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万事万物都具有一定的规律,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性也有一定的规律,由于两性思维与认知上的差异,让性也在两性的身上呈现出差异化现象。

这些差异我们可以从婚前婚后对性生活的态度上来看出端倪。不过,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女性婚前婚后态度的转变。

对于很多已经结婚的男性来说,在夫妻生活方面总有一个让他们比较头疼的转变,就是自己的妻子对性生活的热情程度不如之前高了,女性性欲的减退让很多男性不知所措。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1)

“蔡格尼克效应”与“禁果效应”让婚前的女性对性充满热情

15、16岁的少男少女不顾社会道德的约束偷尝禁果,在好奇心和新鲜感的驱使下他们冲破了成年人千辛万苦设置的“防线”。

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 effect)就是对于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我们总会充满好奇,充满极大的触碰欲,因为不了解,因为从未接触过,性才会对人产生吸引力,才会让人想要百般尝试。

这同样也是婚前很多女性的心理,结婚之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她们必须变得比较矜持,表现得比较被动,因此此时的性不是那么容易获取,也不是能随便获取的。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2)

正所谓“距离产生美”,因为这种略有距离的感觉,让很多女性对性充满好奇与新鲜感,于是此时的性对她们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与魅力。

她们也对性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因为接触得不够多,她们对性就会有一种憧憬与幻想,偶尔的一次接触也并不能满足她们的好奇心与新鲜感。

偶尔的触碰反而还会让她们心中的热情越来越多。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它是是一种记忆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事比已经处理完的事更加印象深刻。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3)

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办事要有始有终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让很多人对大部分事情都有着极大的完成欲,如果这件事没有完成,那么它就更容易被人熟记于心。

弗洛伊德认为性贯穿于人的一生,在少年时期我们已经对性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在成年后偶尔的触碰,也并不能满足好奇心,

因此对性少量的接触像是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一样,一直在驱动着婚前的女性去探索它,去靠近它,于是人们才会在婚前对性有极大的热情。

也很容易因为一些刺激而兴奋,而产生需求满足的渴望,就像探索一方从未去过的领域一般,一切都充满了新奇,探索中的冒险与刺激也会驱动着人们去追寻它。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4)

似乎已经靠近它了,似乎还离它很远,这种忽远忽近,若即若离的感觉总会让很多人为此着迷,人总是会对尚未了解的事物充满新鲜感,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

婚后生活趋于平淡,性需求不再是生活重心

对于不够了解的事物,我们才会更想去触碰它,正如陈奕迅的《红玫瑰》里所写的一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大部分女性在婚前受到了社会道德的约束,对性的探索要保持距离,而婚后的女性有了正当的理由来对抗大众对性的污名化与教条。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5)

冲破束缚的女性,在探索性的这条道路上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由,因此她们可能会进行大量的尝试与触碰。

这种过度的触碰反而减弱了距离产生的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婚后女性对性的触碰欲与探索欲,能够轻易得到的事物反而不再那么有魅力,有吸引力。

因此,婚后的女性对性的热情也趋于平淡,大量的接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们大部分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性的距离离她们越来越近,她们的热情也会越少。

由于中国文化使然,让很多人的婚姻的结合不单单是两个人的婚姻,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前的风花雪月,在婚后已经变成了柴米油盐酱醋茶。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6)

两个人也不再是不明事理的小孩,逐渐地要承担起婚姻中的责任与义务,生活重心不再是需求的满足,而是承担责任。

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中国式婚姻并没有让她们肩上的担子有所减轻,反而还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她们肩上的重担。

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她们需要适应,需要改变,角色的转变让她们不再单单是父母的女儿,现如今的她们扮演着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公婆的儿媳。

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重重地压在了她们纤弱的肩膀上,对于自身需求的满足,她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7)

就像韩剧《82年生的金智英》一样,中国的女性也在生活,工作,家庭之中来回转变,不停适应,一旦适应不良就会像女主一样产生一系列心理与精神上的问题。

迫在眉睫的生活,让很多女性不得不忽视自己的需求,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某些追求,因为她们此时不再是为自己而活,生活中需要兼顾的太多,对于性需求她们也只能部分放弃。

因此,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她们的性需求越发冷淡,对性的热情也大不如前,其实不是她们放弃了性,是生活让她们不得不进行一定的取舍。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内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苯基乙胺让人产生爱情的冲动,而苯基乙胺的分泌只能维持六个月到四年,这就是一段恋爱的时间。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8)

超过了这个时间,人的情感也会日趋平淡,婚前轰轰烈烈的爱情在婚后变成细水长流的陪伴,此时的女性对性的需求已经转变成了对陪伴的需求。

不可置否的是,由于进化过程中两性扮演的角色有极大差异,因此女性与男性对于性与爱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观念。

对于女性来说,性是一种情感需求的表达,也是一种精神需求满足的媒介,大部分女性是因爱而性,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女性对于情感的注重。

因为对于情感的注重,在婚后的性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能够给予她们情感上的需求的满足其实就已经满足了她们所希冀的大部分需求。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9)

大量科学研究也表明,随着结婚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夫妇的性生活频率会逐渐变低,这种变低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性生活了,而是性需求已经转变成了一种精神需求。

同样有趣的是,性生活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两个人对于这段关系的评定,一般来说,性生活比较和谐的夫妻,往往会更满意这段关系,两个人也更亲密,对伴侣的评价也更积极。

而那些一开始性生活不和谐的夫妻,对这段关系的满意度也比较低,自然而然对伴侣的评价也不太积极,性生活满意度与关系的亲密程度往往呈正相关。

但是性生活也不是评判一段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从多个方面来评判一段关系,情感的平淡无可避免,但是陪伴与习惯不会消失。

心理学上两性思维的差异(心理学家女性性心理)(10)

性需求也并没有消失,对于婚后的女性来说,她们只是用了更加成熟而理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活,而不会像婚前一样做事不用瞻前顾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也会变得愈加成熟,生活的重心已经从年轻时候对自身需求的追求与渴望变成了对责任与义务的承担。

婚后女性对性生活态度的转变不只是热情地消退,也是对生活的思索与抉择。

- The End -

作者 | 小汤

编辑 | 鹿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Erikson, E.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