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电视剧《大决战》再次更新,以济南战役的胜利为转折点,掀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1)

《大决战》一共49集,前面用了11集对我方和敌方的态势改变、民心所向和军事实力进行了铺垫,而从第12集开始,硬核的大决战正式来临,辽沈战役即将打响。

在最新的剧情当中,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交代:

一是敌方内部矛盾持续激化。随着东北战场的不断失利,敌方频频更换指挥员,然而每个被指派的人各揣心腹事,都不想接手这个烂摊子,而老蒋又任人唯亲,不肯让嫡系部队吃亏,导致派系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为辽沈战役的全面溃败埋下伏笔。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2)

二是我方军事民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攻打锦州还是长春这个决策上,虽然中央从全局考虑,认为打锦州属于剑走偏锋、出奇制胜,因为这一点就连老蒋都不相信,所以会收到成效。不过,各大野战军指挥员却接连发了两千字以上的电文,从不同战场前线的态势进行分析,认为打锦州有些操之过急。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3)

而正是这种敢于直言的军事民主,让中央对决策进行了调整,为日后三大战役的胜利定了基调。反观敌方,老蒋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不仅屡遭败仗,还让很多手下寒了心。

三是敌方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三大要素中,敌我双方都看到了经济的重要性,而我方实施的土地改革非常成功,既稳固了后方根据地,又为前方提供了物质支援,更是赢得了民心。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4)

对此,敌方东施效颦,也想搞个土地改革,配合肃清一起来补充军事消耗。然而正如毛主席所说,从地主角度制定的政策,本身就是错误的,敌方根本就不知道土地改革的真正用意,乔三本一家的悲惨遭遇,就是敌方东施效颦失败的一个缩影。

四是敌我双方的转折点来临。作为我方第一个城市攻坚战,济南战役以伤亡1比6的结果取得了胜利,同时也向外界证明,我方已经具备了夺取任何城市的能力,从此敌强我弱的态势发生反转。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5)

攻城战一向是惨烈,《大决战》对此也投入了很多镜头进行描述,最后城头上挥舞的旗帜以及云梯上的牺牲人员,在电视剧片尾曲的映衬下,让人感受到了胜利之中所包含的悲壮。正如歌词中表达的那样:烽烟之下,千万里数不清的长路谁曾跋涉;山川之下,千万人所期盼的黎明悄然来了。

此前写过分析文章,称电视剧《大决战》除了展示敌我双方统帅智慧较量、战场对决外,还塑造了一些虚构的小人物,以此来推动剧情发展,比如独腿扛旗冲锋的武雄关、战场背夫的王翠云、以及那个见证敌方不断溃败的乔三本。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6)

这一次,乔三本先是用石头打吉普车,随后又特意高喊要来投奔我方,虽然此前他就有种种不满情绪,但这一次突然爆发的背后,则是敌方土地改革政策彻底失败的缩影。

借机逃跑的乔三本看到母亲和两个妹妹的遭遇,愤怒至极,跑到地主家为她们报了仇,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在反戈一击之后,他极有可能投奔光明,成为下一个房天静或王福民。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上下两部(首个攻城战悲壮)(7)

不得不说,《大决战》在这种小细节小人物方面的设计非常巧妙,战场吃火锅、水中捞大炮、我方包饺子部署战略、敌方吃馄饨一嘴苦涩,这些画面以小映大,层层铺设,从不同角度推动着主线向前发展,为三大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各项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