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1)

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乡愁味”,比如饮食、建筑、家乡风气等,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上,有一种建筑文化是很多土家族的乡愁,那就是“吊脚楼”。在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等地,上百年来,吊脚楼是一个不能抹去的文化符号,被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吊脚楼,是木质结构的房子,是土家族人智慧与梦想的成果,吊脚楼的修建,也是一种记忆的集成。吊脚楼的修建上,不用一根铁钉,全部用的是木质榫和榫头,这就是它的独特魅力,用榫头更加的生态,而且能比铁钉保存时间更长久,它的诞生也是在铁钉之前。这种技艺一直延续到现在,吊脚楼是栏杆式的结构,这样既美观,也便于看风景。吊脚楼多是依山而建,下面还可以喂养猪牛羊,而且可以堆放柴草。在长江流域,这种结构住宿的地方在二楼,和长江这种湿热条件有关系,这样修建确保少得风湿。木质结构的房子也是冬天保温,夏天凉快。

虽然,吊脚楼艺术性与实用性共存,优点多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抗争与撞击,吊脚楼破坏严重,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人民需要面对的一道坎,吊脚楼伤痕累累,成为人们需要思索的难题。

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2)

一、“吊脚楼”生存状态

(一)吊脚楼破坏让人“心疼”。随着楼房建设的盛行,吊脚楼本身的用材多、留存时间短、基础设施配备缺点等,让吊脚楼的优势不复存在,眼下,湘西、鄂西等地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的吊脚楼被改造成楼房,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建成,随之而来的是木质结构的房子被拆除,再精美的“吊脚楼”也抵挡不住“楼房”的魅力,砖、水泥结构的楼房成本低、用木材少、后续基础配套上好实施,在这背后,吊脚楼的的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被忽略。

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3)

(二)吊脚楼残破不堪。除了一些吊脚楼被修建成楼房外,还有一部分建筑,因为修建时间长,成为了一道破旧的风景,这类建筑,因为风吹雨打,木质遭到了破坏,以前的艺术性不复存在,不再流行,就像是一位经历沧桑和历史气息的老人,无论年轻的时候多么的美丽,但岁月在她的额头上刻下了皱纹和年龄,成为农村村民“叹息”的建筑。这些残破的土家吊脚楼的命运令人堪忧,因为随时这位“老人”离去,以前再多的经历和故事,都会成为浮云。

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4)

(三)吊脚楼艺人现状堪忧。吊脚楼之所以上百年、千年延续在湘西、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等地存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批承载着传承技艺,掌握着独特技术,默默无闻在土家族山区生存生活的民间艺人,这些艺人,手艺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被保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土家吊脚楼逐步被楼房代替,他们面临着失业的危险,有的已经失业,手艺被埋没,没有了市场。还有一大批手艺人,随着年迈和死去,广大农村面临着吊脚楼修建技艺失传的危险,后继无人,吊脚楼难以为继,成为了当前的现状。

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5)

二、吊脚楼保护与文化复兴思考

(一)保护土家族“活化石”。吊脚楼的艺术性和传承性,让吊脚楼的保护成为一种必然,对吊脚楼的保护,就是对当地土家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对“乡愁文化”延续的保护,这种保护,不是没有意义,不能随着市场、社会的变迁,埋没在红尘和浪潮中,不能让上千年、上百年的文化符号在我们这一代被淹没、灭绝。在保护上,要对存在的吊脚楼进行登记造册,进行吊脚楼评级,评定星级,在传统土家族村落、群落,进行重点保护,并授牌进行痕迹保护。关于吊脚楼重建,进行财政补贴,在拆除吊脚楼的过程中,要进行层层报批,划定吊脚楼修建和重建“红线”,有修房需求的要进行“搬迁式”保护。针对重建吊脚楼的农户,政府给与民间艺人的推荐。

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6)

(二)保护一批吊脚楼修建的“传承人”。随着吊脚楼修建的没落,土家族吊脚楼修建手艺人越来越少,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保护传承人,也是当务之急。要对有修建过吊脚楼,有吊脚楼修建经验的民间木匠、大师进行摸排,进行授牌表彰,营造良好的“增师重匠”的氛围,根据级别,在生活费用及技艺传承上,给与一定的培训费用和生活补贴,让传统手艺人木匠,能有生存的土壤,在当地能形成一批有吊脚楼修建技术、有传承思想的稳定队伍,并建立“土家吊脚楼人才库”。政府进行民间艺术大师、吊脚楼传承的大比拼,开展擂台赛,让土家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对民间吊脚楼大师的手艺进行保护性挖掘,编辑成资料。

土家族吊脚楼资料(土家族吊脚楼如何保护)(7)

(三)与旅游文化相“联姻”。结合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进行旅游文化、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的“招商”“引资”,把新农村改造、农家乐的打造完美结合起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在吊脚楼文化上深入挖掘,在吃住行,游购娱上形成链接机制,在旅游上实现“吊脚楼”保护和打造的升级版。 建立土苗文化、吊脚楼文化博物馆,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当地农耕文化的取精华、废糟粕,使得吊脚楼文化成为旅游文化打造的一部分。

总之,吊脚楼是一种民族符号,是一种乡愁烙印,保护与传承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要让土家吊脚楼成为当地人一道心中的记忆,成为看的见水、看的见山、看得到楼、看的见乡愁的一道重要文化符号,让吊脚楼成为亦居、亦游、亦旅、亦传承地方,成为中国民族的一道文化烙印,永不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