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金朝攻灭辽国后,延续了辽国的五京制,早期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都城,成为上京,同时以临潢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到了金元元年(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大兴(今北京),称之为中都大兴府,同时以汴京为南京、上京改称会宁府、中京大定府改称北京,东京辽阳府和西京大同府则依旧。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

都城的格局是集当时辽、宋风格于一身。金朝上京城的建制,大致采取近似中轴线、近似均衡和近似对称的手法,规划街道里坊,营筑宫室官邸,使上京城为中国宋元时期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朝第一都。

位置:金上京会宁府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辖区内。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2)

金上京由南北二城和皇城组成。二城整个外围周长为11公里。皇城则建于南城偏西处,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3)

面积

金上京皇城是仿照宋朝的汴京建造的,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周长近2.5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比辽上京临潢府皇城0.56平方米公里小,比南宋临安宫殿区0.5平方公里也小。

布局

自南向北有五重宫殿基址整齐地排列在皇城南北中轴上,东西两侧还有回廊遗址。皇城南门两侧有两个高约7米的土阜,对峙而立,称为阙。两大土阜间又有两个小土阜,各高约3米。大小土阜间是皇城南门的3条通道,中为正门(午门),两侧为左右阙门。皇城布局规整、严谨,气势恢宏。

皇城内分布三列建筑址遗存布局,中部为宫殿区,东西两侧各有建筑址依次分布。在宫殿区接近中心位置的西、东两侧(即右、左两侧)各有一高于地表的遗迹堆积分布,地面上可见有大量的残砖、碎瓦等遗物。皇城内以廊庑址将皇城分隔成三个区域。皇城中部为宫殿区,东、西两侧为配殿区。皇城东部区域又由多条廊庑交叉分隔成多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组或多组建筑基址组成。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4)

皇城复原沙盘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5)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6)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7)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8)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9)

皇城南北中轴线上五重宫殿遗址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0)


金上京 宫城遗址平面图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1)

2015 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上京皇城进行了局部勘探,涉及皇城城墙及四至范围,并对第四殿址西侧的建筑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100余平方米。皇城西部建筑址,为皇城内西区中部的一处建筑遗存。除建筑址本体外,四周还有围墙、相关的附属设施,构成一处院落式(庭院)建筑格局。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2)

发掘位置示意图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3)

发掘区总平面图

中心建筑址台基(编号TJ1) 为黄褐色土夯筑,平面呈十字形,大致南北向,台基东西最长约41 米、南北最长约33 米。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4)

中心台基平面图

在中心建筑台基址(TJ1) 的西北,即庭院的西北角,有一方形小型台基址,编号TJ2。TJ2 东西长9.2 米,南北宽8.2 米,高0.15~0.3 米。台基边缘以单砖错缝顺向平砌包筑。包砖外侧地面为砖砌散水。台基上有9 个柱础石。根据其规模和形制结构分析,推测TJ2 为庭院中的亭台类建筑。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5)

在中心建筑台基址(TJ1) 的西南,即庭院的西南角,还有一方形台基址,编号TJ3,本年度没有对其进行完整揭露,仅揭露其东北部一角。据其形制和位置,推测TJ3 为中心建筑址西侧的配殿类建筑。

在中心建筑台基址(TJ1) 的东南,即庭院砖铺路面的东端,有一段砖筑的矮墙,呈曲尺形。以长方形砖砌筑,向南一侧的砖面,自下而上错位砌筑,表面有一些壸门图案的纹饰砖。推测该砖墙为庭院内的装饰墙。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6)

装饰墙

在中心建筑址台基西侧,有三条不同宽度的青砖铺成的道路。

此次揭露的皇城西部建筑址,为上京皇城西区中部的一组建筑遗存,属于中心宫殿区西侧的一处重要的附属建筑,也是金上京城首次揭示的一处完整的带院落的建筑址。从其建筑规模、格局及出土龙纹瓦当等构件和其他遗物来看,该建筑址或为金代上京城内一处重要的礼制性质的遗存。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7)

城墙:

皇城残垣基宽64米,东西两墙早已夷平,成为乡间大道;北墙因有近代村落,被民房所占;南墙中段保存较好,尚存大小土阜各2座,当为皇城南门址。南墙正中有4座土阜,其中两座,约有7米高;另外两座土阜各高约2米。 4座土阜之间为3条通道,当为午门及左右阙门址。

宋朝皇宫面貌(宋朝-宫殿-金上京皇城)(18)

午门遗址

价值:

从上京城的建设过程来看,女真人在建国初期实现了迅速的封建化进程,契丹文化与汉文化融入其中;从金上京的形制特点来看,金朝在继承辽上京南北城的构筑特点基础上有所发挥,一改辽上京的南城为汉城,北城为皇城的特点,将皇城置于南城,北城则为官衙及汉城。总之,金上京城的建设和发展,处处体现出金代初期文化融合的特色,以统治民族女真为主体的女真文化同汉文化,辽文化或叫契丹文化等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发展,进而形成有金一代独特的文化特点。


,