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6月13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常宇 蔡敏 聂东航)明天(6月14日)是“世界无偿献血日”。武汉市血液中心的一个感谢电话,让同济医院41岁的院前急救医生郑凯的事迹传遍全院:坚持献血23年不间断,无偿献血次数达69次,献血量累计26900cc(含全血和血小板)。

献血后6个小时可以健身吗(献血还能加速炫腹)(1)

“真的没有什么,只是习惯了。”面对纷沓至来的赞许,郑凯有点懵。比起解释为什么会坚持献血,他更喜欢“炫腹”:“我有6块腹肌。”他说为了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家住太平洋的他放弃开车上下班,坚持每天暴走8公里。他还买了健身器材,一有时间就锻炼身体。

23年无偿献血69次

郑凯第一次献血是在1994年。“那年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临床医学专业,刚上大一。”郑凯说,那时候血气方刚,喜欢较劲,同学们都觉得自己体力不错,上了足球场一定要比个输赢。一次一位同学提出来,说献血之后一星期内不能剧烈运动,提议集体去献血,再上足球场,看谁能赢!

大家听到后都纷纷附和,于是一群男生就这样随大流地去了血站,每人献了400ml的血。

有了第一次献血经历,郑凯“上了瘾”,半年后又去献血,从此一发不可收。:“可能跟个人性格有关,一件好事开了头,就不想中断。”

如今,他已坚持献血23年,平均每年献血3次。昨天,武汉晚报记者从武汉市血液中心查到,23年间郑凯献血69次,献血量累计26900cc,其中全血3200cc。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郑凯医生次数不是最多的,但是每一次献血的量都是最大值:“每次献全血都是献的400cc,成分血也都是献的两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折合成全血就是200cc。”

但他从未跟同事提起献血的点点滴滴,直到武汉市血液中心打来感谢电话,他的事迹才在同事之间传开来。

他说每次献血都是在挽救生命

真正认识到献血的重要性发生在2004年。这年郑凯在同济医院开始从事院前急救的工作,每天坐着120急救车奔走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穿梭于急救病人和医院之间,所以他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

“有时候,他们没有等到血,就已经离世了。”这样的情况,在他出车急救的经历中并不少见。一路风尘仆仆,却不得不面对病人已经离世的残酷结局,即便见惯生死,郑凯依然觉得痛惜。

有一次郑凯到监利县人民医院接一个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年男病人。患者已经出现渗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全部减少,失去造血功能,需要大量输血。在他们赶到医院以前,患者已经用光了监利当地血库所有存血,荆州市血液中心也正紧急赶在为患者送血的路上。但是患者病情太危重,最终没能等到生命用血。

一家子等待奇迹出现的老老小小在病房久久不肯离开,还未长成人的孩子在空旷的走廊里跪地嚎啕大哭。“如果不是因为缺血

过“如果再献血就脱离关系”的狠话;妻子本身就晕血,平时带孩子看病打针都会害怕,所以也有着自然的抵触心理。

但一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郑凯就,他能够坚持下来,他很年轻,还是家里的主心骨,原本可以继续活下去,也许还能等到骨髓移植……”

现在说起来这些,郑凯依然有些哽咽:“我们在城市,似乎没有强烈地感受到血液的稀缺,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农村来说,血真的太珍贵了。”

为保身体状态每天暴走8公里

现在,郑凯保持着半年至少献一次血的记录。由于坚持献血,血站也将他列入“红榜”。所以如果出现用血告急的情况,血液中心会直接打电话联系他去献血。根据《全国无偿献血奖励办法》,血液中心会根据献血者的献血次数为献血者颁发相关的证书。郑凯已经先后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和“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等称号。

“献血让我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我希望能让自己保持健康。”为了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他放弃开车上下班,坚持每天暴走8公里。他还在家里购买了健身器材,一有时间就锻炼身体:“我现在已经练出了6块腹肌,随时献血都没问题。”

不过,郑凯坚持献血并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可。由于家人均不学医,对献血的认识与许多人有着同样的误区:献血可能对健康有害。

刚开始献血时,父母亲甚至曾经说顾不了那么多。他一方面坚持给家人普及献血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怕家人担心,不得不把献血证藏到血液中心,连自己有多少献血证都记不清楚。

“献血不仅对身体无害,可以清洁血液。”郑凯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献更多的血,救更多的人”。

(编辑:叶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