来就怪怪的,这也就算了,直接把李清照归为“南宋词人”,是不是太过分了?一般认为,李清照的生卒年为1084年-1155年,靖康之耻是1127年,这样算来,李清照属于北宋43年,属于南宋28年,怎么都不能直接划归南宋吧?就经典作品的数量及分量而言,北宋时期也并不逊于南宋,如果李清照地下有知,也应该更愿意待在安逸静好的北宋而不是残破偏安的南宋吧?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8)

再是郁达夫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一诗。从整首诗的格律来看,明显属于七绝,除了片中首句“楼外楼头雨如酥”的“如”字平声出律。众所周知,郁达夫精通旧诗,甚至被认为是民国时期旧体诗写得最好的人,怎么可能犯此低级错误?然而网上随便一搜铺天盖地都是“楼外楼头雨如酥”,越发让人怀疑他也许真的是偶然失手。再进专业数据库一搜,发现作“楼外楼头雨如酥”的基本都是普通杂书或文章,郁达夫诗文集或其他诗词选本几乎清一色都是“楼外楼头雨似酥”,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9)

再比如牛骏峰演读郁达夫的《满江红·三百年来》,慷慨激昂,气势和感情是非常足了,然而刹车也就忘了踩:第一句本应是“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结果直接就“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第二句本应是“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又直接就“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要知道,古人对于词的停顿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不惜为了调的停顿而一定程度上破坏句意,如苏轼的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后三句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也有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又华《古今词论》认为“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总之不管怎样,该停还是得停,该顿还是得顿。

像片中这种读法,《满江红》词调篇首原来的4-3-4、3-4-4错杂结构,直接变成4-7、7-4的对称结构,前者顿挫变化、郁勃不平,后者对称板滞、松软拉胯,再多气势与激情也带不动啊!当然,这不应该怪牛骏峰,人家职业是演员,根本不是钻研这块的,是节目背后的专家顾问没好好把关。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0)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1)

再就是讲到金庸十四部武侠小说首字组成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字幕说金庸“曾自嘲对联不够工整,不合辙押韵”。“不够工整”自是没错,“不合辙押韵”就画蛇添足了,对联只讲平仄、对仗,哪里需要押韵?查了一下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言,老爷子果然只表示“说不上工整”,根本没说过“不合辙押韵”这种话。老爷子虽坦承自己旧体诗做得不好,但诗词、对联的基本知识是很清楚的,可别让他的真谦虚成真不懂啊!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2)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3)

金庸作品集“三联版”序言截图

接下去倒霉的是苏轼和李清照,现场两位文化嘉宾吴晓波和黄晓丹终于分别对他们下手了。作为闻名已久的财经领域畅销书作家,吴晓波年前还出版了《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很是对杭州文化下了一番功夫去了解、研究,大有左手金钱、右手文化,左手商业、右手情怀之势,其座谈中的旁征博引、舌灿莲花,也颇令人有几分吃惊。然而文化有时毕竟不如商业,文化需要太多默默的沉淀,非一时半会儿可以突击而成,古已定论之事也毕竟不如现代商业故事可以大肆发挥,所以鄙陋如我,竟也隐隐感觉某些说法好像有问题,尤其是“苏轼被流放了十六个地方”,好家伙,这是把但凡苏轼当过官的地方都算上了吗?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4)

至于李清照,黄晓丹在讲到《金石录后序》中“乐在声色狗马之上”时,说李清照认为“这个是不上台面的快乐”。这真是太过“以意逆志”了,人家李清照明明认为沉溺于金石学这种快乐很高级,在声色犬马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之上,怎么就不上台面了呢?还有,说到李清照晚年再嫁一事,为何如此言之凿凿呢?明明从古至今都争论不休未有定论的一件事,就不能加一句“此事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吗?

刘涛饰演的李清照观后感(刘涛扮演李清照被群嘲)(15)

另外,全场不管是演员还是嘉宾都在不停读错字也是神奇。尤其是吴晓波,把“林逋”的“逋”读作pǔ,这也就算了,毕竟“逋”不算常用字;把“棱角”的“棱”读作líng,这也罢了,毕竟“棱”多达三个相近的读音;可是“秦桧”的“桧”能读成kuì,就有点令人想不通了,哪怕读作guì呢,好歹“桧”还有这个读音。而且这还只是两期,甚至这两期都没看完整,这要是整个十期,不知还会有多少奇奇怪怪的读音。当然,偶尔读错字在所难免,但别字连篇对于文化嘉宾而言总有些说不过去,不过和上文提到的其他常识性错误比起来,读错字又是小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